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天香书院 > > 医谷青石巷(林砚秋林砚秋)小说免费阅读_热门小说阅读医谷青石巷林砚秋林砚秋

医谷青石巷(林砚秋林砚秋)小说免费阅读_热门小说阅读医谷青石巷林砚秋林砚秋

木鸢鸢 著

其它小说连载

现代《医谷青石巷》,讲述主角林砚秋林砚秋的甜蜜故事,作者“木鸢鸢”倾心编著中,主要讲述的是:专为书荒朋友们带来的《医谷青石巷》主要是描写林砚秋之间一系列的故事,作者木鸢鸢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沉浸在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中。医谷青石巷

主角:林砚秋   更新:2025-07-22 12:27:31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林砚秋拖着行李箱站在青石巷口时,恰逢一场薄雾漫过黛瓦白墙。

行李箱的滚轮碾过凹凸不平的青石板,发出断断续续的咔嗒声,

像支被遗忘在旧时光里的童谣。她抬头望了眼巷口那块斑驳的木牌,

“青石巷”三个褪色的篆字被雾气洇得愈发模糊,

恍惚间竟与二十年前母亲牵着她手走过时的模样重合。“是砚秋丫头?

”卖花阿婆的竹篮里盛着沾露的栀子,白得像浸在水里的月光。

林砚秋认出那双手背上爬满老年斑的手,曾无数次塞给她糖吃。“张阿婆,是我。

”她摘下口罩,露出被旅途风霜磨得有些憔悴的脸。阿婆眯眼打量半晌,

忽然红了眼眶:“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你家那老屋,我每日都帮你扫着门口呢。

”巷子深处传来铜铃叮当,那是陈家爷爷的修表摊。林砚秋记得小时候总蹲在摊前,

看他戴着放大镜,把齿轮一个个装进玻璃罩里的世界。如今摊子还在,只是老人的背更驼了,

阳光透过他稀疏的白发,在表盘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老屋的铜锁生了锈,

钥匙插进去转了三圈才咔嗒作响。扑面而来的是混合着尘埃与樟木箱的气息,

墙上贴着她小学时得的三好学生奖状,边角已经蜷曲发黄。二楼窗台上,

那盆母亲养的兰草竟还活着,叶片虽有些枯槁,却倔强地抽出了新芽。暮色降临时,

林砚秋在院子里支起折叠桌。张阿婆送来一碗阳春面,翠绿的葱花浮在清汤上。

远处传来谁家窗户里飘出的评弹,琵琶声叮叮咚咚,混着雾汽漫过青石板路。“丫头,

晚上锁好门。”阿婆临走时反复叮嘱,“这巷子近来不太平,上周三夜里,

沈家那幅祖传的画,就那么凭空不见了。”林砚秋握着温热的瓷碗,

忽然注意到院墙上有个新鲜的脚印,鞋码很大,边缘还沾着湿泥。凌晨三点,

林砚秋被窗棂响动惊醒。月光透过薄雾,在地板上投下扭曲的树影。

她抓起枕边的美工刀——那是白天拆快递时顺手放在床头的,蹑手蹑脚走到窗边。

楼下院子里,一个黑影正翻墙而出,怀里抱着个长条形的木盒。那人动作极快,

落地时几乎没发出声响,转眼就消失在雾巷深处。林砚秋心脏狂跳,摸到手机想报警,

却发现这里信号只有一格。她想起张阿婆的话,披件外套追了出去。青石巷像条沉睡的巨蟒,

雾气在巷弄间流动,模糊了路牌与门扉。她跟着地上新鲜的脚印跑,

跑鞋踩在湿漉漉的石板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转过第三个拐角时,脚印忽然断了,

眼前出现三条岔路,每条都弥漫着同样浓稠的白雾。“谁在那里?”身后传来苍老的声音,

林砚秋猛地回头,看见陈家爷爷举着马灯站在巷口,灯光在他脸上投下沟壑纵横的阴影。

“陈爷爷,我看到小偷了!”老人的目光在三条岔路上扫了一圈,

忽然指着中间那条:“往这边追,那是去后山的近路。”马灯的光晕在雾中摇晃,

照亮路边丛生的杂草。林砚秋注意到老人握着灯杆的手在抖,不是因为害怕,

倒像是在紧张什么。转过山坳时,隐约听见前方传来重物落地的闷响。等追上去,

只看见一只摔碎的木盒,里面空空如也,地上散落着几片碎瓷——那是母亲最爱的青花瓷瓶,

她特意从省城带回来想修复的。“晚了一步。”陈爷爷喘着气,

马灯照见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异样。回到老屋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

林砚秋坐在门槛上,看着晨雾里渐渐清晰的巷弄轮廓。张阿婆说沈家和李家都丢了东西,

沈家是古画,李家是祖传的玉佩,加上昨晚被偷走的瓷瓶,这雾巷里藏着的,

恐怕不只是回忆。她忽然想起什么,快步跑上二楼。打开母亲的樟木箱,

里面的旧衣物叠得整整齐齐,最底层压着个红布包裹。解开三层红布,露出的不是金银珠宝,

而是一叠泛黄的药方和一本线装医书。母亲是巷子里最后一位中医,在她十岁那年病逝。

林砚秋摩挲着医书上母亲娟秀的字迹,忽然发现某页夹着张字条,

上面用朱砂写着:“三日后雾起时,西街槐树下,取药。”字迹潦草,不像是母亲的笔体。

雨是午后开始下的,淅淅沥沥打在青瓦上,汇成细流顺着檐角滴落。林砚秋撑着伞去西街,

想看看那棵老槐树究竟藏着什么。西街比青石巷更古老,石板路上的青苔被雨水泡得发绿。

老槐树在巷子尽头,树干要两人合抱才能围住,树洞里积着雨水,倒映着灰蒙蒙的天。

她蹲下身仔细查看,发现树洞深处塞着个油纸包。解开时,一股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

里面是些晒干的草药,叶片边缘带着锯齿,看着有些眼熟。“这是鬼针草,能清热解毒。

”身后传来声音,林砚秋回头,看见个穿蓝布衫的中年男人,背着竹篓站在雨里,

篓子里装着新鲜的草药。“你认识这药?”男人点点头,露出一口白牙:“我是采药的,

姓赵。这鬼针草虽常见,但要采得时辰对了,才能入药。

”他的目光落在林砚秋手里的油纸包上,“姑娘是从树洞里拿的?

”林砚秋警觉地收起草药:“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附近采药三十年了,

”赵采药人往远处瞟了眼,压低声音,“这青石巷里的人家,祖上大多是行医的。

你母亲林大夫,当年可是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雨忽然大了,两人躲进旁边的破庙里。

赵采药人用火折子点燃堆在角落的干柴,火苗噼啪作响,映得他脸上忽明忽暗。

“你知道为什么最近总丢东西吗?”林砚秋问。火光照亮男人眼里的犹豫,他往门口看了看,

才缓缓开口:“二十年前,你母亲去世前,给巷子里几户人家开了药方,说是能治一种怪病。

那些药需要用特殊的药材,得在雾起时采集,还要配合祖传的物件做药引。”“什么怪病?

”“失眠,做噩梦,白天浑身乏力,像是被什么东西吸走了精气神。

”赵采药人往火堆里添了根柴,“后来你母亲走了,药就断了。但这几年,那怪病又犯了,

丢东西的人家,都是当年找你母亲看过病的。”林砚秋想起沈家和李家,

沈家老爷子确实常年卧病,李家奶奶也总说睡不着觉。她忽然明白,

那些被偷走的古画、玉佩和瓷瓶,恐怕都是当年的药引。“那偷东西的人是谁?

”赵采药人摇摇头:“不知道,但我见过一个黑影,总在雾起时往后山去。对了,

”他像是想起什么,“你母亲去世前几天,我见过她在后山采药,身边跟着个穿黑袍的人。

”雨停时,夕阳穿透云层,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洒下金辉。林砚秋回到青石巷,

看见张阿婆站在陈家修表摊前,两人低声说着什么,看见她回来,立刻住了口。“砚秋丫头,

”张阿婆脸上有些不自然,“晚饭来我家吃吧,我炖了鸡汤。”饭桌上,鸡汤的香气弥漫。

林砚秋状似无意地提起母亲行医的事,张阿婆的筷子顿了顿,

眼神闪烁:“你母亲是个好人啊,可惜走得太早。”“听说当年她给不少人看过病?

”“是啊,”陈爷爷不知何时也来了,坐在旁边喝酒,“那时候巷子里谁家不舒服,

都找你母亲。不过后来……”他没再说下去,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夜深人静时,

林砚秋翻看着那本医书。在最后几页,母亲记录了几个特殊的病例,

症状都和赵采药人说的一样。其中一个病例旁画着个奇怪的符号,像是缠绕的蛇,

又像是某种草药的根茎。她忽然想起什么,打开手机搜索这个符号。屏幕亮起,

显示出的结果让她心头一震——那是古代巫医的标记,传说能通过特殊仪式,

将病人的病痛转移到器物上。雾是在第三天清晨准时升起的,比前几次更浓,

几步之外就看不清人影。林砚秋揣着那本医书,按照赵采药人的指引往后山走去。

山路被雾气笼罩,两旁的树木影影绰绰,像是站着许多沉默的人。走到半山腰,

隐约听见流水声,拨开湿漉漉的灌木丛,眼前出现一个隐蔽的山洞。洞口挂着块破旧的布帘,

里面透出微弱的光。林砚秋屏住呼吸,悄悄掀开布帘一角。洞里点着油灯,

墙上挂着许多瓶瓶罐罐,里面泡着不知名的草药。张阿婆和陈爷爷站在石台前,

石台上放着的,正是沈家的古画、李家的玉佩和她的青花瓷瓶。“时辰快到了。

”陈爷爷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里面是些朱砂和符咒。张阿婆拿起那幅古画,

用毛笔蘸着朱砂在上面画着什么:“但愿这次能成,不然老李头怕是熬不过这个月了。

”“当年林大夫就是这么做的,把大家的病都转到这些物件上,”陈爷爷叹了口气,

“可惜她自己……”林砚秋只觉浑身冰凉,原来偷走东西的是他们。她正想进去质问,

却被身后的人拉住。赵采药人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对她摇了摇头:“别出声,

看完就明白了。”只见陈爷爷点燃符咒,青烟袅袅中,他拿起玉佩贴在古画上。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玉佩上的光泽渐渐暗淡,而古画里的山水竟开始微微流动,

仿佛活了过来。“这是移病术,”赵采药人在她耳边低语,“你母亲当年为了救巷子里的人,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