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天香书院 > 军事历史 > 朱元璋为什么不隐瞒乞丐出身野史

朱元璋为什么不隐瞒乞丐出身野史

任逍 著

军事历史连载

小说《朱元璋为什么不隐瞒乞丐出身野史大神“任逍”将朱元璋沈万三作为书中的主人全文主要讲述了:洪武十年的深少林寺的银杏叶落得正踩上去像铺了层碎朱元璋踩着这些碎金往里龙纹靴底碾过叶发出簌簌的身后跟着的锦衣卫都揣着绣春刀柄上的鲨鱼皮在日头下泛着冷把满寺的香火气都冲得淡方丈玄慈站在大雄宝殿灰布僧袍的袖口磨出了毛他看着朱元璋踏上石那身赭黄常服的领口绣着团龙睛用的是南海珍在香火里晃得人眼三年这位陛下刚抄了胡惟庸的血流了三天三连秦...

主角:朱元璋,沈万三   更新:2025-08-26 09:59:4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洪武十年的深秋,少林寺的银杏叶落得正厚,踩上去像铺了层碎金。

朱元璋踩着这些碎金往里走,龙纹靴底碾过叶片,发出簌簌的响。

身后跟着的锦衣卫都揣着绣春刀,刀柄上的鲨鱼皮在日头下泛着冷光,把满寺的香火气都冲得淡了。

方丈玄慈站在大雄宝殿前,灰布僧袍的袖口磨出了毛边。

他看着朱元璋踏上石阶,那身赭黄常服的领口绣着团龙,龙睛用的是南海珍珠,在香火里晃得人眼晕。

三年前,这位陛下刚抄了胡惟庸的家,血流了三天三夜,连秦淮河的水都红了。

“陛下驾临,小寺蓬荜生辉。”

玄慈合掌行礼,声音里听不出颤音,可垂在袖摆下的手,指节捏得发白。

朱元璋没理他,径首走进大殿。

迎面就是丈高的如来佛像,金身被香火熏得发黑,佛眼半阖着,像是在看芸芸众生,又像是什么都没看见。

他停在蒲团前,忽然转身,目光扫过满堂僧人,最后落在玄慈脸上。

“方丈,”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龙涎香的冷冽,“朕问你,这佛前,朕也需要下跪吗?”

满殿的呼吸都停了。

香客们早被侍卫赶到了偏殿,此刻大殿里只有佛号声在梁上绕,还有香炉里火星爆开的轻响。

站在朱元璋身后的内侍总管李善长,喉结滚了滚——上个月,礼部尚书就是因为在奏折里写了“圣躬不豫”,被安了个咒诅君上的罪名,砍了。

玄慈的眼皮跳了跳。

他看见朱元璋腰间的玉佩,那是用整块羊脂玉雕的,上面刻着“奉天承运”西个字,边角还沾着点没擦净的朱砂——那是祭天用的。

这问题哪里是问拜佛,分明是问:这天下,是佛大,还是朕大?

“陛下,”玄慈缓缓抬头,佛前的长明灯在他眼里晃出两个光点,“佛前众生平等。”

朱元璋笑了,那笑声在大殿里撞来撞去,惊得香炉里的灰都飘了起来:“众生平等?

那当年朕在皇觉寺当行童,被方丈打骂时,怎么没见平等?”

他往前踏了一步,龙纹靴尖几乎顶着玄慈的僧鞋,“今日朕坐了这龙椅,你倒跟朕说平等?”

玄慈的后背沁出冷汗。

他想起洪武六年,朱元璋下旨废了江南百座寺庙,理由是“僧人不事生产,靡费民脂”。

此刻他若说错一个字,少林寺这千年的基业,恐怕就要成了瓦砾堆。

殿外的风卷着银杏叶撞在窗棂上,发出哗啦啦的响,像有人在哭。

李善长偷偷抬眼,看见朱元璋的手按在了腰间的玉佩上——那是杀人的信号。

三年前杀胡惟庸时,他也是这样按着玉佩。

“陛下息怒。”

玄慈深深弯腰,僧袍的褶皱里落进几粒香灰,“贫僧不是这个意思。”

他顿了顿,声音忽然定了,像山涧里的石头,“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八个字落地,大殿里静得能听见香灰落在蒲团上的声音。

朱元璋按在玉佩上的手停了。

他眯起眼,打量着玄慈那张布满皱纹的脸——这老和尚把他比作“见在佛”,眼下的活菩萨,自然不必拜那泥塑的“过去佛”。

既给足了他帝王的面子,又没折了佛法的里子。

“见在佛?”

朱元璋重复了一遍,嘴角勾起点笑意,“你这老和尚,倒会说话。”

玄慈的后背己经被冷汗浸透,僧袍黏在身上,像贴了层冰。

他知道自己赌对了。

这八个字里藏着的,是比经卷更深的道理——在这洪武朝,皇帝的龙椅就是最高的佛龛,谁敢让龙椅上的人低头?

“陛下本是天上紫微星下凡,护佑万民,自然是见在佛。”

玄慈的声音依旧平稳,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刚才那一瞬间,他的心跳得快要冲破喉咙。

朱元璋哈哈大笑,拍了拍玄慈的肩膀。

老和尚的肩膀瘦得硌手,像块风干的木头。

“好一个见在佛!”

他转身对着佛像,双手合十,却没跪下,只微微躬身,“这礼,是替天下百姓拜的。”

李善长松了口气,后背的冷汗顺着脊椎往下淌。

他看着玄慈,这老和尚垂着眼,仿佛刚才那句话耗尽了所有力气。

“赏。”

朱元璋头也不回,“给少林寺赐良田百亩,香火钱万两。”

“谢陛下隆恩。”

玄慈领着众僧跪下,蒲团被压得陷了下去。

朱元璋走出大殿时,阳光正好穿过银杏叶,在他身上织了件金衣。

他回头看了眼大雄宝殿的金顶,那上面的铜葫芦在日头下闪着光,像只眼睛。

“那老和尚倒是个明白人。”

他对李善长说。

“陛下圣明。”

李善长躬身应道。

风卷着银杏叶往山下跑,像要把刚才那番对话吹散。

玄慈站在殿门口,看着皇帝的仪仗消失在山道尽头,才缓缓首起腰。

他抬手抹了把额头,满手的冷汗。

“师父,”小和尚怯生生地问,“‘见在佛不拜过去佛’是什么意思?”

玄慈望着佛像,佛眼依旧半阖着。

他轻轻叹了口气:“意思是,活着的龙,比泥做的佛管用。”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满院的银杏叶上,像一道刚从鬼门关爬回来的痕。

远处传来晚课的钟声,悠长而沉重,敲得每个人心里都发颤。

玄慈知道,今日这八个字,保住了少林寺,却也把自己钉在了这佛前——往后的日子,怕是再难睡得安稳了。

夜色降临时,少林寺的灯火一盏盏亮起,映着那些金黄的银杏叶,倒像是满地的碎金在燃烧。

玄慈坐在禅房里,手里捻着佛珠,每一颗都被汗浸湿了。

他想起朱元璋临走时的眼神,那里面有赞许,却更多的是审视,像在看一件随时可以打碎的瓷器。

窗外的风还在吹,带着山涧的寒气。

玄慈闭上眼,默念起《心经》,可那些字句怎么也串不成篇,满脑子都是那八个字——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这天下,终究是人的天下。

佛若护不了众生,众生自然要拜能护着他们的人。

哪怕那个人,手里沾着血,眼里藏着刀。

禅房的烛火摇曳着,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像个随时会被风吹灭的魂。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