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天香书院 > 其它小说 > 别动那只碗!中科院专家正在路上

别动那只碗!中科院专家正在路上

肥宅仔崽 著

其它小说连载

男生生活《别动那只碗!中科院专家正在路上》是大神“肥宅仔崽”的代表金漆修复是书中的主精彩章节概述:男女情节人物分别是修复,金漆,林墨的男生生活,爽文,逆袭,直播小说《别动那只碗!中科院专家正在路上由网络作家“肥宅仔崽”所展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本站纯净无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89551章更新日期为2025-09-27 23:01:16。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别动那只碗!中科院专家正在路上

主角:金漆,修复   更新:2025-09-28 02:04:08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我是个非遗修复师,在直播间用古法修复一只破碗。

弹幕全是嘲讽:‘戏精’、‘这破烂送我都要’、‘有这功夫不如进厂打螺丝’。

连我的导师都打来电话训斥我,说我在给学术界丢人现眼。我没理会,

专心将最后一道金漆描完。瞬间,碗身流光溢彩,显现出失传的‘曜变天目’纹路。

直播间突然闯入一个认证号故宫博物院,留言:“同志,请千万别动!

我们带着中科院的专家马上到!”01我叫林墨,是个非遗修复师。此刻,

我正坐在我那间堆满工具、弥漫着老木头和矿物颜料气味的工作室里,对着手机镜头,

小心翼翼地用一支特制的鼠须笔,蘸着以纯金粉末和生漆调制的金漆,

为一只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有些破旧的陶碗进行最后的描金工序。直播间里,人气寥寥,

在线人数长期在两位数徘徊。但弹幕却异常“活跃”。“戏精又上线了?天天捣鼓这些破烂。

”“这碗送我垫花盆都嫌丑,主播到底图啥?”“古法修复?我看是故弄玄虚吧!

有这摆拍的时间,不如进厂打螺丝,好歹能挣顿饱饭。”“散了散了,又是骗流量的,

这碗要是能值钱,我直播倒立洗头!”“给学术界丢人!我听说主播还是李教授的学生?

李教授的脸都被他丢光了!”这些冰冷的文字透过屏幕扎过来。我深吸一口气,

努力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指尖。碗身粗糙,裂纹遍布,在普通人眼里,它确实与垃圾无异。

但在我眼中,那些裂纹的走向,胎骨的质感,残留的些许釉色,都诉说着它不凡的过往。

我能感觉到,有什么东西被尘封在它的表象之下。笔尖在金漆中轻轻搅动,

然后精准地落在碗沿一道深深的裂纹上。金漆顺着裂纹流淌,填补,覆盖。我的动作极慢,

极稳,呼吸都放得轻缓,生怕一丝扰动破坏了这脆弱的平衡。修复,不仅是技术的还原,

更是与器物灵魂的对话,需要无比的耐心和敬畏。就在我凝神静气,准备勾勒最后一道,

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内壁暗纹时,手机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屏幕上跳动的名字,是我的导师,

李建国教授。我皱了皱眉,不想中断这关键时刻的工序。但电话顽固地响着,一声接一声。

我只好暂时放下笔,接通了电话,并按了免提。“林墨!你立刻给我停播!马上!

”李教授咆哮的声音瞬间充满了整个工作室,连直播间的弹幕都停顿了一瞬,

随即涌出更多看热闹的言论。“听见没?连导师都看不下去了!”“快停播道歉吧,

别硬撑了!”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李教授,我正在关键阶段,

有什么事……”“关键阶段?什么关键阶段?!你在搞什么名堂!

”李教授的声音因为愤怒而有些失真,“我告诉你多少遍了,要脚踏实地做学问!

不要搞这些哗众取宠的东西!你开直播?你用那些民间野路子修复所谓的‘古物’?

你知道院里多少同事在看你的笑话吗?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他的话语像冰雹一样砸下来:“非遗修复,是严谨的科学,

不是你在直播间里装神弄鬼的表演!你那套所谓的‘古法’,有多少是经得起推敲的?

我让你跟着我做课题,你非要钻牛角尖,搞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现在好了,

整个圈子都知道我李建国教出个‘网红’学生!你让我以后在学术圈怎么抬头?

”李教授是我专业上的引路人,我曾无比尊敬他。但近年来,

他越来越热衷于申请经费、发表论文、争夺各种头衔,

对于我执着于那些冷门、耗时且“不出成果”的传统技艺,早已不满。他认为那是浪费时间,

是学术上的“歧途”。“教授,”我试图解释,“这只碗不一样,我研究了很久,

它可能……”“可能什么?可能是个国宝?”李教授嗤之以鼻,打断我的话,“林墨,

你醒醒吧!别再做白日梦了!捡漏这种事,轮不到你!你碰到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破烂!

立刻停播,回来写检查,然后公开道歉,承认你是为了博眼球,否则,

别怪我取消你的研究生资格!”威胁,赤裸裸的威胁。取消资格,

意味着我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直播间里的嘲讽弹幕再次沸腾,

似乎都在为李教授的“正义之言”叫好。一股凉意从脊椎升起,但随之而来的,

是一种奇异的平静。我看着工作台上那只沐浴在灯光下的破碗,

看着那即将完成的最后一道金漆。我想起为了寻找匹配的矿物颜料,

独自深入深山老林的艰辛;想起为了复原那道失传的釉料配方,

在古籍堆里度过的无数个不眠之夜;想起手抚过碗身时,那种跨越时空的微弱共鸣感。

我的坚持,真的错了吗?“教授,”我的声音异常清晰,透过话筒,

也传到了直播间每一个观众的耳朵里,“我的修复,马上就完成了。无论您是否理解,

这是我选择的路。”说完,我不再理会电话那头更加气急败坏的吼叫,直接挂断了电话。

也将直播间里那些污言秽语屏蔽在外。世界清静了。我重新拿起那支鼠须笔,深吸一口气,

将全部的精神、意志,乃至一种难以言喻的信念,都灌注到笔尖。笔尖饱蘸金漆,

沿着碗内壁那道最为隐秘、复杂的暗纹,缓缓描下。这一笔,如同画龙点睛。

当最后一点金漆落下,笔尖离开碗身的瞬间——异变陡生!没有任何预兆,

那只原本黯淡无光、裂纹遍布的破碗,突然轻微地震动了一下。紧接着,

一道温润的、仿佛来自远古的毫光,从碗的内部透射出来。那光芒初时微弱,如同晨曦初现,

但迅速变得明亮、流转起来!碗身上,那些原本丑陋的裂纹,在金漆的勾勒下,

仿佛成了一道道神秘的脉络。光芒在这些“脉络”中急速流动,交织,融合。

碗的釉面开始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变化,色彩层层渲染、叠加、变幻。

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数难以名状的瑰丽色彩在碗壁上诞生、湮灭、再生,

最终凝聚成一个个圆形的、宛如瞳孔般的耀斑。耀斑周围,环绕着七彩的光晕,

随着光线的角度变幻,流光溢彩,如梦似幻!

“曜变……天目……”我听到自己干涩的声音喃喃自语,心脏狂跳。失传近千年的宋代绝技,

“曜变天目”盏,竟然就在我的手中,重现于世!直播间的弹幕,在那一刻彻底凝固了。

之前所有的嘲讽、质疑、谩骂,全部消失不见。屏幕上空空如也。几秒钟后,

海啸般的、带着无数惊叹号和问号的评论,瞬间淹没了屏幕!“我操!!这是什么???

”“特效?不对啊!这是直播!”“天……天啊!这碗……这碗在发光!在变色!

”“曜变天目?!我是不是眼花了?不是说早就失传了吗?!

”“刚才说倒立洗头的那个兄弟呢?出来走两步?”“妈呀,起鸡皮疙瘩了!这真是国宝啊!

”就在直播间彻底陷入疯狂之际,一个带着官方认证标志的ID猛地闯入,

连续发出了三条加粗、醒目的红色留言,显示在每一个观众眼前:故宫博物院:“同志!

请住手!不,请千万别再碰那只碗!”故宫博物院:“保持现场!保持镜头!

我们已确认信号来源!”故宫博物院:“请坚持住!我们带着中科院的专家团队,

马上就到!重复,马上就到!”整个网络世界,

仿佛因为这只重见天日的破碗和故宫博物院的紧急留言而震动。而我的工作室里,

却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只有那只“曜变天目”碗,

在灯光下静静流转着跨越千年的瑰丽光华,映照着我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的双手。

我站在原地,胸腔里的心脏像是要撞碎肋骨跳出来。耳边是直播间里山呼海啸般的弹幕轰鸣,

眼前是流光溢彩、仿佛拥有自己生命般的“曜变天目”碗。千年时光,

在这一刻被一道金漆贯通,那种震撼,无法用言语形容。手机再次疯狂震动起来,

还是李教授。这次,我没有接,也没有挂断,只是任由它在那里。我能想象到他此刻的表情,

一定是铁青着脸,既难以置信又怒火中烧,或许还夹杂着一丝被无视的恐慌。然而,

比李教授的电话更先抵达的,是现实世界的敲门声。急促却带着某种克制规律的叩响,

显示出来者的焦急与郑重。我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气,尽量平复激荡的心情,

走过去打开了工作室的木门。门外的情景让我微微一怔。并非预想中乌泱泱的人群,

而是几位年纪都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穿着朴素,甚至有些不起眼,

但每个人的眼神都锐利如鹰,紧紧锁定在我身上,更准确地说,

是锁定在我身后工作台那只熠熠生辉的碗上。为首的一位老者,头发全白,面色红润,

气息因为急促的赶路而有些微喘,但他推开挡在门前的助理,一步跨到最前面,

目光灼灼地看向我:“小伙子……不,同志!那只碗……可是‘曜变’?

”他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那是极度激动下难以自抑的表现。他身后几位老人也纷纷上前,

挤在门口,伸着脖子往里看,脸上写满了渴望与难以置信。我侧身让开:“是的,

刚刚完成最后一道描金修复。”几乎是同时,几道身影如同矫健的猎豹,

完全不符合他们年龄的速度,“嗖”地一下从我身边掠过,瞬间围在了工作台旁。

他们甚至顾不上和我多说一句,

刻从随身携带的箱子里掏出各种设备:高倍放大镜、强光手电、便携式光谱仪……动作娴熟,

默契无声。为首的白发老者,小心翼翼地用戴着手套的手指,虚虚地拂过碗沿,

嘴唇哆嗦着:“曜变……七彩毫光,随光变幻……真的是曜变!失传了,失传了近千年啊!

”他猛地抬头看我,眼神里充满了极度的震惊和探究,“你……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金漆……”“用的是古法调制,”我尽量简洁地解释,“主要是纯金粉和特定比例的生漆,

关键是……”“是‘点睛笔’!对不对?”旁边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老专家激动地打断我,

他正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碗内壁的耀斑,“传说中,‘曜变’工艺的核心,除了釉料和窑变,

最后一道‘开光’工序,就是用特殊的金漆,激活沉睡的釉色精灵!

我一直以为是古籍记载的夸张!没想到……没想到是真的!”他们围着那只碗,

如同围着失散多年的至宝,时而惊叹,时而争论,完全沉浸在了学术的狂热之中。

其中一位看起来相对年轻、像是助理研究员的人,这才想起我,连忙走过来,

出示证件:“同志,您好!我们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研究所和中科院联合专家组的,

这位是我们的组长,钱老。接到您直播间的信号,我们第一时间就赶过来了。情况紧急,

失礼之处,还请见谅!”我点了点头,表示理解。这时,楼下传来一阵低沉的引擎声,

几辆黑色的轿车和一辆挂着特殊牌照的厢式货车无声地滑停,

更多穿着制服或白大褂的人员开始有序地下车,拉起警戒线,

显然是要将这里暂时保护和控制起来。直播间的镜头记录着这一切。

弹幕已经从最初的爆炸式惊叹,开始转向各种猜测和议论。“卧槽!真来了!故宫的专家!

这阵仗!”“刚才那些喷子呢?脸疼不疼?”“主播牛逼!这是捡了个核弹级别的国宝啊!

”“李教授人呢?不是要让主播道歉吗?出来走两步?”“哈哈,估计现在脸都绿了,

正在想怎么圆场呢!”我的手机再次响起,真的是李教授。这一次,他的语气不再是咆哮,

而是带着一种强压下的惊疑和试探:“林墨!你那边怎么回事?

我……我好像看到故宫的人去了?网上都传疯了!你到底搞了什么鬼?

”我看着被专家们团团围住、正在接受初步检测的碗,语气平淡:“教授,没什么,

只是您刚才说的那个‘破烂’,好像确实是件国宝。故宫的专家和中科院的人正在鉴定。

”电话那头沉默了足足有五秒钟,只能听到粗重的呼吸声。然后,

李教授的声音陡然拔高:“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曜变天目早就绝迹了!

你怎么可能……一定是你看错了!或者……或者是你用了什么特殊的化学药剂,制造了假象!

对!一定是这样!林墨,我警告你,学术造假是重罪!你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到了这个时候,他首先想到的,竟然还是否定和质疑,

甚至不惜给我扣上“学术造假”的帽子。我的心彻底冷了下去。“钱老,

”我直接转向那位白发老者,将手机免提打开,“我的导师,李建国教授,

他似乎对这只碗的真伪有些疑问,认为可能存在造假。

”钱老正全神贯注地看着光谱仪的数据,闻言头也不抬,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造假?

哼!李建国是吧?我知道他。让他来看看!这釉面的老化痕迹,这胎骨的年代感,

尤其是这‘曜变’的光学特征,是现代科技能仿造出来的?简直是笑话!这是国宝!

毋庸置疑的国宝!小同志,你立了大功了!”钱老的声音洪亮,

透过手机话筒清晰地传到了李教授耳中。电话那头,传来“哐当”一声脆响,

像是茶杯掉在地上的声音。接着,是寂静。李教授再也没有说一句话,

只有细微的、压抑的喘息声,表明他还在线。我默默地挂断了电话。我知道,

对于李教授而言,来自故宫权威专家的当面否定,远比我的任何解释都更具冲击力。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