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细碎时光之晚晴里的细雪》男女主角林慧老是小说写手北风兮草所精彩内容:男女主角分别是老吴,林慧的女生生活,家庭小说《细碎时光之晚晴里的细雪由新晋小说家“北风兮草”所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感人瞬本站无弹窗干欢迎阅读!本书共计96021章更新日期为2025-09-19 09:07:28。目前完小说详情介绍:细碎时光之晚晴里的细雪
主角:林慧,老吴 更新:2025-09-19 12:59:14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林慧是在清晨五点半醒的。窗帘缝里漏进的不是晨光,是冬末特有的灰蓝色天光,
像一块浸了水的软绸,轻轻贴在窗玻璃上。她翻了个身,
后背压着的旧棉床单发出细碎的“沙沙”声——这床单是儿子上大学时用的,洗了快二十年,
边角已经磨出了淡白的毛边,却带着阳光晒透的暖香,是她去年秋天翻出来铺的。
手习惯性地往枕边摸,指尖先碰到了闹钟边缘的磕碰痕。那是个印着浅粉蔷薇的塑料闹钟,
十年前学校发的教师节礼物,当年她改作业时不小心碰掉在讲台下,
磕出了一道月牙形的白印。现在指针刚过五点半,和她当小学老师时每天醒的时间分毫不差。
坐起身时,腰椎传来一阵熟悉的酸胀,像有根细针在慢慢扎。教了三十年语文,
她大半辈子都站在三尺讲台上,要么弯腰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
要么蹲下来帮学生捡掉在地上的铅笔。最忙的时候,一天要站六节课,
晚上回家连腰都直不起来,老伴在世时总帮她揉腰,说“你这腰啊,迟早要跟你算账”。
可现在老伴走了三年,没人再帮她揉腰了。她慢吞吞地套上棉袄,是件深灰色的中长款,
袖口有点松,是去年儿子从上海寄回来的。走到书房门口时,门虚掩着,风从窗缝里钻进来,
带着玉兰树的冷香,吹得一摞教案纸轻轻晃。她推开门,晨光刚好漫过书桌,
落在最上面那本教案上——深绿色的封皮,用钢笔写着“三年级下册语文”,
字迹里还能看出当年的工整,只是墨水有点褪色,边角被手指摸得发卷。
教案里夹着张泛黄的小纸条,是个叫李萌萌的学生写的:“林老师,今天我生日,
妈妈给我煮了鸡蛋,我分你一个。”纸条下面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鸡蛋,用红笔涂了颜色。
林慧记得,那是个下雨天,李萌萌把鸡蛋揣在怀里,跑进校园时衣服都湿了,
却把还热乎的鸡蛋塞给她,说“老师你讲课辛苦,补补身子”。她想着想着,
指尖就有点发颤,把纸条轻轻夹回教案里,
又把那摞教案往书架上层挪了挪——那里放的都是她的宝贝,有学生送的贺卡,
有评优秀教师的证书,还有老伴生前帮她整理的听课笔记。“以后这些,都用不上了啊。
”她对着空落落的书桌叹口气,忽然觉得心里像被掏走了一块。以前总盼着退休,
想好好歇一歇,可真到了这一天,倒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楼下传来晨练的音乐,
是《茉莉花》的调子,用二胡拉的,慢悠悠的,飘进窗户里,带着点烟火气。
林慧趿着棉拖鞋走到阳台,往下看——中心花园里,一个穿灰色运动服的老人正在打太极,
动作慢悠悠的,每一招都像在揉面团,稳得很。她决定下楼走走。小区里的路铺着青石板,
被晨露打湿了,踩上去有点滑。保洁阿姨戴着橙红色的帽子,正用竹扫帚扫落叶,
扫帚尖划过地面,“唰唰”的声音在安静的清晨里格外清楚。走到花园入口时,
那打太极的老人刚好收了势,转过身来,林慧才看清——他头发梳得整齐,鬓角有几缕白发,
用发胶轻轻固定住了,脸上的皱纹很淡,只是眼角有点下垂,一笑就会露出两道浅沟。
“早啊。”林慧先开了口。她住这小区五年了,以前每天七点出门去学校,傍晚六点才回来,
和邻居们大多只是在楼道里点头之交,连对门住的是谁都记不清。老人愣了一下,随即笑了,
露出一口整齐的牙,只是门牙有点黄——像是常年喝茶的痕迹。“早,
你是……以前在实验小学教语文的林老师吧?”“是我,你怎么知道?”林慧有点惊讶,
她退休前很少在小区里露面。“我孙子周小宇,以前是你班上的,”老人说着,
从运动服口袋里掏出个旧手机,屏幕有点裂,他用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半天,调出一张照片,
“你看,这就是小宇,去年春节拍的,他总跟我说,林老师讲《荷花》那课的时候,
带了真的荷花到教室,他现在还记得那香味呢。”照片里的男孩个子很高,戴着黑框眼镜,
嘴角弯着,和眼前这老人有七分像。林慧一下子就想起来了——周小宇是个文静的孩子,
总坐在教室靠窗的位置,作文写得特别好,尤其是写家里的花,什么月季、栀子、茉莉,
都写得活灵活现。“哦,小宇啊!我记得他,”林慧的声音亮了点,
“他写的《我家的茉莉花》,我还当成范文在年级里读了呢!原来你是他爷爷,真是巧。
”两人走到花园的长椅上坐下。长椅是木质的,冬天有点凉,
林慧下意识地把棉袄下摆往下拉了拉。周建国——他后来报了名字,说以前在区民政局上班,
退休十年了——从口袋里掏出个保温杯,拧开盖子,里面是菊花茶,飘着几朵干菊花,
颜色有点暗。“我每天早上都来打太极,打四十分钟,然后喝杯茶,”他喝了一口,
语气慢悠悠的,“以前在民政局忙,天天开会、写报告,总觉得累,现在闲下来了,
倒觉得浑身舒服。就是……有时候太静了。”“孩子们不在身边?”林慧问。周建国点点头,
意识地摩挲着保温杯的盖子——那盖子上印着“区民政局2014年度先进工作者”的字样,
漆已经掉了一半。“儿子在杭州做电商,女儿在广州当老师,一年就回来两次,春节和国庆。
上次小宇视频,说想让我去杭州住,可我在这儿住惯了,邻居都认识,去了那边,
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说这话时,声音低了点,眼角的皱纹也深了些。“我也是,
儿子在上海做程序员,忙得很,有时候一个月都不打一次电话,”林慧叹了口气,
忽然想起刚才路过3号楼时,看见一个老人扶着墙站着,头低着,好像很不舒服的样子,
“刚才我看见3号楼的吴师傅,在楼下捂着头,是不是血压又高了?”“你说老吴啊,
”周建国放下保温杯,语气沉了点,“他退休也十年了,以前在机床厂当车工,
年轻时候天天跟机床打交道,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落下了一身病——高血压、糖尿病,
去年又查出来腿上有静脉曲张,走路都不利索。他儿子女儿都在深圳,没人照顾,
上次我看见他在药店门口徘徊,看了半天降压药,又走了,说太贵,舍不得买。
”林慧心里揪了一下。她想起自己班上以前有个叫王小军的学生,家里条件不好,
总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铅笔用到只剩一个头还舍不得扔。
她当时就把自己儿子的旧铅笔、旧本子整理出来,悄悄放在王小军的抽屉里。
现在听周建国说老吴,倒觉得像看见当年那个攥着短铅笔的孩子,心里酸酸的。第二天早上,
林慧去小区门口的菜市场买菜。菜市场门口的药店挂着红色的横幅,写着“医保定点,
药品直降”,玻璃柜里摆着各种药盒,琳琅满目。她刚要走过去,就看见老吴站在玻璃柜前,
背对着她,肩膀有点驼。他穿一件深蓝色的旧夹克,领口磨得发白,袖口卷着,
露出里面的浅灰色秋衣,秋衣的袖口有点松,晃来晃去。“吴师傅,您买药啊?
”林慧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吴吓了一跳,猛地转过身,
手里攥着一个布袋子——袋子是粗布的,上面印着“机床厂工会”的字样,
已经褪成了淡蓝色,袋子口露出半个馒头,是凉的。他的头发很乱,有几缕粘在额头上,
额头上有一道浅褐色的疤,是年轻时在机床厂被铁屑划的。“林……林老师啊,
”他有点结巴,眼神有点闪躲,“我就是……看看,没想买。
”林慧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玻璃柜里,是硝苯地平缓释片——她母亲以前也吃这个药,
降压效果好。“您是不是降压药快没了?”她问。老吴点点头,手指抠着布袋子的边缘,
指甲缝里有点黑,像是没洗干净的机油。“是啊, 上次买的快吃完了,可今天来看,
又涨了五块钱,”他叹了口气,声音有点哑,“我这月的退休金就三千多,要交水电费,
要买菜,还要买降糖药,实在是……”“您用医保啊?”林慧打断他,
“现在医保报销比例高,这药报完之后,自己花不了多少钱。”“我有医保,
可我不会用那什么手机APP,”老吴挠了挠头,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上次去社区服务中心报销,来回走了快俩小时,腿都疼得厉害,回来歇了半天才能动。
我想着,能省一点是一点,实在不行,就少吃一片……”“那可不行!”林慧赶紧说,
“降压药哪能随便减?会出事的。您把医保卡给我,我帮您绑在手机上,
以后买药直接刷手机就行,不用跑服务中心了。”老吴愣了愣,
从布袋子里掏出一个塑料卡套,里面装着医保卡。卡套是透明的,已经有点发黄,
边缘裂了个小口。他把卡套递给林慧,手指有点抖:“那……那太麻烦你了,林老师,
我这老头子,啥也不会,总给你添麻烦。”林慧接过卡套,
拿出医保卡——卡片边缘磨损得很厉害,正面的照片有点模糊,能看清老吴年轻时的样子,
浓眉大眼,很精神。她打开支付宝,帮老吴绑定医保卡,
又教他怎么查余额、怎么看报销记录。老吴凑过来看,眼睛离手机屏幕很近,几乎要贴上去,
嘴里还念叨着:“哦,点这里就能看啊……这个是余额是吧?”他怕记不住,
还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是小学生用的练习本,
纸已经发黄了——用铅笔在上面画:“先点支付宝,再点医保,然后查余额……”正说着,
周建国提着鸟笼过来了。鸟笼是竹制的,上面挂着一个小铃铛,里面的画眉鸟看见人,
“叽叽喳喳”地叫起来,铃铛也跟着“叮铃”响。“哟,你们俩在这儿呢,”周建国笑着说,
“老吴,药买了?我刚从公园遛鸟回来,就听见你俩说话。”“买了买了,
林老师帮我弄了手机,以后买药不用跑了,”老吴高兴得眼睛都亮了,举着手机给周建国看,
“你看,这里能查余额,还能看报销多少,真方便!”周建国凑过去看了看,
有点羡慕:“我那手机是儿子淘汰下来的,老卡了,想在手机上看新闻,字太小,看不清,
也不会调。”“我帮您调!”林慧说,“您把手机给我,我帮您装个新闻APP,
再把字体调大,保证您看得清。”三人走到花园的长椅上,
周建国把鸟笼挂在长椅旁边的树枝上,画眉鸟还在叫,声音清脆。
林慧接过周建国的手机——是个旧款的华为,屏幕有点裂,背面贴了张卡通贴纸,
是小宇小时候贴的。她帮周建国装了“今日头条”,又把字体调到最大,
教他怎么搜新闻、怎么收藏喜欢的栏目。周建国学得很认真,手指在屏幕上慢慢点,
有时候点错了,就不好意思地笑:“哎呀,又点错了。”老吴在旁边看着,也跟着学,
时不时问:“这个怎么返回啊?”“这个新闻能存下来以后看吗?”阳光慢慢升起来,
透过玉兰树的枝桠,洒在三人身上,暖融融的。画眉鸟在鸟笼里跳来跳去,
啄着食盒里的小米。林慧看着身边两个老人认真的样子,忽然觉得,退休后的日子,
好像也没那么空落落的了——就像这晨光,虽然慢,却很暖。过了几天,
社区公告栏贴了一张红色的通知,用毛笔写的,字很大:“本周六上午九点,
社区活动中心举办健康讲座,邀请区医院心内科王医生讲解高血压、糖尿病防治,
现场免费测血压、血糖,欢迎各位居民参加。”林慧早上买菜时看见通知,
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老吴和周建国。她先去了周建国家——他家住在2号楼3单元,
门口挂着一个小灯笼,是去年春节挂的,已经有点褪色。林慧敲了敲门,
里面传来周建国的声音:“来了。”门打开,周建国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羊毛衫,
手里拿着报纸。他家客厅很整洁,沙发是深色的皮质沙发,上面放着一个浅灰色的靠垫,
茶几上摆着一杯茶,还冒着热气。墙角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大多是历史类的,
有《史记》《资治通鉴》,还有几本旧的地方志。“林老师,快进来坐,”周建国笑着说,
把她往沙发上让,“是不是有什么事?”“周六社区有健康讲座,
王医生来讲高血压和糖尿病,还能免费测血压血糖,咱们一起去啊?”林慧坐在沙发上,
靠垫很软,支撑着她的腰,舒服多了。周建国放下报纸,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健康讲座啊?
我觉得我身体挺好的,平时打太极,饮食也清淡,不用去了吧?”“去看看嘛,”林慧劝他,
“王医生是区医院的专家,讲的肯定比咱们自己瞎琢磨强。而且老吴也去,
他不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嘛,正好听听医生怎么说。咱们一起去,听完还能去老年食堂吃午饭,
多好。”周建国想了想,点了点头:“行,那我就去看看,正好也跟你们俩一起热闹热闹。
平时在家,除了打太极、看报纸,也没别的事干。”从周建国家出来,林慧又去了老吴家。
他家在3号楼1单元一楼,门口堆着几个纸箱,里面装着塑料瓶和旧报纸,
是老吴每天出门捡的,想卖点钱。林慧敲了敲门,里面传来“咔哒”一声,过了好一会儿,
门才慢慢打开。老吴穿着一件灰色的旧棉袄,棉袄上有几个补丁,是他自己缝的。
屋里有点暗,窗帘拉得很严,只留了一条缝,能看见里面的家具——一个旧的人造革沙发,
表面裂了好几道纹,扶手上放着一个搪瓷缸,
缸子上印着“劳动模范”的字样;桌子上摆着一个黑砂锅,里面熬着药,药味弥漫在屋里,
有点苦。“林老师,你来了,”老吴赶紧让她进来,“快坐,我给你倒杯水。”“不用倒水,
我跟你说个事,”林慧坐在沙发上,沙发有点硬,她能感觉到里面的弹簧,
“周六社区有健康讲座,还能免费测血压血糖,我帮你报了名,社区说可以上门接你,
你腿不好,不用自己走。”老吴愣了愣,手里的搪瓷缸差点掉在地上。他赶紧扶住,
脸上露出感动的神色,眼睛有点红:“林老师,你这么费心,真是……真是太谢谢你了。
我这腿,走几步就疼,正愁没法去呢,没想到社区还能上门接。”“社区现在服务挺好的,
”林慧说,“讲座结束后还有免费的早餐,是小米粥和包子,软和,适合咱们老年人吃。
你到时候早点起,我让社区的工作人员来接你。”老吴点了点头,把搪瓷缸放在桌子上,
手指在缸子上轻轻摸了摸:“好,我知道了。林老师,你真是个好人,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