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起点凌晨两点,霓虹灯在城市上空敷设出一层闪烁的膜。
贺宸坐在出租屋的书桌前,手机屏幕微光照亮他的轮廓,指尖停在辞职邮件的发送键上,迟疑几秒,最终坚定地点下。
外头安静,只有马路上的零星车辆穿梭。
桌上堆满资料、代码笔记和一组拆开的小型路由器板件。
贺宸的视线越过那些腾挪过无数次的纸页,落在窗外远程办公楼林立的灯火。
梦想是否真的值这么多代价?
此刻,他没有答案。
手机震动,把他拉回现实。
是周彦铭发来的一条消息:“你真的辞了吗?”
配上一张哭笑不得的表情包。
贺宸快速回复:“明天见面聊。
一起干大的。”
等了两秒,周彦铭的头像亮起,回了一个简单的“好。”
他们约在隔天上午见面,一家狭小却安静的咖啡馆。
贺宸提前到了,点了一杯美式,双手交扣,脑中反复推演着开场白。
咖啡香混杂着一线城市六月的湿热,桌边空气透着一股紧张和希望。
门铃响起,周彦铭敞着格子衬衣,背着背包疾步进来。
“你还真下得去手啊。”
他落座后第一句话带着无措和羡慕。
“拖了三年,早该试一把。”
贺宸把目光定在周彦铭的脸上,“你说过,有好点子就干。
现在,该轮到我们了。”
周彦铭接过话题,一字一句斟酌道:“你想做什么?
早聊过,可我们都清楚,技术是你的强项,市场和资本,你准备好了吗?”
贺宸沉吟半秒,拿出一份自己几夜没合眼写好的业务计划。
第一页开头是“智能物流云平台”,下面密密麻麻的数据分析和初步架构。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新一轮行业变革。
我们可以做到无人配送,效率和成本双降。”
贺宸语气里带着久违的笃定,只是眼角还藏着现实的倦意。
周彦铭盯着纸上密集的算法模型,眼里有闪光闪烁。
“主打技术领先没错,但入局就是拼命。
你真的准备面对资本的苛刻?”
“这正是我需要你的理由。”
贺宸话音低沉,“我能设计架构,但系统真正落地,必须有你在。”
周彦铭笑了,笑里却有暗涌:“如果失败了,你怎么想?”
“至少试了。”
贺宸摊开手,眼神坦荡,“不想再为别人的愿望拼命。”
咖啡馆里逐渐热闹起来,外头阳光张扬地挥洒,贺宸和周彦铭沉默几秒,将一切无声交付彼此理解。
讨论持续了近两个小时,从技术选型聊到商业模型,从行业现状聊到政策风险。
周彦铭不断追问细节,贺宸一一作答,两人争执又妥协,最后在纸上划出一道道关键节点。
“先试做一个最小可行产品。”
贺宸坚定地写下西个字:干起来。
周彦铭抬头,神情带着一丝决绝:“行。
回头,我搭服务器。
你说的首批运算节点,明天就可以组建。”
他们约定临时找一间共创空间,将最原始的想法变成实际代码。
刚走出咖啡馆,烈日和尘埃扑面而来。
城市的喧嚣和压力仿佛一瞬间涌上来,贺宸却生出一种莫名的清爽。
下午的共创空间冷清,设备简陋,但满是创业者们用胶带粘合的梦想。
会议桌周围,几台旧电脑和路由器闪着微弱的蓝光。
贺宸和周彦铭并肩坐下,沉默地打开笔记本,开始写下系统核心的第一行代码。
不断地敲击键盘间,贺宸回望几年前的自己,那个每天通勤两小时、为别人的决定反复修改方案的小职员。
如今,手里拿着自己的愿景,内心的慌张和不安开始慢慢被决心填满。
代码运行报错,周彦铭嘟囔着埋头改bug。
空气中一度紧张,贺宸几次试图帮忙,却被周彦铭拦下:“你专心架构,代码这块我来。”
贺宸站起来,望着窗外。
初夏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杂乱的线缆上。
他捏紧拳头,仿佛抓住了什么。
他们相互碰拳,约定今晚必须让第一批原型跑起来。
团队还只是两个人,但画下的愿景己远比过去壮阔。
他们给项目起了个名字——“纵深云”,代表技术的纵深突破和生存空间。
夜幕降临,城市里霓虹灯再次流淌。
代码终于没有错误地编译通过,一个极简的物流调度平台原型在屏幕上亮起。
“完成了。”
周彦铭笑得像孩子一样,“你把梦启动了。”
贺宸点头,却没有狂喜。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窗外传来嘈杂的车笛声,远处大集团的旗舰楼宇在灯光里傲然挺立。
贺宸收回目光,将笔记本合上:“明天动手组建团队,然后考虑如何融资。
没有钱和资源,这只是一个开头。”
周彦铭拍了拍他的肩:“有些路,走到尽头才知道是不是值得。”
贺宸没说话,只默默写下当天的工作记录。
梦想从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场不断试错后的坚持。
凌晨之前,二人又调试开发了几个小时,终将初版系统定格在凌晨的窗前。
这就是梦想的起点。
不确定,但真实,像城市里一盏微光,悄然亮起,却注定要照亮更远的地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