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钟摆里洇开的指纹

第2章 日记里的坐标与会移动的墙

发表时间: 2025-07-29
重叠现象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发生了七次。

有时是陈时安正在给客户演示古董钟,下一秒就站在了研究所的激光干涉仪旁;有时是林砚之在食堂打饭,餐盘里突然多了块1943年的压缩饼干——那是陈时安刚从二战军表的暗格里拆出来的。

他们终于在第五次重叠时达成共识:必须找到规律。

“每次重叠前,我接触的钟表都会发烫。”

陈时安把那本日记推到林砚之面前,日记的主人叫沈知意,1927年在南京钟表厂工作,“她在日记里记了23次‘遇见’,每次都伴随着钟表异常。”

林砚之翻到其中一页,沈知意画了张简易地图,标注着“钟鼓楼第三根柱子城南旧邮局报时钟”,每个地点旁都写着时间。

最末页有行用红墨水写的字:“当两个时空的钟表指向同一时刻,就能看见对方的过去。”

“这不符合相对论。”

林砚之推了推眼镜,却忍不住用铅笔把地图拓了下来,“但我的实验数据显示,我们所在的空间存在11个曲率异常点,和她标注的地点完全重合。”

他们决定去钟鼓楼验证。

凌晨三点十七分,陈时安的怀表和林砚之的原子钟同步发出蜂鸣,第三根柱子后突然出现一道半透明的墙,墙的另一边站着穿旗袍的沈知意,正对着空气说话:“陈先生,下次见面,我带了1931年的春茶。”

墙突然波动起来,沈知意的身影变得清晰,她手里的黄铜怀表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林砚之弯腰去捡,指尖却穿过了墙壁,触到一片冰凉——那是1930年的雨水。

“她在跟谁说话?”

陈时安的声音有些发颤,沈知意的怀表和他口袋里的那只,表壳内侧的花纹一模一样。

陈时安表情有些不自然,不禁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有一模一样的花纹,钟表的来历是什么?

林砚之突然想起实验室的存档照片。

1952年研究所刚成立时,有位姓陈的顾问捐赠了一批古董钟表,其中就有一只黄铜怀表,捐赠记录上写着:“内有故人所赠春茶,历三十一年未凉。”

林砚之猛地推开档案室的门,指尖在1952年的捐赠清单上快速滑动。

第37项果然标注着“黄铜怀表一只,附茶叶一包”,捐赠人签名处是遒劲的“陈知意”。

她调出配套的存档照片,照片里的怀表正躺在丝绒盒中,表盖内侧隐约可见浅淡的指纹纹路——和陈时安方才留在表盖上的那枚,有着一模一样的螺旋弧度。

“三十一年。”

她喃喃自语,指尖叩击着桌面计算,“1952减去31,是1921年。”

那正是沈知意在日记里写下“遇见穿长衫的钟表匠”的年份。

窗外的梧桐叶突然簌簌作响,实验室的原子钟再次震颤,这次屏幕上跳显的不是误差值,而是一行淡金色的字:“春茶未凉,是因为有人用体温焐了三十一年。”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