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天香书院 > > 书斋守得春风归顾临舟沈砚之完整版免费小说_全本免费完结小说书斋守得春风归顾临舟沈砚之

书斋守得春风归顾临舟沈砚之完整版免费小说_全本免费完结小说书斋守得春风归顾临舟沈砚之

吴小哑 著

都市小说完结

小说叫做《书斋守得春风归》是吴小哑的小说。内容精选: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主角:顾临舟,沈砚之   更新:2025-10-22 00:2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雪落进书斋窗棂时,沈砚之正把最后一页《昭明文选》的批注写完。

砚台里的墨早己凉透,笔尖悬在纸上,他却忽然想起顾临舟走前的清晨——那时也是这样的雪天,顾临舟蹲在灶前煮茶,火光映着他的侧脸,说西北的雪该比江南厚,踩上去能没过脚踝。

桌角的铜炉里,炭火还剩最后一点红。

沈砚之起身添炭,指尖碰到炉壁的温度,忽然摸到个硬邦邦的东西——是顾临舟留下的那枚铜制书签,边缘被磨得发亮,背面刻着的“砚之”二字,在火光里泛着暖光。

上个月收到顾临舟从西北寄来的信,信纸边角沾着细沙,字里行间都带着风的味道。

他说找到那批宋刻本时,正赶上戈壁的落日,橙红色的光把书页染得像浸了蜜;说夜里守着篝火读《陶渊明集》,总想起在书斋煮茶的日子;还说给沈砚之带了块戈壁石,花纹像极了后院老槐树的年轮。

只是信的末尾,他提了句地质队要往更深的山区走,往后寄信或许会慢些。

沈砚之把信叠好,放进木盒最底层——那里己经存了五封顾临舟的信,每一封的落款日期,他都用红笔在日历上圈了出来。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他走到后院,看着光秃秃的葡萄架,忽然想起顾临舟说要搭新架的模样。

雪落在架杆上,积了薄薄一层,他伸手拂去,指腹触到冰凉的木头,竟觉得像是触到了顾临舟留在上面的温度。

腊月廿八那天,巷口的张记点心铺送来了半盒枣泥糕。

掌柜的隔着门喊:“沈先生,这是顾先生托人捎来的,说让您过年吃。”

沈砚之愣了愣,接过糕盒时,指尖碰到盒底的温热——原来顾临舟走前,特意跟张记订了腊月的枣泥糕,说怕他忘了吃。

除夕夜,沈砚之在灶前煮了茶,摆了两副碗筷。

茶烟袅袅升起,他对着空着的座位轻声说:“今年的雪比去年大,葡萄架我己经修好了,就等开春搭新的。”

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他拿起那枚铜书签,放在茶碗边,仿佛顾临舟还坐在对面,正笑着把枣泥糕推到他面前。

开春的第一阵风吹进书斋时,沈砚之收到了第六封信。

这次的信比往常厚些,里面裹着块巴掌大的戈壁石,花纹果然像老槐树的年轮,还有张照片——顾临舟站在戈壁滩上,身后是连绵的雪山,他穿着沈砚之织的米白色围巾,笑得眉眼弯弯,手里举着那本《陶渊明集》,书页上还夹着片干枯的沙棘叶。

信里说,地质队下个月就能返程,他己经把宋刻本整理好,回来就和沈砚之一起校勘;说带回来的戈壁石,要放在书斋的窗台上,让它陪着沈砚之读诗;还说路上会绕道江南,买张记刚出炉的枣泥糕,赶在葡萄发芽前回到书斋。

沈砚之把照片贴在书桌前,指尖反复蹭过顾临舟的笑脸。

他走到后院,看着葡萄架上冒出的新芽,嫩绿的芽尖顶着晨露,像极了顾临舟走前种下的希望。

风拂过架杆,发出轻轻的响,他忽然听见巷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那是他在无数个夜里想起的,顾临舟踏过青石板路的声音。

沈砚之转身往巷口跑,衣角被风掀起。

远远地,他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穿着蓝布长衫,肩上挎着的帆布包鼓鼓囊囊,手里还提着个油纸袋——是张记的枣泥糕。

顾临舟也看见了他,加快脚步走过来,笑着说:“砚之,我回来了。”

沈砚之站在原地,看着顾临舟走近,眼眶忽然发热。

顾临舟放下包,从里面拿出那批宋刻本,书页上还带着淡淡的墨香;又拿出那块戈壁石,放在他手里:“你看,我说像老槐树的年轮吧。”

风里带着春天的暖意,沈砚之捏着戈壁石,忽然想起顾临舟走前的那个雪天。

那时顾临舟说“冬去春来,定当归来”,如今春己至,归人也己回。

书斋的窗棂下,铜炉里的炭火重新燃起,茶烟袅袅中,两个身影并肩坐着,一页页翻着宋刻本,偶尔传来的笑声,混着枣泥糕的甜香,在春风里轻轻散开。

原来所谓惜别,从不是终点,而是藏在岁月里的约定——等雪化,等春来,等那个心心念念的人,带着一身风尘,回到身边。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