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书院 > > 往事阴戏一种戏台最热门小说_免费小说全集往事阴戏(一种戏台)
悬疑惊悚连载
悬疑惊悚《往事阴戏》,主角分别是一种戏台,作者“添柴添砖”创作的,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如下:小说《往事阴戏》的主角是戏台,一种,冰冷,这是一本悬疑惊悚小说,由才华横溢的“添柴添砖”创作,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本站无广告,欢迎阅读!本书共计6718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09-29 13:31:13。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往事阴戏
主角:一种,戏台 更新:2025-09-29 17:21:19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 祠堂禁地我的老家,藏在群山褶皱深处的一个小村落,名叫槐荫村。村子不大,
百十来户人家,青瓦泥墙,依着一条瘦水河而建。村子的心脏,是那座位于中央的古老祠堂。
青砖垒砌,飞檐斗拱,岁月的风雨在它身上刻满了斑驳的痕迹,藤蔓如同贪婪的手臂,
爬满了大半边墙壁,使得这座建筑即使在盛夏的正午,也透着一股阴沉的凉气。
而祠堂的后墙根,是全村无人敢靠近的禁地。那里与祠堂前方的开阔截然不同,
常年不见阳光,阴湿晦暗。半人高的蒿草长得异常茂盛,
颜色是一种不健康的、近乎墨绿的深色,茎秆粗壮,叶片边缘带着细微的锯齿,
碰上去有种黏腻的错觉。即使在最炎热的夏天,
那里也总是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像是泥土深处翻上来的腐朽气息,
混杂着某种特殊的、微带辛辣的草腥味。村里的狗到了那里都会绕着走,鸡鸭更是从不靠近。
爷爷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之一,也是祠堂的看守者。从我记事起,他就反复告诫我:“娃子,
记住喽,祠堂后头那地方,是‘搭台的地方’,活人的脚,千万踩不得!”“搭台?
搭什么台?”小时候的我,总忍不住好奇。爷爷那张布满沟壑的脸便会瞬间绷紧,
浑浊的眼睛里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恐惧,他从不详细解释,只是用粗糙得像老树皮的手,
重重拍在我的后脑勺上,厉声道:“问那么多作甚?记住就行了!那是祖宗定下的规矩,
碰了要倒大霉的!”直到我十岁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贪玩追一只蜻蜓,
不知不觉跑到了祠堂后面禁地的边缘。那只蜻蜓翅膀一闪,没入了那片茂密的蒿草丛中。
我犹豫了一下,想着只是靠近一点点,应该没事吧?刚抬起脚,还没落下,
身后就传来一声撕心裂肺的怒吼:“站住!”是爷爷。他脸色煞白,几乎是扑过来,
一把将我拽了回去,力道之大,让我差点摔倒。他胸口剧烈起伏,眼神里不仅是愤怒,
更有一种深可见骨的惊惶。他死死盯着那片蒿草,仿佛那里面藏着择人而噬的怪物。
那天晚上,爷爷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他默默地翻箱倒柜,从一个褪了色的红木匣子底层,
取出一样东西,郑重地塞进我手里。那是一块老玉。玉质不算上乘,带着些浑浊的棉絮,
通体呈现一种黯淡的鸡骨白色。玉石不大,形状也不规则,
上面布满了细密的、如同蛛网般的裂纹,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彻底碎裂。玉的正面,
用极其古拙的笔法,刻着一个模糊的图案——那似乎是一座戏台,飞檐翘角,
台前还隐约有几个歪歪扭扭的影子,像是看客,又像是别的什么。
整个图案都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邪异。“娃,把这个贴身戴好,千万别离身。
”爷爷的声音异常沙哑低沉,他枯瘦的手指紧紧攥着我的手腕,力气大得惊人,
“记住爷爷的话,以后……尤其是晚上,要是听见什么地方有唱戏的声音,不管多好奇,
立刻攥紧这块玉,躲起来!窗缝都不要扒开看一眼!记住了吗?!”他的眼神是如此严肃,
甚至带着一种哀求,让我幼小的心灵第一次感受到了某种超越理解的沉重恐惧。我用力点头,
将那块冰凉刺骨、带着裂纹的老玉紧紧握在手心。从那以后,
“搭台的地方”、“唱戏声”、“别扒窗缝”这几个词,连同爷爷当时惊恐的表情,
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第二章 中元戏班时光荏苒,我长到了十五岁。
那年的夏天格外闷热,雨水也少,土地干裂出纵横交错的缝隙,
连瘦水河的水位都下降了许多,露出满是淤泥的河床,散发着一股腥气。中元节,俗称鬼节,
眼看着就要到了。村里的气氛也如同这天气一样,变得有些压抑和异样。
大人们开始准备纸钱、香烛,叮嘱家里的孩子天黑后不要乱跑,说话做事也都多了几分小心。
就在中元节的前三天,村口来了一伙人。那是一伙戏班子,人数不多,大概七八个。
他们是在一个夕阳如血的傍晚出现的,悄无声息,就像是从地底冒出来的一样。没有喧哗,
没有锣鼓开道,只是默默地、一个接一个地走进村子,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女人。
那女人穿着一身红色的戏服,颜色已经洗得发白,甚至有些地方露出了底布的经纬,
但在残阳的血色映照下,那抹红依旧刺眼。她脸上敷着厚厚的白粉,白得毫无生气,
像是刷了一层墙粉,连脖颈、手背,所有裸露在外的皮肤都涂得煞白,
与那身褪色的红戏服形成一种诡异到极点的对比。
她头上戴着沉重的、点缀着暗淡珠翠的头面,走起路来却悄无声息。这伙人直接找到了村长,
说是要给我们槐荫村的老祖宗唱一场“还愿戏”。领头的女人说话声音尖细,
带着一种奇怪的拖腔,像是唱戏的念白,却又冰冷得不带丝毫感情。
她说他们的戏班世代传承,受我们村祖先所托,必须在今年中元节前来还愿,
否则村子会有大难。村长和一些老人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了惊疑不定的神色。
关于“还愿戏”的传说,在村里最古老的老人嘴里似乎有那么一点模糊的影子,
但具体细节谁也说不清。最终,不知是出于对古老传说的敬畏,
还是对那女人口中“大难”的恐惧,村里默许了这场戏。戏台,就搭在祠堂后面,
那片禁地的边缘!当村里几个胆战心惊的壮劳力,在那女人无声的指挥下,
开始清理蒿草、搭建戏台时,所有人都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那地方的泥土,
竟然是黑黢黢的,带着浓重的腥气,锄头挖下去,仿佛能带出丝丝缕缕的阴冷。
那些被砍倒的蒿草,断裂处流出的汁液,也是令人不安的暗红色。戏台很快就搭好了,
简陋得有些过分,几根木头柱子,铺上些旧木板,四周挂着一些褪色破旧的红绸子。
那些红绸子在干燥无风的天气里,竟然自己轻轻地飘动起来,
被偶尔刮过的微风吹得猎猎作响,那声音不像布料摩擦,倒更像是……某种撕裂的声音。
村里王寡妇远远看了一眼,
脸色惨白地嘀咕:“像极了晾在乱坟岗上的血布……”最让人心里发毛的是,戏台前面,
空荡荡的,连一个给活人坐的板凳都没有摆放。“没人听,唱给谁看?”晚上吃饭的时候,
我忍不住趴在窗沿上,望着祠堂方向那隐约可见的戏台轮廓,小声嘟囔了一句。话音刚落,
后脑勺就挨了重重一下。是爷爷的铜烟袋锅子。他不知何时站在我身后,脸色铁青,
浑浊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烟锅里的火星因为他急促的动作溅出来,烫在窗纸上,
发出“嗤嗤”的轻响,留下几个焦黑的点子。“小兔崽子!叫你多嘴!”爷爷的声音嘶哑,
带着一种我从未听过的惊怒,“那不是唱给活人听的!那是唱给‘台下客’的!”“台下客?
什么台下客?”我捂着发痛的后脑勺,委屈又不解。爷爷没有回答,
他只是死死地盯着窗外戏台的方向,嘴唇哆嗦着,反复摩挲着手里那根冰冷的铜烟袋,
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屋里的煤油灯灯光摇曳,将他苍老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扭曲晃动,
仿佛也在不安地颤抖。第三章 夜半戏文中元节当晚,月亮被薄薄的乌云遮住,
只透出一点朦胧惨白的光晕,给整个槐荫村罩上了一层诡异的纱幔。空气黏稠而沉闷,
连虫鸣狗吠都消失了,死寂得让人心慌。爷爷早早把我赶回里屋床上,
反复检查了窗户是否插好,又把我那块裂了纹的老玉塞进我手里,叮嘱我无论如何不能松开。
他自己则坐在外间的堂屋里,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烟雾缭绕,
也遮不住他脸上那浓得化不开的忧虑和恐惧。子时刚过,一阵若有若无的乐声,
飘飘忽忽地传了过来。那调子怪极了。既不是高亢激越的梆子,也不是婉转悠扬的黄梅戏,
而是一种从未听过的、咿咿呀呀的腔调,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
像是能直接钻进人的脑髓里。它忽远忽近,时而像在耳边低语,时而又像从地底深处传来。
那旋律缓慢、拖沓,每一个尾音都带着令人牙酸的颤抖,与其说是唱戏,
不如说更像是在……哭丧。我蜷缩在被子里,手心紧紧攥着那块老玉,
玉的冰凉似乎能稍微压制住我狂跳的心脏。我努力分辨着戏文里的词,但那声音含混不清,
像是隔着一层水,又像是很多人在同时呜咽,
只能偶尔抓住几个破碎的字眼——“血……债……”、“填……数……”、“……河……”。
每一个字都带着阴冷的寒意,让我汗毛倒竖。强烈的好奇心,像一只小猫,
不停地抓挠着我的心脏。爷爷的警告言犹在耳,可那诡异的戏文,那空荡荡的戏台,
那“台下客”……它们到底是什么样子?挣扎了许久,
恐惧最终没能战胜少年人旺盛的探知欲。我像一只偷食的老鼠,
小心翼翼地、极其缓慢地从被窝里钻出来,赤着脚,一点点挪到窗边。窗户纸有些年头了,
上面有不少细微的裂缝。我屏住呼吸,颤抖着,将右眼凑近了一条稍大些的缝隙,向外窥去。
目光越过院墙,勉强能看到祠堂后方戏台的那个方向。只看了一眼,
我全身的血液仿佛瞬间冻结了!戏台前面,不再空荡!不知何时,
那里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一张张椅子!那些椅子,分明是纸扎的!就是用竹篾做骨架,
外面糊上白纸做成的,给死人用的那种纸椅子!每一张纸椅子的做工都粗糙而诡异,
在惨淡的月光下,泛着一种瘆人的白光。而更让人头皮炸裂的是,每一张纸椅子上,
都端端正正地放着一个粗瓷碗,就是农村常见的那种土黄色、碗口有缺角的劣质碗。碗里面,
盛着黑乎乎、黏糊糊的东西,借着月光仔细辨认,那似乎是……掺了大量香灰的生糯米!
这诡异的场面已经让我脊背发凉,而当我将目光移向戏台本身时,
网友评论
资讯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