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天香书院 > > 孤鸿志:徐庶传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孤鸿志:徐庶传(徐福陈季)最新小说

孤鸿志:徐庶传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孤鸿志:徐庶传(徐福陈季)最新小说

砣砚 著

军事历史完结

军事历史《孤鸿志:徐庶传》,讲述主角徐福陈季的爱恨纠葛,作者“砣砚”倾心编著中,本站纯净无广告,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汉末崩乱,颍川少年徐庶仗剑任侠,快意恩仇。然世事如炉,他折节学问,更名南迁,欲以韬略济世。得遇刘备,智破曹军,鸿鹄初展凌云之志。然命运弄人,曹营囚母,忠孝难全。他指心辞刘,身陷樊笼,从此终身不设一谋。非无壮志,天意如刀;惟有一言荐贤,成就卧龙千古名,自身功业尽付沉默。这是一曲理想主义者于时代洪流中的悲怆挽歌,尽在《孤鸿志》。

主角:徐福,陈季   更新:2025-09-26 11:37:48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长社城外,夜风渐起,吹过废弃砖窑的破洞,发出呜呜咽咽的声响,如泣如诉。

徐福靠坐在墙角,身上的伤痛与心中的迷茫交织,使他全然没有了日间那股决绝的死志,反倒像一只受伤的孤雏,在寒夜里瑟瑟发抖。

白垩尽去,露出的年轻面庞上,血迹与汗渍犹在,写满了劫后余生的疲惫与空乏。

几名同伴围坐一旁,篝火跳跃的光芒映着他们同样年轻却忧虑的脸。

空气沉闷,只有柴火偶尔爆裂的噼啪声。

良久,那个年纪稍长的同伴,名叫陈季的,叹了口气,打破沉默:“阿福,接下来,你有何打算?”

徐福目光空洞地望着跳动的火焰,摇了摇头,声音沙哑:“不知……天地之大,似无我容身之处。”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苦涩,“今日若非诸位兄弟舍命相救,我徐福己成市集上一具示众的尸骸了。

此恩,没齿难忘。”

陈季摆了摆手,神色却愈发凝重:“兄弟之间,何必言此。

只是阿福,经此一事,你难道还未悟么?”

“悟?”

徐福抬眼,有些不解。

“是啊!”

陈季向前凑了凑,火光在他眼中闪烁,“我辈仗剑而行,快意恩仇,自以为替天行道,是何等痛快!

可今日你也见了,杀一恶霸,如拂衣上尘,旋即又有新的尘埃落下。

这世道,豺狼当道,魑魅横行,岂是你我凭三尺青锋所能扫清的?”

另一同伴也接口道:“陈大哥说的是。

那王家恶霸虽死,可长社县令收受他家贿赂,颠倒黑白,反将你列为凶徒。

我等救得你一时,可能敌得过官府海捕文书?

可能扳得倒那昏聩县令?

匹夫之勇,终有尽时。”

这些话,像重锤一样敲击在徐福的心上。

他回想起白日在市集上的情景,那些围观百姓的眼神,有同情,有敬佩,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强权与律法的畏惧,以及深深的无力感。

个人的侠义,在庞大的国家机器和根深蒂固的腐败面前,确实渺小得可怜。

他刺杀恶霸,与其说是铲除了罪恶,不如说更像是一次绝望的宣泄。

“那……依诸位之见,该当如何?”

徐福的声音带着一丝迷茫的颤抖。

陈季目光灼灼地看着他:“阿福,你可知我颍川为何名士辈出?

荀氏、陈氏、钟氏……他们靠的可不是刀剑,而是胸中的韬略,是经天纬地的学问!

昔日留侯张良,于下邳圯上遇黄石公,纳履得书,方悟太公兵法,终助高祖成就帝业。

那才是大丈夫安邦定国、真正涤荡天下的正道!”

“圯上纳履……张子房……” 徐福喃喃自语,眼中渐渐有了一丝光亮。

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圣形象,与他此刻狼狈不堪的境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是啊,刺杀一个恶霸,不过是一介武夫;而辅佐明主,平定乱世,拯万民于水火,那才是真正的大业!

“我等见识浅薄,难成大器。”

陈季拍了拍徐福的肩膀,语重心长,“但你不一样,阿福。

你素来聪慧,远胜于我辈。

若能折节向学,潜心典籍,他日未必不能如古之贤士,凭才智立于朝堂,行那经国之大业。

这,岂不远胜于做个朝不保夕的亡命之徒?”

这一夜,徐福辗转反侧,陈季的话在他脑中反复回响。

昔日以为的侠义之路,似乎走到了一条死胡同的尽头。

而另一条更为艰难,却也更为广阔的道路,在黑暗中隐隐约约地显出了轮廓。

那条路,需要他放下手中的剑,拿起沉重的竹简。

天将破晓,寒意最重之时,窑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负责守夜的同伴立刻警觉起来,低喝道:“谁?”

“过路的老人,讨碗水喝。”

一个苍老却平稳的声音传来。

徐福和同伴们互望一眼,心中警惕。

这荒郊野外,又是凌晨,怎会有寻常老人路过?

陈季使了个眼色,示意大家戒备,自己则走到窑口,只见一位身着粗布葛衣、须发皆白的老者,拄着一根竹杖,立于微熹的晨光中。

老者面容清癯,眼神澄澈,并无恶意。

陈季稍稍放松,取过水囊递给老者:“老丈请用。”

老者道了声谢,饮水之余,目光却落在了窑内衣衫褴褛、面带伤痕的徐福身上。

他饮罢水,并未立即离开,而是缓缓走近,看着徐福,淡淡道:“少年人,眉宇间戾气未消,却又隐有困惑,可是遇到了难处?”

徐福本不欲多言,但见老者目光如炬,仿佛能洞悉人心,加之他此刻心绪纷乱,竟生出几分倾诉的欲望。

他简略地将为友报仇、被擒获、又被同伴相救之事说了一遍。

老者听罢,并无惊异之色,只是轻轻颔首,又问:“那么,之后你欲何往?

是继续仗剑天涯,寻下一个不平事,还是另有打算?”

徐福沉默片刻,将昨夜与陈季的对话,以及自己关于张良的联想说了出来,末了道:“小子愚钝,恳请老丈指点迷津。”

老者抚须一笑,目光投向窑外渐亮的天际:“下邳圯上,张子房纳履,非是屈辱,乃是磨去少年锋芒,涵养忍性。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番话,如晨钟暮鼓,重重敲在徐福心上。

他回想起自己白垩涂面、当街杀人的举动,看似勇烈,何尝不是一种浮躁与失控?

与老者所言“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相差何止千里!

“请老丈明示,何为‘所挟持者甚大’?”

徐福恭敬地请教。

老者收回目光,凝视徐福:“你所挟持者,不应只是一腔血气,友人之仇。

而当是这天下苍生,是这倾颓的社稷。

欲救天下,先需有救天下之器。

剑,可为百人敌,然学问韬略,可为万人敌,乃至天下敌。

苏秦张仪,凭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非恃勇力,乃仗谋略。

你既有向学之心,便是悟了第一步。

然而,学问之道,贵在专一,贵在持之以恒。

需知‘折节’二字,并非简单地放下刀剑,而是要打碎旧我,重塑新生。

你可做得到?”

徐福闻言,心胸豁然开朗,多日来的迷茫与纠结,仿佛瞬间找到了出口。

他整了整破旧的衣衫,对着老者深深一揖,几乎及地:“小子徐福,谨受教!

今日得闻老丈之言,如拨云见日。

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此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福,愿效仿子房之志,折节学问,再不虚掷此生!”

老者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将他扶起:“善。

颍川书院,乃天下学问之渊薮。

你若真心向学,可往那里去。

只是路途艰难,需有恒心。”

说完,老者不再多言,拄着竹杖,飘然而去,身影很快消失在晨曦薄雾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徐福望着老者离去的方向,久久不语。

陈季等人围上来,好奇地问那老者说了什么。

徐福将老者之言复述一遍,众人皆感叹,疑是遇到了世外高人。

“看来,这是上天给你的指引。”

陈季道,“阿福,你的路,在颍川书院。”

徐福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己变得无比坚定。

他站起身,走到窑洞角落,捡起那柄随他多年、曾饮过恶霸之血的短剑。

剑身映着初升的朝阳,寒光凛冽。

他抚摸着冰凉的剑脊,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感,有眷恋,更有决绝。

片刻后,他手持短剑,大步走出砖窑。

窑外不远处,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

徐福来到溪边,驻足凝望。

溪水清澈,倒映着蓝天和他年轻却己刻满风霜的脸。

“昔日之徐福,仗剑任侠,今日己死。”

他低声自语,仿佛在进行一个庄严的仪式,“自此之后,当以学问立身,以韬略济世。”

言毕,他手臂一挥,将那柄短剑奋力掷入溪水中央。

“噗通”一声,剑身沉入水底,溅起几朵水花,旋即恢复平静,唯有涟漪缓缓荡开。

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再也寻不见那刀兵的痕迹。

弃剑沉水,如同斩断了与过去的牵连。

徐福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知道,一条全新的、布满荆棘却也充满希望的道路,就在脚下展开。

与陈季等同伴在溪边郑重道别。

众人知他此去,将是另一番天地,虽有不舍,更多是祝福。

徐福感激诸位兄弟的救命之恩与点拨之情,相约他日若有所成,必不相忘。

他并未立即回家。

长社县城是不能再回去了。

他凭着记忆,来到城外一处相熟的农家,用身上仅存的几枚五铢钱,换了一身最普通的粗布儒生穿的“疏巾单衣”。

脱下那身充满血腥与尘土的短打,换上虽然粗糙却整洁的儒袍,戴上头巾,徐福对着水洼照了照,水中映出的,己是一个截然不同的青年。

眉宇间的戾气消散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与思索的神情。

他绕道潜回长社城外,远远望了一眼自家那低矮的屋舍。

他知道,家中尚有老母。

自己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归来,心中不禁一阵酸楚。

但他更明白,若此时归家,只会给母亲带来灾祸。

他跪在地上,朝着家的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头,额上沾满了泥土。

“母亲大人在上,孩儿不孝,今日远行,未能当面拜别。

待孩儿学有所成,立身于世,必当归來,膝前尽孝!”

他在心中默默起誓,然后毅然转身,向着颍川郡治所在的方向,迈开了脚步。

颍川书院,并非一座具体的建筑,而是指颍川郡内,以荀、陈、钟等世家大族为核心,形成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讲学传统。

许多名士在家中或私设的精舍授徒讲学,往来皆是俊才。

徐福此去,无依无靠,仅凭一腔向学之热忱,其艰难可想而知。

他一路跋涉,风餐露宿。

渴了饮山泉,饿了便替人帮工换些吃食,或采摘野果充饥。

每当夜深人静,疲惫不堪时,他便会想起那老者的教诲,想起张良圯上纳履的典故,想起自己沉入水中的短剑。

这些念头,便如明灯一般,照亮他前行的路,驱散身体的疲乏与内心的动摇。

数日后,风尘仆仆的徐福,终于站在了阳翟城外。

阳翟乃颍川郡治,人文荟萃。

他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冠,深吸一口气,走向那象征着知识与希望的城池。

城门处,人来人往,有锦衣华服的士子,有行色匆匆的商旅。

无人留意到这个衣衫俭朴、面色憔悴的年轻人。

徐福知道,踏入此门,他便不再是游侠徐福。

他需要一个新名字,一个与过去告别、象征新生的名字。

他思索片刻,心中有了定计。

“福”字,寓意虽好,却带了些俗世的气息。

他追求的不再是个人之福禄,而是更广阔的天地。

他想到了“庶”字。

庶者,众也,亦有平凡、基础之意。

他愿从最基础的学问做起,心怀天下黎庶。

从这一刻起,游侠徐福,己死。

世间多了一个求学士子,徐庶,徐元首。

他抬头,目光坚定,迈步走进了阳翟城。

前方道路漫漫,但他心中,己有了光。

史书来源:1. 《魏略》:“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

2. 《魏略》:“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

(此为其后事,本章所述折节学问为其前期经历,地点在颍川。

)3. 关于折节学问的动机,正史未详载,本章结合时代背景与人物性格进行合理艺术虚构。

老者形象及其言论,化用苏轼《留侯论》等后世对张良精神的评述,以契合“折节”之主题。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