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书院 > > 许英雄穿唐朝的故事(苏乐师许英泰)热门小说在线阅读_热门小说许英雄穿唐朝的故事(苏乐师许英泰)
言情小说连载
现代言情《许英雄穿唐朝的故事》,男女主角分别是苏乐师许英泰,作者“徐英文”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故事主线围绕许英泰,苏乐师展开的小说《许英雄穿唐朝的故事》,由知名作家“徐英文”执笔,情节跌宕起伏,本站无弹窗,欢迎阅读!本书共计8310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09-25 03:26:22。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许英雄穿唐朝的故事
主角:苏乐师,许英泰 更新:2025-09-25 09:15:55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长安客:许英泰的盛唐浮生记第一章 惊雷穿唐2024年春,西安考古工地上,
许英泰蹲在探方边,指尖拂过一块带釉的唐三彩残片。他是西北大学考古系的研究生,
跟着导师参与长安城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此刻正对着土层里露出的半块瓦当出神。“英泰,
把全站仪拿过来,测下这个灰坑的坐标。”导师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许英泰应了一声,
起身去拿设备。天空刚才还晴得透亮,这会儿却骤然暗了下来,乌云像被墨染过似的,
顺着渭水方向往这边涌。风裹着沙粒打在脸上,他眯着眼加快脚步,刚握住全站仪的肩带,
一道惨白的惊雷突然劈在不远处的夯土柱上!电流瞬间窜过地面,许英泰只觉得脚底一麻,
眼前炸开一片金光,耳边是震得鼓膜生疼的轰鸣。他想喊,却发不出声音,
身体像被无形的力量拽着,
往一个旋转的黑暗漩涡里坠——最后意识停留在探方里那片唐三彩残片上,
残片的釉色在雷光里,竟像活过来似的闪着暖光。“咳、咳咳……”呛人的烟火气钻进喉咙,
许英泰猛地咳嗽起来,意识渐渐回笼。他费力地睁开眼,映入眼帘的不是熟悉的白色帐篷,
而是一片被烧得焦黑的木梁,断口处还冒着青烟。“这是……哪儿?”他撑着胳膊想坐起来,
却发现浑身酸痛得像散了架,而且身上的衣服也变了——不再是耐磨的工装裤和速干衣,
而是一件粗麻布做的短褐,领口和袖口还沾着泥污。“不对,我的工装呢?全站仪呢?
”许英泰慌了,伸手摸向腰间,本该挂着手机和对讲机的地方空空如也,
只有一块粗糙的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一个歪歪扭扭的“泰”字。就在这时,
不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夹杂着男人的吆喝:“都快点!把这片清理干净,
别耽误了坊市开门!”许英泰连忙缩到断墙后,透过缝隙往外看。
只见几个穿着青色短打的汉子,正用锄头清理地上的瓦砾,他们的发髻都挽在头顶,
用一根木簪固定着,身上的衣服没有一粒纽扣,全是用布条系的。更让他心头一震的是,
远处的街道尽头,矗立着一座夯土城墙,城墙上隐约能看到“平康坊”三个大字,
字体是他在考古报告里见过无数次的唐楷!“平康坊……唐朝?
”许英泰的脑子“嗡”的一声,手里的木牌“啪嗒”掉在地上。他想起刚才的惊雷,
想起那道窜过身体的电流,一个荒诞却又唯一的念头冒了出来——他穿越了,
穿到了唐朝的长安城!“喂!那墙后头的,躲着干啥?赶紧出来帮忙!”一个汉子发现了他,
手里的锄头往地上一磕,粗声粗气地喊。许英泰咽了口唾沫,攥紧了拳头。他学了七年考古,
读遍了唐史文献,可那些铅字里的盛唐,
此刻变成了眼前真实的烟火气、粗粝的麻布衣裳、还有汉子们带着关中西府口音的吆喝。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没有考古研究生许英泰了,
只有一个在长安街头一无所有的“泰”字汉子。他深吸一口气,从断墙后走了出来,
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这位大哥,我……我昨晚被雷声惊到,头有些昏,
忘了自己是谁了,还请多担待。”汉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眼,见他长得白净,
不像惯常干粗活的,倒像是个落魄的书生,语气缓和了些:“看你这样子,
怕是从外地来的吧?昨晚那雷确实邪性,劈塌了好几家的房。既然醒了,就跟着一起清理吧,
中午管顿饭,还能给你两个铜板。”许英泰连忙点头:“多谢大哥!”他拿起地上的锄头,
学着汉子们的样子清理瓦砾。锄头把磨得手心生疼,可他不敢停下——在这个陌生的时代,
能有口饭吃,有个暂时的落脚处,已经是万幸。夕阳西下时,清理的活终于干完了。
管事的给了他两个沉甸甸的铜板,铜板上“开元通宝”四个字清晰可见。
他跟着汉子们到坊角的小食铺,要了一碗胡麻饼和一碗粟米粥,饼皮酥脆,
粥里带着淡淡的米香,是他两辈子都没尝过的踏实味道。吃完东西,天已经黑了。
平康坊里亮起了灯笼,昏黄的光透过纸窗,
映出坊内的热闹——有歌女的琵琶声从酒楼里飘出来,有商贩的吆喝声在街头回荡,
还有车马驶过青石板路的“嗒嗒”声。许英泰站在坊门口,望着眼前的长安夜色,
心里又慌又热。慌的是前路茫茫,热的是这就是他朝思暮想的盛唐长安,
是课本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长安,
是考古探方里那些残片瓦当曾经见证过的长安。他摸了摸怀里的两个铜板,
摸了摸脖子上不知何时多出来的、用红绳系着的唐三彩残片——正是他穿越前触碰的那一块。
残片在夜色里泛着微光,像是在给他指引方向。“许英泰,不,从今天起,
我就是长安的一个过客。”他对着夜空轻声说,“先活下去,再看看这大唐的模样。
”第二章 乐坊生计接下来的几天,许英泰靠着帮人清理废墟、搬运货物糊口,
每天能挣两三个铜板,勉强够买些吃食。可他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长安城物价不低,
冬天眼看就要来了,要是没有稳定的活计,别说过冬,能不能活下去都是问题。这天早上,
他在平康坊的街角啃着胡麻饼,忽然听到一阵清脆的铜铃声。抬头一看,
只见几个穿着粉色襦裙的女子,簇拥着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从街上走过,
马车两侧挂着的牌子上写着“玉真乐坊”四个大字。“玉真乐坊?”许英泰心里一动。
他记得史料里说,唐朝长安的乐坊极多,尤其是平康坊一带,乐坊不仅教坊女歌舞,
还会招募乐工、杂役,甚至懂些文书算术的人。他虽然不会歌舞,
但在现代学过基础的音乐理论,还跟着导师研究过唐代的乐器复原,或许能试试?
他连忙几口吃完饼,跟着马车的方向跑。马车停在一座朱红大门前,
门口站着两个穿绿衣的仆役,正核对前来应征的人的名册。许英泰深吸一口气,
走上前拱手道:“两位小哥,在下泰生他暂时用了木牌上的“泰”字,
加了个“生”字当名字,想应征乐坊的差事,不知该找哪位大人?
”仆役上下打量了他一眼,见他虽然穿着粗布短褐,但举止还算斯文,
便指了指旁边的小耳房:“进去找李管事吧,就说你是来应征杂役的。”许英泰谢过仆役,
走进耳房。房里坐着一个留着山羊胡的中年男人,正低头翻看名册,桌上放着一把琵琶,
琴弦上还搭着一块擦琴布。“小人泰生,见过李管事,想应征乐坊的差事。
”许英泰再次拱手行礼。李管事抬起头,
推了推鼻梁上的木框眼镜唐朝已有简单的单片眼镜,供读书人使用,
慢悠悠地问:“你会什么?是会歌舞,还是会乐器?或是识文断字?”许英泰想了想,
如实说:“小人不识太多字,但略懂些乐器的原理,还会修些小物件。
”他不敢说自己懂现代音乐理论,怕被当成疯子,
只敢说会修东西——考古时修复文物的手艺,在这里应该能用上。李管事挑了挑眉:“哦?
会修乐器?正好,前几天坊里有把箜篌的弦轴松了,调音总不准,你去试试,要是能修好,
就留下当杂役,每月给你三百文钱,管吃住。”许英泰心里一喜,连忙应下:“多谢管事!
小人一定尽力!”李管事带着他走进乐坊后院的杂物间,里面堆着不少乐器,
有琵琶、古筝、箜篌,还有几支横笛。角落里放着一把七弦箜篌,琴身是檀木做的,
上面雕着缠枝莲纹,只是弦轴处的木栓有些松动,琴弦也歪了。“就是它了,
工具在那边的箱子里。”李管事指了指墙角的木箱,转身出去了,“我半个时辰后来看。
”许英泰走到箜篌前,仔细观察起来。他在博物馆里见过唐代箜篌的复原件,
也研究过其结构——弦轴松动,大概率是木栓受潮膨胀,或者里面的榫卯错位了。
他打开工具箱,里面有小刨子、木锉、胶水唐朝已有鱼鳔胶。
他先用小刨子轻轻刮掉弦轴处多余的木茬,又用木锉把木栓磨得光滑些,然后涂上鱼鳔胶,
小心翼翼地把木栓归位,再用细麻绳缠紧固定。等胶水干透,他又调整了琴弦的张力,
按照记忆里唐代乐曲的音阶,试着拨了拨琴弦。“哆、唻、咪、发、索、拉、西”,
音阶准确,音色清亮,比之前松动时好听多了。就在这时,李管事走了进来,
听到箜篌的声音,眼睛一亮:“嗯?这声音对了!你倒是真有两下子!”他走上前,
亲自拨了拨琴弦,满意地点点头,“行,泰生是吧?从今天起,你就在乐坊当杂役,
主要负责维护乐器,要是有乐工需要帮忙,也得搭把手。”许英泰连忙道谢:“谢李管事!
小人一定好好干活!”当天下午,李管事就带着他去了乐坊的住宿区——一间小小的厢房,
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还有一个衣柜,虽然简陋,但比他之前在街头露宿强多了。
晚上吃饭时,许英泰在食堂遇到了几个乐坊的杂役,其中一个叫王二的汉子,性格很爽朗,
主动跟他搭话:“泰生兄弟,你是新来的吧?我看你不像干粗活的,怎么来乐坊当杂役了?
”许英泰笑了笑,编了个借口:“家乡遭了灾,来长安投奔亲戚,没找到人,
只好先找份活计糊口。”王二叹了口气:“哎,这年头,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
不过咱们玉真乐坊还算好的,管事不苛刻,每月还能攒点钱。对了,
你可得小心坊里的苏乐师,她脾气不好,对乐器要求高,要是她的琵琶出了问题,
你可得仔细着修。”许英泰点点头,把“苏乐师”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第二天一早,
许英泰就开始干活。他先把乐坊里的乐器都检查了一遍,松了的弦轴紧一紧,
脏了的琴身擦一擦,断了的琴弦换一换。他干活仔细,又懂些乐器原理,
很快就把所有乐器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中午的时候,一个穿着紫色襦裙的女子走进了乐房,
她手里抱着一把琵琶,眉头皱得紧紧的:“李管事呢?我的琵琶音色不对,
昨天调了半天都不行!”许英泰心里一动,这大概就是王二说的苏乐师了。他走上前,
拱手道:“苏乐师,李管事出去了,小人泰生,是新来的杂役,会修乐器,
要不您让小人看看?”苏乐师转过头,上下打量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几分怀疑:“你?
一个杂役,会修琵琶?”许英泰不卑不亢地说:“小人略懂些乐器原理,您要是信得过,
就让小人试试,要是修不好,您再找李管事也不迟。”苏乐师犹豫了一下,
把琵琶递给了他:“行,那你试试,要是修坏了,你可赔不起。”许英泰接过琵琶,
仔细检查起来。琵琶的琴身没问题,琴弦也没断,他试着拨了拨弦,发现音色发闷,
像是有什么东西堵住了共鸣箱。他打开琵琶背面的音孔,
用小镊子夹出了一团小小的棉絮——应该是昨天打扫时不小心掉进去的。他把棉絮扔掉,
再拨琴弦,音色立刻变得清亮起来。苏乐师惊讶地看着他:“就……就这么简单?
我昨天调了半天弦,都没发现问题!”许英泰笑了笑:“苏乐师,您是专注于调音,
没注意到共鸣箱里的问题。这琵琶是好琵琶,只要保养得当,音色会越来越好。
”苏乐师接过琵琶,试弹了一段《霓裳羽衣曲》的片段,音色果然恢复了往日的清亮。
她看着许英泰的眼神,多了几分欣赏:“没想到你一个杂役,还真懂乐器。
以后我这琵琶要是有问题,就找你修吧。”许英泰连忙应下:“能为苏乐师效劳,
是小人的荣幸。”从那以后,许英泰在乐坊的日子渐渐顺了起来。他不仅把乐器维护得很好,
还偶尔能给乐工们提些关于乐器保养的建议——比如用丝绸擦琴身比麻布更护漆,
琴弦用温水泡过再绷更不容易断,这些都是他从现代文物保护知识里学来的,
在唐朝却很新鲜。苏乐师也经常找他修琵琶,有时还会跟他聊几句音乐。
许英泰不敢暴露自己的来历,只敢捡些自己知道的唐代音乐知识说,
网友评论
资讯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