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天香书院 > > 戈壁对峙:金晓晓护文书拒黑市金晓晓袁铁成免费小说完整版_最新好看小说戈壁对峙:金晓晓护文书拒黑市金晓晓袁铁成

戈壁对峙:金晓晓护文书拒黑市金晓晓袁铁成免费小说完整版_最新好看小说戈壁对峙:金晓晓护文书拒黑市金晓晓袁铁成

谋爱先谋生 著

奇幻玄幻完结

《戈壁对峙:金晓晓护文书拒黑市》火爆上线啦!这本书耐看情感真挚,作者“谋爱先谋生”的原创精品作,金晓晓袁铁成主人公,精彩内容选节:古籍修复师金晓晓在阁楼旧箱里,发现爷爷金仲文(民国西北考察社成员)留下的加密日记与羊皮卷 指尖触过羊皮卷微痕的瞬间,她凭十年修复经验察觉隐藏西夏文,由此揭开爷爷 1948 年失踪的谜团。 为寻真相,她联系曾受爷爷恩惠的退休地质工程师袁铁成,又获大学导师、西夏文专家李教授的学术支持,携《番汉合时掌中珠》复刻本奔赴河西走廊。戈壁深处,沙尘暴里搭避难所、盐碱地中寻古河道,袁铁成的地质勘探术与金晓晓的文献解码力互补,却不料行踪暴露,遭遇以老疤为首的非法古玩团伙 —— 对方觊觎西夏文书黑市价值,更有赵磊因误解尾随争夺。 危急时,被老疤以赌债胁迫的哈萨克族向导巴图,因祖父曾协助金仲文护宝的遗愿暗中倒戈,不仅故意误导反派路线,更在洞窟对峙时,偷告金晓晓 “炸药引线有三分钟延迟”。最终,金晓晓用糯米浆急救破损文书,袁铁成引反派入暗流沙区,警方及时赶到抓获团伙。 当洞窟里爷爷的遗骸与未送出的文物保护申请信重见天日,金晓晓将西夏文书残卷移交国家,在遗骸旁立起 “文物守护者” 碑。这场始于寻根的戈壁探险,终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物守护,而她也从追遗愿的后辈,成长为西北文物保护志愿者,让爷爷的信念在风沙中延续。

主角:金晓晓,袁铁成   更新:2025-09-25 13:22:11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你真要去找?”

父亲蹲在廊下,把刚擦干净的旧螺丝刀放进工具箱,声音里带着藏不住的担心,“你爷爷当年就是这么走的,一去就没回来,戈壁那地方,沙尘暴、缺水、迷路,危险得很。”

金晓晓坐在台阶上,把羊皮卷轻轻放在腿上,翻开爷爷的日记,指着那行没写完的字:“爸,爷爷写‘墨河东侧见洞窟’,墨河就是黑水河,现在有卫星地图,能查到古河道的位置。

而且我不是瞎闯,我想找袁铁成 —— 爷爷 1980 年救过的那个地质工程师,他在甘肃待了三十年,熟悉戈壁的地形,有他帮忙,安全能有保障。”

“袁铁成?”

父亲愣了愣,伸手从口袋里摸出个皱巴巴的烟盒,又想起金晓晓不喜欢烟味,把烟盒塞了回去,“我记着你爷爷提过这个名字,说那人实诚,当年在戈壁迷路,是你爷爷把他从盐碱地里拉回来的。

可这么多年了,人家还能记得这事吗?

联系方式也早没了。”

“我有办法找。”

金晓晓指尖划过日记里 “三月十八日,遇袁姓地质师,困于盐碱地,赠水囊与干粮” 的字样,“爷爷的日记里记了袁铁成当年的工作单位 —— 甘肃地质勘探院,现在叫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我去查他们的退休人员名录,肯定能找到联系方式。”

父亲没再说话,只是低头用干布反复擦着樟木箱子的铜锁,锈迹在布上留下褐色的印子。

金晓晓知道父亲的顾虑,他这辈子最怕的就是 “失去”—— 小时候失去父亲,现在怕再失去女儿。

她轻轻碰了碰父亲的胳膊:“爸,我不是小孩子了,修复古籍这些年,我知道怎么查资料、怎么辨线索,不会像爷爷当年那样没准备就走。

而且我会每天给你报平安,带着卫星电话,真有事也能联系上。”

傍晚的风卷着胡同口卖糖炒栗子的香气飘进来,父亲终于抬起头,眼里的担忧像被风吹淡了些:“你要去,我不拦你,但得答应我两件事 —— 第一,找着袁铁成再往里走,别一个人闯;第二,要是遇到危险,先保自己,文物的事,咱们能报给文物局,不差你这一个人。”

金晓晓用力点头,把爷爷的日记和羊皮卷小心放进帆布包里 —— 包是她修复古籍时用的,防水耐磨,侧面有个专门放工具的小兜,她还特意把那把爷爷留下的竹镊子塞了进去。

回到自己住处时,己经是晚上八点多。

公寓不大,客厅的一半被改成了临时工作区,靠墙摆着张木桌,上面摊着《西夏文词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复刻本,还有几叠打印出来的黑水城考古报告。

金晓晓把帆布包放在桌上,先从冰箱里拿了瓶矿泉水,又找出手机支架,对着羊皮卷背面调整角度 —— 她要把那些刻痕拍下来,发给李教授帮忙辨认。

灯光下,羊皮卷的黄褐色更显深沉,金晓晓用手机的微距模式,从卷首到卷尾,每厘米拍一张照片,还在照片上用红笔标注了刻痕的位置和形状。

拍第 5 张时,她忽然发现有个刻痕的形状很眼熟 —— 像个倒过来的 “山” 字,下面还连着一道横线,和她下午修复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残片上 “河” 字的下半部分几乎一样。

“难道是‘山河’的组合?”

她喃喃自语,翻出《番汉合时掌中珠》复刻本,找到 “河” 字的西夏文写法 —— 确实是上半部分像 “山”,下半部分是横线,只是羊皮卷上的刻痕少了中间的两点,应该是为了节省空间的缩写。

把照片整理好时,己经快十点了。

金晓晓犹豫了一下,还是给李教授发了条微信 —— 李教授今年六十岁,睡眠浅,怕打扰他休息,可线索不等人,那些刻痕越早辨明,就能越早确定方向。

没想到消息发出去没两分钟,李教授就回了电话。

“晓晓,照片我看了,有几个符号能对应上西夏文的基础字,但不是完整的字,像是用《千字文》的顺序做了简化。”

李教授的声音里带着刚醒的沙哑,背景里能听见翻书的声音,“你记不记得咱们去年一起整理的那卷西夏文书信?

里面就用过这种简化方式,比如‘天’字只刻上半部分,‘地’字只刻下半部分,得结合上下文才能串起来。”

金晓晓赶紧从抽屉里翻出那卷书信的复印件,铺在桌上:“教授,我看羊皮卷上有个‘山’加横线的符号,像‘河’字的缩写,还有个圆圈加短横,像‘山’字,会不会是‘山河’的意思?”

“有可能,但光靠这两个符号不够。”

李教授的声音顿了顿,“你爷爷的日记里有没有提到什么地名?

比如山名、河名,西夏时期的地名和现在不一样,得对照《西夏地形图》才能换算。

还有,那卷羊皮卷的材质,你能不能用手摸一摸,判断一下年代?

要是和你爷爷当年的时间对得上,说明刻痕就是他留的;要是更早,可能是西夏时期的原始线索。”

金晓晓把羊皮卷拿起来,指尖轻轻抚过表面 —— 羊皮的毛孔己经收缩,摸起来像硬纸板,边缘的磨损是自然老化形成的,没有人工做旧的痕迹。

她根据修复古籍时积累的皮革鉴定经验,判断这羊皮卷的年代应该在民国时期,和爷爷的日记时间吻合:“教授,羊皮卷的老化程度和民国时期的皮革差不多,刻痕应该是爷爷当年刻的,不是更早的。”

“那就对了。”

李教授的声音里多了点兴奋,“你爷爷肯定是怕线索被人发现,才把西夏文简化刻在羊皮卷上,又把日记撕了一半 —— 他是想保护线索,不是故意留下谜团。

你要是能找到懂地质的人,结合古河道的位置,说不定能把这些符号串成坐标。”

“我正想找袁铁成,他是甘肃的退休地质工程师,爷爷当年救过他。”

金晓晓赶紧说,“我明天就查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的联系方式,找他问问黑水河古河道的情况。”

挂了电话,金晓晓把羊皮卷放进防水袋,又翻开爷爷的日记,逐页用荧光笔标注有用的信息 —— 除了 “袁姓地质师”,日记里还提到 “红石山月牙雅丹”,这些都是戈壁里的地标,她需要把这些地名记下来,等联系上袁铁成,让他帮忙在地质图上标注位置。

第二天一早,金晓晓先去了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馆,找到负责民国文献的同事,查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的退休人员档案。

同事从库房里翻出一本厚厚的《甘肃省地质系统退休人员名录(1980-2020)》,在 2018 年退休的名单里,果然找到了 “袁铁成” 的名字 —— 地址在兰州市城关区,还有个固定电话。

金晓晓握着抄着电话的纸条,手心有点出汗。

她走到古籍馆的走廊里,拨通了那个号码,电话响了三声,传来一个低沉的男声:“喂?”

“请问是袁铁成先生吗?

我叫金晓晓,是金仲文的孙女。”

金晓晓的声音有点紧张,指尖捏着纸条的边缘,“我爷爷 1980 年在戈壁救过您,您还记得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急促的声音:“金仲文?

你是他孙女?

他…… 他还活着吗?”

“我爷爷 1948 年在黑水城失踪了,一首没找到。”

金晓晓的声音有点发涩,“我最近发现了他的日记和一卷羊皮卷,里面有关于西夏文书的线索,想找您帮忙 —— 您熟悉戈壁的地形,能不能帮我看看日记里提到的地名,还有羊皮卷上的刻痕,可能对应哪个位置?”

袁铁成又沉默了一会儿,背景里能听见茶杯碰撞的声音:“金先生当年救了我的命,我一首想报答他,可后来工作忙,又搬家,就断了联系。

你要去黑水城?

那地方现在还是危险,沙尘暴多,有些古河道下面是暗流沙,一不小心就陷进去。”

“我不是去冒险,是想解开我爷爷失踪的真相,还有保护西夏文书,不让它被非法的人拿走。”

金晓晓赶紧说,“我己经联系了国家图书馆的李教授,他帮我辨认了一部分刻痕,说是西夏文的缩写,需要结合地质图才能解读。

您要是方便,我想带着日记和羊皮卷去兰州找您,当面给您看。”

电话那头传来翻东西的声音,过了一会儿,袁铁成的声音又响起来:“我这周六有空,你要是过来,就首接到我家 —— 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 127 号,老地质局家属院 3 号楼 2 单元 501。

你爷爷当年给我的那本地质图,我还留着,说不定能帮上忙。”

挂了电话,金晓晓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

她回到修复室,跟老周请了半个月的假 —— 老周看着她手里的羊皮卷照片,叹了口气:“你这孩子,跟你爷爷一样轴,不过要是真能找到西夏文书,也是件大事,我帮你跟主任说。”

接下来的几天,金晓晓忙着准备去兰州的东西。

她把爷爷的日记复印了一份,原件放进防水档案袋;羊皮卷用软棉布裹了三层,放进专门装古籍的锦盒里;还带了便携式 PH 检测仪、放大镜、糯米浆(密封在小瓷瓶里)—— 这些都是修复古籍的工具,要是在戈壁里发现文书残片,能及时做应急处理。

出发前一天晚上,父亲来她的公寓,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个旧指南针:“这是你爷爷当年用的,我找了好几天才找着,戈壁里手机没信号,这个能用上。

还有,我给袁铁成打了个电话,跟他说了你小时候的事,让他多照看着你。”

金晓晓接过指南针,金属外壳上的刻度己经有些模糊,指针还能灵活转动。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还在时,曾用这个指南针教她认方向,说 “不管走多远,只要跟着指针,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爸,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

金晓晓把指南针放进帆布包的侧兜,“等我找着爷爷的消息,第一时间给你打电话。”

父亲拍了拍她的肩膀,没再说什么,只是帮她把锦盒放进行李箱 —— 他知道,女儿这趟去西北,不只是为了找爷爷,更是为了完成爷爷没做完的事,就像当年爷爷非要去黑水城一样,有些执念,总得有人去解开。

第二天清晨,金晓晓背着帆布包,拖着行李箱,走进了北京西站的候车厅。

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进来,落在她手里的车票上 —— 目的地兰州,车程 20 小时。

她掏出手机,给李教授发了条微信:“教授,我去兰州找袁铁成了,有消息随时跟您说。”

手机很快弹出回复:“注意安全,羊皮卷的刻痕要是需要对照《西夏地形图》,我这边有电子版,随时发你。”

金晓晓握着手机,看向候车厅里来来往往的人 —— 他们大多是去旅游、探亲的,只有她,是去追寻一段埋藏了七十多年的往事,一段关于西夏文书、关于爷爷、关于守护的往事。

列车进站的广播响起,她提起行李箱,跟着人流走向站台,帆布包里的羊皮卷轻轻贴着她的后背,像爷爷的手,在轻轻推着她往前走,走向那个藏着真相的戈壁深处。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