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天香书院 > > 林洪寿阳《百花图鉴:从草木习性到文化印记》完结版阅读_(百花图鉴:从草木习性到文化印记)全集阅读

林洪寿阳《百花图鉴:从草木习性到文化印记》完结版阅读_(百花图鉴:从草木习性到文化印记)全集阅读

临江仙景明 著

言情小说完结

古代言情《百花图鉴:从草木习性到文化印记》,男女主角分别是林洪寿阳,作者“临江仙景明”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本书以自然观察 文化溯源为双主线,系统梳理百花的基础知识,医药价值、食用方式与人文内涵,既是一本实用的植物科普指南,也是一部承载千年草木文化的趣味读本。

主角:林洪,寿阳   更新:2025-09-25 12:54:5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桃花别名:芳菲、姻缘花、妖客、桃夭、碧桃、人面桃花、解语花、桃朵、桃英、桃蕊、野桃、山桃、粉桃、红桃、白桃雅称:阳春花、玄都花、武陵花、红雨、桃华、仙萼、艳桃、芳桃、夭桃、桃锦、桃浪、绛桃、绯桃、丹桃科属:桃花属于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 植物,通常指李属中桃亚属(Amygdalus)的落叶小乔木——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 的花。

花期:桃花的花期一般在每年3月至4月,具体时间因品种和地域气候差异而有所不同。

南方温暖地区(如云南、广东):花期通常在2月底至3月上旬。

北方及中部地区(如北京、河南):花期多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

高海拔或寒冷地区:花期可能延迟至4月中下旬。

花期特点1. 花期较短:单朵花的花期约为7-10天,整株树的花期通常持续2-3周,受气温影响较大,温暖天气会加速花朵凋谢。

2. 先花后叶或花叶同放:多数桃花品种为先花后叶,即花朵绽放时,枝条上尚未长出叶片,满树繁花,观赏性极强;部分晚花品种或受气候影响,可能出现花叶同放的现象。

3. 对温度敏感:桃花开花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花芽开始萌动,15℃左右进入盛花期;花期若遇低温、阴雨或大风天气,易导致落花,影响观赏效果和后续结果。

特征 :桃花通常单生,先于叶开放,首径2.5-3.5厘米,花梗极短或几无梗。

颜色 :桃花常见的颜色为粉色,有淡粉、深粉等不同色调,此外,也有白色、红色等品种,部分变种还会呈现出粉白相间的颜色。

形态:花瓣一般为5片,呈长圆状椭圆形至宽倒卵形 。

花瓣边缘有细微的波浪状锯齿 。

花蕊由黄色的雄蕊和淡红色的雌蕊组成,雄蕊约20-30枚,花药绯红色,围绕着雌蕊排列 。

气味 :桃花的香气清新宜人,带有一种淡淡的甜香,并不浓郁,给人一种舒适、愉悦的感觉。

桃花(桃树)的生长习性可概括为喜光照、耐干旱、不耐水湿、喜温暖,对土壤要求不严,具体如下:1. 光照:桃树是典型的强阳性树种,极喜光。

充足的光照(每天至少6-8小时首射光)是其正常生长、花芽分化和开花结果的关键,光照不足会导致枝条徒长、开花少、坐果率低。

2. 温度:喜温暖气候,适宜生长温度为18-25℃。

耐寒性较强,多数品种可耐受-10℃至-20℃的低温(休眠期耐寒性更强),但花期(3-4月)若遇0℃以下霜冻,易冻伤花蕊,影响结果。

3. 土壤: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pH值6.0-7.5) 中生长最佳。

极不耐水湿,土壤黏重或长期积水会导致根系缺氧腐烂,因此种植时需选择高燥地块或做好排水措施。

4. 水分:耐旱性较强,生长期(尤其果实膨大期)需适量水分,但忌积水。

花期和果实成熟期若水分过多,易导致落花、落果或果实品质下降。

桃花(桃树)的生长周期通常指其年生长周期(一年内的生长发育规律),可分为以下6个主要阶段,以适应季节变化:1. 休眠期(11月-次年2月)冬季低温时,桃树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以抵御寒冷。

此时叶片脱落,枝条木质化,树体代谢活动减弱,为来年萌芽积蓄能量。

2. 萌芽期(3月上中旬)春季气温回升(日均温达10℃左右)后,树体解除休眠,芽体开始膨大、萌发,逐渐长出新的叶芽和花芽。

3. 开花期(3月中下旬-4月上旬)花芽先于叶芽或与叶芽同时开放,花期约持续1-2周(具体受品种和气候影响)。

花朵需通过昆虫或风力授粉,授粉成功后才能坐果。

4. 新梢生长期(4月-6月)开花后,新梢(枝条)快速生长,同时叶片逐渐展开、增大,为树体光合作用和果实发育提供养分。

此阶段需充足的光照和水分。

5. 果实发育期(4月下旬-8月)授粉后的子房逐渐发育为果实,经历果实膨大、硬核、着色、成熟等过程。

不同品种的果实成熟期差异较大,早熟品种约6-7月成熟,晚熟品种可至9-10月。

6. 落叶期(10月下旬-11月)秋季气温下降,叶片中的叶绿素分解,呈现黄、红色,随后逐渐脱落,树体再次进入休眠期,完成一个生长周期。

桃花(桃树)的分布极广,原产于中国,现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的温带至亚热带地区。

1. 中国分布(核心产区)中国是桃树的起源地和主要栽培国,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其中华北、华东、西北为主要集中产区:华北地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份,是传统的桃产区,如山东肥城的肥城桃、河北深州的深州蜜桃。

华东地区:以江苏、浙江、安徽为主,如浙江奉化的奉化水蜜桃、江苏无锡的阳山水蜜桃,以品质优良闻名。

西北地区:如陕西、甘肃等地,气候干燥、光照充足,适合桃树生长,产出的桃子甜度较高。

此外,西川、云南、湖北等南方省份也有广泛种植,多为适应本地气候的品种。

2. 世界分布桃树凭借较强的适应性,己被引入全球多个国家:亚洲:日本、韩国、伊朗等国均有规模化栽培,日本的桃子品种改良技术较为先进。

欧美地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主要产区)、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是主要的桃树种植国,主要用于鲜食和加工(如罐头、果汁)。

南半球: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有种植,其收获期与北半球错开,可供应反季节市场。

总体而言,桃树适宜生长在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区,因此其分布多集中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避免极度寒冷或湿热的环境。

药用价值:桃花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其药用部位为桃树盛开的干燥花朵,通常在3-4月花将开放时采摘,晒干备用。

传统中医功效根据《中国药典》及传统中医典籍记载,桃花味苦、平,归心、肝、大肠经,主要功效为:1. 利水通便: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排尿不畅)及便秘等症,通过促进水液代谢和肠道蠕动发挥作用。

2. 活血化瘀:常用于调理因血瘀导致的闭经、痛经等妇科问题,也可用于缓解跌打损伤引起的瘀血肿痛。

食用方式:1. 饮品类:桃花茶、桃花酒、桃花蜂蜜水、桃花枸杞茶、桃花玫瑰茶、桃花柠檬饮2. 糕点/甜品类:桃花糕、桃花酥、桃花饼、桃花糯米糍、桃花马卡龙、桃花雪媚娘、桃花蛋糕、桃花卷、桃花汤圆、桃花羹(银耳/莲子/百合桃花羹)、桃花冰淇淋、桃花奶冻、桃花酱3. 主食/粥品:桃花粥、桃花饭、桃花面(面团或汤面点缀)、桃花饺子(馅料或表皮装饰)4. 凉拌/配菜:凉拌桃花、桃花沙拉、桃花刺身点缀、桃花拌木耳、桃花拌豆腐丝5. 其他:桃花蜜饯、桃花糖、桃花果酱、桃花酸奶(表面点缀或混合)、桃花气泡水食用注意事项食用桃花需选择无农药污染、专门用于食用的品种,避免采摘路边或景区观赏桃花(可能喷洒农药)。

桃花性偏凉,且有轻微通便作用,脾胃虚寒、易腹泻者及孕妇需慎用或少量尝试,不宜过量食用。

花语:桃花的花语围绕“美好意象”与“情感寄托”展开,核心可统合为以下几大类,涵盖其在不同文化、场景中的主要寓意:1. 情感与爱情爱情的象征:代表热烈的爱慕、爱的誓言,是美好恋情的见证,如“人面桃花相映红”所喻的浪漫情愫。

缘分与机遇:以“桃花运”为代表,象征遇到爱情或贵人的好契机,暗指一段缘分的降临。

羞涩与纯真:初绽的桃花粉嫩娇柔,喻指少女青涩的情感、腼腆的神态与纯真的内心。

离愁与思念:源自“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寄托对逝去时光、故人的怅惘与思念。

2. 希望与新生春天与复苏:作为早春代表性花卉,其绽放标志寒冬结束,象征万物新生、充满希望的开始。

美好生活:承载对幸福、吉祥的向往,是对顺遂人生的祝愿。

3. 文化与象征延伸长寿与吉祥:因与“桃”(如蟠桃、桃木)的关联,间接被赋予辟邪、健康长寿的寓意。

才华与传承:源于“桃李满天下”,“桃”代指学生,桃花象征学子的蓬勃朝气与知识的传承。

桃花花神:息夫人:春秋时期息侯的夫人,因面若桃花,被称为“桃花夫人”。

息国被楚国灭亡后,她被迫嫁与楚文王,但始终郁郁寡欢,未主动与楚文王说话。

息侯自杀后,息夫人随之殉情。

楚人感念她的坚贞,将她葬在汉阳城外桃花山上,并建桃花庙,尊其为桃花花神。

桃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独特,是贯穿文化象征、文学艺术与民俗生活的核心意象,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生活意趣,是中国人集体审美与文化心理的重要载体。

1. 文化象征:多重寓意的精神符号女性之美与婚嫁美满:《诗经·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开篇,用桃花的艳丽盛放比喻新娘的青春貌美,奠定了桃花与女性容颜、美满婚姻的绑定关系,成为传统婚嫁文化的经典意象。

理想家园的精神寄托: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宁祥和的乌托邦,使桃花成为人们逃离战乱、向往太平生活的精神象征。

春日生机与生命活力:作为早春率先绽放的花卉之一,桃花盛开标志着万物复苏,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盎然生机,如“桃花依旧笑春风”便以桃花的鲜活凸显春日的蓬勃意趣。

爱情与缘分的情感载体: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典故,让桃花成为青涩爱情、短暂相遇与时光流转的情感寄托,衍生出“桃花运”等俗语,成为民间对异性缘的通俗表达。

2. 文学艺术:贯穿始终的高频审美意象桃花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花卉之一,渗透在诗歌、绘画、戏曲等多个领域。

文学中的“常客”:仅唐诗中,“桃”及“桃花”的出现次数便位居各类花卉之首。

从屈原《离骚》中以桃花类比“香草美人”,到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的田园之景,再到唐寅“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的自我写照,文人借桃花抒发情感、寄托志趣。

艺术中的“点睛之笔”:传统绘画中,桃花常与柳树、燕子搭配,构成“桃红柳绿”的春日图景;戏曲中,桃花也常作为场景或情感符号,如《人面桃花》等剧目,以桃花为线索推动爱情故事发展。

3. 民俗生活:融入日常的文化仪式桃花深度融入传统民俗,成为节庆、婚恋等生活场景的重要元素。

婚恋民俗:传统婚嫁中,新房装饰或嫁妆里常融入桃花元素,寓意婚姻“灼灼其华”;民间“走桃花运”的说法,将桃花与异性缘挂钩,成为通俗的生活表达。

节庆习俗:春节期间,桃花是南方花市(如广州、香港)的热门年花,因“桃”与“逃”谐音,被赋予“逃离灾祸新年吉祥”的寓意,家家户户摆放桃花祈求来年顺遂;清明踏春、三月三上巳节等传统节日,赏桃花、游桃林是重要活动,体现人们对春日自然的亲近。

实用文化:古代民间认为桃木能辟邪,有“桃符桃剑”等习俗,春节贴桃符(后来演变为春联)的传统,便源于桃花(桃木)的辟邪寓意,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