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天香书院 > > 听见真相陈启苏念完结小说免费阅读_热门免费小说听见真相(陈启苏念)

听见真相陈启苏念完结小说免费阅读_热门免费小说听见真相(陈启苏念)

遇见未界 著

其它小说连载

由陈启苏念担任主角的悬疑惊悚,书名:《听见真相》,本文篇幅长,节奏不快,喜欢的书友放心入,精彩内容:《听见真相》的男女主角是苏念,陈启,李静华,这是一本悬疑惊悚,大女主小说,由新锐作家“喜欢侗族琵琶的浅野凛”创作,情节精彩绝伦。本站无弹窗,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3493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09-20 03:59:25。目前完结。小说详情介绍:听见真相

主角:陈浩,林默   更新:2025-09-20 06:50:37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灵感困境与廉价租屋苏念盯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已经整整三个小时了。

文档标题“《心迷宫》剧本初稿”下面,依旧只有可怜的几百个字,

而且怎么看都像是一堆缺乏生命的文字垃圾。“砰!”她泄愤似的合上笔记本电脑,

仰倒在沙发上,用手臂压住酸涩的眼睛。灵感枯竭。对于一个靠写作吃饭的人来说,

这无异于一场缓慢的窒息。 deadline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银行卡里迅速缩水的余额,则是抵在腰间的另一把尖刀。她必须做点什么。比如,

换个环境。中介小刘在电话里极力推销:“苏小姐,这套房虽然旧了点,但绝对安静!

而且价格只有同地段的一半!房东急租,条件好商量……”“安静”和“一半”这两个词,

精准地击中了苏念的软肋。于是,她此刻就站在了这栋位于老城区的筒子楼里。

楼道狭窄而昏暗,墙壁上糊着层层叠叠的旧报纸和开锁广告,

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霉味和饭菜混合的气息。中介掏出钥匙,

打开了三楼尽头的一扇暗红色木门。“喏,就是这儿了。虽然家具旧点,但水电煤气都通,

拎包入住。”小刘侧身让开。苏念走了进去。房间不大,一室一厨一卫,

格局简单得一眼就能望到头。老式的绿漆墙围,褪色的木质地板,一张铁架床,

一个掉了漆的书桌。唯一的优点是窗户很大,

窗外是老城区一片起伏的灰色屋顶和纵横的电线,带着一种破败却真实的生活气息。

她用手指抹了一下窗台,一层细灰。确实很久没人住了。“怎么样苏小姐?这价格,

在这地段可是打着灯笼都难找了!”小刘强调。苏念沉默着。她确实需要省钱,

这里也足够“安静”——远离市中心的喧闹。

至于创作灵感……或许这种带着岁月痕迹的老房子,反而能激发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好,

我租了。”她听见自己说。搬家的过程简单到近乎潦草。她本来东西就不多,

几个箱子就装下了所有家当。当她送走搬家师傅,独自一人站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时,

一种混合着解脱和茫然的情绪缓缓升起。窗外夕阳西下,给灰扑扑的房间镀上了一层暖金色。

远处传来隐约的市声,反而更衬出屋子里的寂静。她深吸一口气,

试图把这种“新鲜感”转化为打开电脑的动力。就在这时,

一阵声音毫无预兆地钻进了她的耳朵。不是来自窗外,而是来自……旁边?那声音很模糊,

像是隔着一层东西,断断续续的,像是一个女人在哼唱着什么调子,不成曲调,

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哀婉。苏念愣了一下,侧耳细听。声音又消失了。仿佛只是她的错觉。

老房子的隔音果然……很一般。她皱了皱眉,但没太往心里去。

或许只是隔壁的住户在家唱歌吧。她走到书桌前,打开电脑,

准备继续和那片空白文档做斗争。夜晚悄然降临。当她终于再次被文档逼得败下阵来,

准备洗漱睡觉时,那种声音又来了。这一次更清晰些。不再是哼唱,而是说话声。一男一女,

似乎在进行一场……争吵?“……你从来就不为我考虑!”女人的声音带着哭腔,穿透墙壁,

有些失真,但情绪饱满。“我怎么不为你想?我做的这一切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吗?

”男人的声音压抑着怒火。“……钱呢?说好的钱呢?……”声音忽大忽小,语句碎片化,

听不真切。但足以让苏念判断出,这栋楼的墙壁几乎没有什么隔音效果可言,

邻居的私生活就像一场公开播放的广播剧。她烦躁地用枕头捂住耳朵。

这就是“安静”的代价吗?她苦笑着想。但下一秒,一种职业性的敏感让她突然松开了枕头。

这些鲜活、充满情绪张力的对话碎片……不正是她苦苦寻找的“生活质感”吗?

一个疯狂的念头在她脑海里滋生。她悄悄拿出手机,点开了录音软件,

将麦克风小心翼翼地贴近那面传来声音的墙壁。第二章:墙壁后的私密世界第二天,

苏念是被一阵清脆的钢琴声吵醒的。叮叮咚咚的音符,磕磕绊绊,

显然出自一个初学孩童之手,坚持不懈地重复着同一小段旋律。声音依旧隔着墙壁传来,

有些闷,但异常清晰。她睁开眼,看着天花板上老旧的裂纹,

愣了几秒才反应过来自己身在何处。昨晚她听着那段夫妻争吵的录音,竟然不知不觉睡着了。

她坐起身,那琴声还在继续,充满了笨拙的活力。

学的声音;另一侧似乎传来水龙头哗哗的放水声和洗漱的动静;楼下好像有老人在听收音机,

咿咿呀呀的戏曲声隐隐约约……这座沉寂的老楼,在白日苏醒后,露出了它喧闹的另一面。

墙壁仿佛变成了一个拙劣的过滤器,滤掉了具体的影像,

却将各种生活的声音毫无保留地传递过来。苏念起初觉得烦躁,这种环境怎么写作?

但当她坐在书桌前,试图重新进入状态时,耳朵却不由自主地捕捉着那些声音碎片。

“……豆浆买老了,下次换一家……”“……妈,我那条蓝裙子你看见没?

……”“……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雨,记得收衣服……”这些琐碎、日常、充满烟火气的对话,

像一块块色彩斑斓的马赛克,在她脑海里拼凑出一幅幅模糊却生动的邻里生活图景。

她想起了昨晚的念头。或许……这不是干扰,而是馈赠?她再次打开手机录音功能,

不再是出于烦躁,而是带着一种近乎田野调查般的兴趣,开始记录这些声音素材。

她甚至准备了一个专门的笔记本,

简单地记录下时间、声音类型对话、器乐、生活噪音和能听清的关键词。

“这不算侵犯隐私吧?”她心里偶尔会划过一丝负罪感,但很快被一种创作性的狂热所覆盖。

“我只是在收集环境音效,激发灵感。反正他们也不知道。”白天,声音多是生活化的。

到了晚上,则变得更加私密和情绪化。

到过独居老人开着很大声的电视直到深夜;听到过年轻人和朋友电话游戏联机时激动的叫喊。

她像一个匿身的窃听者,沉浸在这个由声音构建的私密世界里,

甚至开始下意识地为这些未曾谋面的邻居编织背景故事和人格设定。

那个练琴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那对争吵的夫妻有着怎样的过往?

那个独居老人有着怎样的故事?她的文档终于不再是一片空白。

她开始将这种“窥探感”和捕捉到的生活碎片写入剧本,

主人公也是一个被困在某处、只能通过声音感知外界的人。笔下的人物似乎都鲜活了不少。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念渐渐习惯了这种背景音永不间断的生活,甚至有些依赖它。

绝对的寂静反而会让她感到不安。直到有一天深夜。她正戴着耳机整理白天的录音,

一段极其模糊、被电流杂音干扰的对话片段引起了她的注意。

录音时间显示是几天前的凌晨一点左右。这个时间点,大部分邻居都已入睡,

楼里通常很安静。她调大了音量,反复聆听。背景音很静,只有细微的白噪音。然后,

一个压得极低的、略显沙哑的男声断断续续地传来,似乎离“声源墙”有些距离,

听得非常吃力:“……不行……不能再放了……得尽快……”接着是另一个声音,更模糊,

几乎难以分辨性别,

调似乎更急促:“……风险……知道……但……必须处理掉……”然后是一段长时间的寂静,

只有杂音。就在苏念以为录音结束时,那个沙哑的男声又极轻地飘来几个字,

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或者说……决绝:“…………老地方………………明白。

”录音到此结束。苏念摘下耳机,房间里只剩下她自己的心跳声。这段对话没头没尾,

内容古怪,和她平时听到的家长里短截然不同。像是在谋划着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

是我想多了吗?她摇摇头。也许是某个邻居在深夜打电话谈工作?

或者是在策划什么惊喜派对?她把这段录音单独标注为一个文件夹,

命名为“未知-碎片001”,然后把它抛在了脑后,继续投入她的剧本创作。

当时的她并不知道,这段看似无意义的音频碎片,将会像第一块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引向一个被尘埃掩埋已久的秘密。

第三章:尘封的寻人启事日子在键盘敲击声和隔壁的生活交响曲中流逝。

苏念的剧本进展出乎意料地顺利,那些被她“收集”来的声音碎片,像一块块拼图,

赋予了她笔下人物鲜活的肌理和真实的情感波动。她甚至以那对常争吵的夫妻为原型,

构思了一条重要的副线。那个深夜记录的古怪对话“未知-碎片001”,

她偶尔会调出来听一听,试图从中榨取一点戏剧性的冲突感,但始终不得其法。

那片段太模糊,太没头没尾,像一首晦涩诗歌里被撕掉的几行,难以融入她现有的故事构架。

最终,它还是被归置在文件夹的角落,暂时蒙尘。一个周末的下午,苏念决定下楼扔垃圾,

顺便透透气,缓解一下连日的伏案疲劳。老楼的楼道总是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气息。

她拎着垃圾袋,小心地避开堆放在角落的杂物,走向楼梯口的公共垃圾通道。

就在等待电梯时,她的目光无意中被楼道公告栏吸引。

那上面通常贴着各种通知——“停电停水通知”、“催缴物业费”、“宽带办理小广告”,

层层叠叠,新旧交杂。

ng them, one slightly yellowed、边缘已经卷曲的纸张,

显得格外突兀。那是一张“寻人启事”。纸质粗糙,打印的墨迹有些晕开。

标题是加粗的“寻找李静华老师”,下面附着一张黑白打印的照片。

照片上的女人大约五十多岁,戴着眼镜,梳着整齐的发髻,对着镜头温和地笑着,

看起来慈祥而知性。启事内容简单写着:李静华,原XX中学退休教师,

于五年前某月某日离家后失联,当时身穿藏蓝色外套,黑色长裤。如有线索,

请联系……后面是一个模糊的手机号码。最刺眼的是右下角打印的日期——赫然是五年前。

五年了。这张启事竟然在这里贴了五年?还是被人重新贴起来的?

苏念的心莫名地“咯噔”一下。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攫住了她。一位退休女教师,

五年前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就在这栋楼里?电梯“叮”的一声到了,门缓缓打开。

苏念却像被钉在了原地,目光无法从那张泛黄的纸上移开。

李老师……李静华……她下意识地在脑海里搜索。

这栋楼的隔音让她几乎“认识”了每一户邻居:喜欢晚上看电视的老人,有练琴孩子的家庭,

那对年轻夫妇……但没有一户的声音,能和一个独居的、温和的退休女教师形象对上号。

她似乎从未“听”到过关于这位李老师的任何现在进行时的声音。

一个冰冷的念头毫无征兆地窜入她的脑海。

片……“不能再放了”……“必须处理掉”……“老地方”……那段对话的冰冷、诡秘质感,

与“寻人启事”上李老师温和的笑容,形成了令人极度不适的巨大反差。时间!

她猛地抓住一个关键点!她迅速拿出手机,翻到那条“未知-碎片001”的录音文件,

查看它的属性——创建日期和时间。然后,她抬头,

目光死死盯住寻人启事上那个“五年前”的日期。虽然年份不同,

但……月份和日期……竟然……高度吻合!只是年份差了五年!嗡——的一声,

苏念感觉一股寒意从脊椎骨直冲头顶,头皮阵阵发麻。是巧合吗?一定是巧合!

这栋楼里住过那么多人,五年前的某个深夜,也许正好有别的住户在商量什么私密的事情,

恰好在同一天?也许是在处理什么见不得光的货物?或者是……别的什么?

她拼命告诉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把自己编剧那套过度想象的毛病带到现实里来。

但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开始疯狂汲取养分,滋生蔓延。她再也没有心思下楼了。

垃圾扔进通道,她像逃避什么一样,快步冲回自己的房间,砰地关上门,背靠着门板,

心脏狂跳。房间里很安静,隔壁的钢琴声今天没有响起。然而,

那无形的、由声音构筑的墙壁,此刻却仿佛向她压了过来,变得沉重而窒息。

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孜孜不倦收集的那些“生活碎片”,

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她完全无法承受的重量。她再次点开那段录音。

…”“……风险……知道……但……必须处理掉……”“…………老地方………………明白。

”沙哑的男声,模糊的应和。每一个词在此时的她听来,都充满了不祥的暗示。处理掉什么?

老地方是哪里?这真的……和李老师的失踪有关吗?她不敢再想下去。

第四章:求证与碰壁那张泛黄的寻人启事,像一片看不见的阴影,

笼罩了苏念接下来几天的生活。她试图集中精神写作,但思绪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五年前,

飘向那个失踪的李老师,飘向那段令人不安的录音。

她发现自己开始更加刻意地去倾听墙壁那边的声音,不再是出于创作素材的收集,

而是带着一种窥探秘密的焦灼感。然而,一切如常。邻居们的生活照旧,

、琴声、家常对话……没有任何声音能与“处理掉”、“老地方”这些冰冷的词语产生关联。

她必须做点什么来打破这种令人窒息的猜疑。要么证实它,要么推翻它。

她首先想到的是邻居。或许有人在这里住得足够久,记得李老师,记得五年前的事情。

她选了一个周末的上午,估摸着大多数人都在家,深吸一口气,敲响了对门邻居的门。

开门的是一个围着围裙、手上还沾着面粉的中年女人,脸上带着疑惑。“你找谁?

”“阿姨您好,我是刚搬来对面的苏念。”苏念挤出友好的笑容,“想跟您打听个事儿,

您知道以前住这楼里的一位李静华老师吗?大概五年前……”话没说完,

女人的脸色微微变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和回避。“李老师?

哦……好像是有这么个人,好早以前了吧?记不清了,好像搬走了吧?”她的语气变得敷衍,

“不好意思啊,我锅里还蒸着馒头呢。”说着,不等苏念再问,门就被关上了。

苏念愣在原地,对方那明显的回避态度,让她心里的疑云更重了。

她又尝试敲了另一家邻居的门。开门的年轻男人听完她的问题,一脸茫然:“李老师?

没听说过。我搬来才两年。”说完也客气地关上了门。接连碰壁,苏念感到一阵无力。

难道真的没人知道?或者,没人愿意说?最后,她想起了刚搬来时,

在楼下遇到的一位特别热情、主动告诉她垃圾点在哪儿的居委会林阿姨。

这类老人通常是社区的“活档案”。她在小区花园找到了正在晒太阳的林阿姨。“林阿姨!

”苏念笑着打招呼。“哟,是小苏啊。”林阿姨认出她,很热情,“怎么样,

房子还住得惯吧?就是旧了点,隔音不太好。”“还……还行。

”苏念顺势在她旁边的石凳上坐下,“阿姨,跟您打听个人。

您知道以前咱们楼里一位叫李静华的退休老师吗?”“李老师?”林阿姨脸上的笑容淡了些,

她推了推老花镜,露出回忆的神情,“哦,记得记得,李老师可是个好人呐,脾气好,

有学问,以前还免费给院里孩子辅导功课呢……”“那您知道她后来……”苏念小心地问。

“后来?”林阿姨叹了口气,“哎,说起来也挺突然的。好像是五年前吧,

有一天就没见着她人了。起初大家也没在意,后来她学校的人找来,

才知道她没去办理什么手续,人也联系不上,就这么……不见了。”“不见了?报警了吗?

”“报了啊!怎么没报?”林阿姨压低了声音,“警察也来查过,没查出什么。后来有人说,

好像是看到她那天拖着个行李箱,可能是自己搬走了吧?也有人说是去外地亲戚家了……唉,

这年头,什么事都有。好端端的一个人,就这么没了消息。”自己搬走了?

这个说法和寻人启事上的“失联”截然不同。“那她家里人呢?没来找过?

”“李老师好像一辈子没结婚,无儿无女的,就一个人住。平时也挺独来独往的。

”林阿姨摇摇头,脸上露出惋惜的表情,“所以啊,这没了消息,也没个至亲的人拼命找,

时间一长,大家也就……慢慢淡忘了。那寻人启事,也不知道是谁贴的,可能是学校同事吧,

贴了一阵子,也没下文了。

”林阿姨的话语里充满了对往事模糊的记忆和一种事不关己的淡然。时间冲刷了一切,

留下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和几种未经证实的猜测。苏念的心慢慢沉了下去。从林阿姨这里,

她得到了更多关于李老师的信息——好人、独居、失踪成谜、最终被遗忘。

但这并没有解开她的疑惑,反而让那段深夜录音变得更加突兀和可疑。

一个独居的、与人无冤无仇的退休女教师,

为什么会成为一段充斥着“处理”、“风险”、“老地方”这种词汇的隐秘对话的主题?

她谢过林阿姨,心事重重地往回走。求证之路似乎走入了死胡同。邻居们的回避,

林阿姨模糊而最终归于“搬走”的记忆,似乎都在将她推向“你想多了”这个结论。

但那段录音,那个日期上的巧合,像一根尖刺,扎在她的心里,无法忽视。

她需要一个更有力的、能相信她并帮助她的人。第五章:寻求官方帮助回到房间,

苏念坐立难安。林阿姨那句“自己搬走了”和寻人启事上“失联”的矛盾,

在她脑中反复回响。如果真是自己搬走,为何会有寻人启事?如果是失联,

为何警方调查后没有结果?她感觉自己触摸到了一个被时间尘埃厚厚覆盖的谜团边缘,

单凭她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拂去这些尘埃。她需要帮助。但不再是漫无目的地向邻居打听。

她拿起手机,在通讯录里翻找。指尖在一个名字上停顿下来——陈启。陈启是她的远房表哥,

在市刑警队工作。比她大几岁,小时候一起玩过,后来各自忙碌联系渐少,但关系还算亲近。

他性格稳重,思维缜密,是个非常可靠的人。找他?

告诉他因为一段模糊的录音和一张旧寻人启事,就怀疑五年前有一桩悬案?他会相信吗?

会不会觉得她写剧本写疯了?犹豫再三,那股想要探寻真相的冲动,

以及内心深处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还是促使她拨通了电话。电话响了几声才被接起,

那边传来陈启略带疲惫但沉稳的声音:“小念?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遇到什么事了?

”“哥……”苏念一开口,才发现自己的声音有些干涩,“我……我可能遇到点奇怪的事,

不知道该怎么办,想听听你的意见。”“嗯?你说。”陈启的语气认真起来。

苏念尽量让自己的叙述听起来条理清晰。她从租房子、隔音差开始说起,

讲到听到各种生活声音,

以及无意中录到的那段古怪对话她隐去了自己主动录音收集素材的部分,

只说是偶然听到录下,然后重点描述了发现五年前寻人启事的过程,

以及日期上的诡异巧合,还有邻居的回避和林阿姨提供的模糊信息。“……哥,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荒谬,像我自己在胡思乱想。”苏念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助,

“但是那个日期巧合太吓人了,

还有那段话……‘处理掉’、‘老地方’……我总觉得和李老师的失踪有关。我问邻居,

他们好像都不太愿意提这件事……”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苏念能想象陈启此刻一定皱紧了眉头。果然,陈启再开口时,语气充满了理性质疑:“小念,

我理解你可能被吓到了。但是,首先,老房子隔音差,听到邻居隐私很常见,

内容可能只是误会。其次,五年前的旧事,记忆出现偏差很正常,

邻居不愿意多提也可能只是怕麻烦。日期巧合……确实很巧,但巧合的可能性很大。

”苏念的心凉了半截。“可是……”“这样吧,”陈启打断她,语气缓和了些,“出于谨慎,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