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坐落在福建路南部,地处交通要道,城东刺桐港深水辟户,百货随潮船入市,是为首屈一指之通商巨埠。
早年衣冠南渡,南外宗正司徙驻于此,让泉州文风日盛。
闽南望族自此商读传家,应了“涨海声中商万国,朱子过化泽犹存”。
泉州城北的朝天门,是进京的必经之路。
出了朝天门,往东翻越过郁郁葱葱的朋山岭,便是洛水河。
河水两岸青山环绕,白鹭轻点水面。
河畔有个古老的梧宅村,青石板路弯弯曲曲通到陈家府宅前,门楣上 “世代簪缨” 的鎏金匾额,在春日阳光里泛着悠悠贵气。
陈家府当代的老爷陈屿,生得丰神俊朗,自幼手不释卷,腹中藏尽经纶。
他早年娶了泉州城南的王氏为妻,王夫人眉毛细长如黛,性格温柔似云,两人相敬如宾,恩爱有加,让旁人十分羡慕。
陈屿三十岁那年,负笈进京城赶考,竟高中探花郎。
报喜的红幡从京城一路飘到梧宅村,全村老少都挤在陈家门前,看新科探花骑着高头大马荣耀回乡。
他先到祖祠烧香磕头,青烟缭绕中,供桌上的烛火竟自己晃动起来,像是列祖列宗在天上也为他高兴。
及弟后不久,陈屿去同安做盐税官。
他到任后雷厉风行,革除弊端,短短一年就把盐务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都叫他 “陈盐税”。
因为政绩突出,不久他又升任同安知县。
王夫人婚后生下长子伯贤,这孩子从小聪明,三岁就能背《三字经》,陈屿常把他顶在肩头,笑着说:“这孩子将来能接我的班。”
陈屿高中探花那年,王夫人又给陈家添了一个儿子,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次子十岁那年在溪边玩耍时不幸溺水身亡。
王夫人从此常抱着小儿子的衣服流泪,陈屿见了也只能叹气。
陈屿在同安做官时,己到不惑之年。
为了排解夫人丧子的悲痛,每逢节日,他都会带夫人去新府口的元妙观烧香。
这年清明,夫妻俩坐轿到了观里,先在三清殿点上香,然后转到凌霄殿。
殿里庄严肃穆,玉皇大帝的金身坐在莲花座上,手持玉笏,座下目光所及之处,是金童玉女站在两边。
元妙观的观主正在凌霄殿里拂尘,他和陈屿早年相识,两人互相作揖后,分主宾坐在殿内的侧边案几旁品茶。
观主听说陈屿隔年要去京城户部任职,就指着身边的《道德经》说:“圣人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圣人纵观天下王朝兴衰,知道富豪贪而夺万民之资、万民困而戮富豪之躯,如此往复可悲可叹。”
陈屿明白观主关心天下百姓,希望自己到户部后能缓和民间的贫富不均,两人都不便明说,就用禅机对话:“天之道,明暗往来以昼论、寒署往来以岁论、山川起伏则以千万年论,人之道亦是天之道也,何以处之。”
观主听了,摸着胡子笑了,就没再说话了。
陈屿毕竟是探花出身,不能白白被主持说道,就反问:“神灵视之凡人,如凡人视之何物?”
观主答:“蝼蚁。”
陈屿又问:“然,进香祈祷何益?”
观主自嘲:“然,观主何以处之?”
说完,两人都大笑起来。
王夫人一开始坐在丈夫身边,听他们论道,虽然不太明白,但还是时而微笑,时而敛容屏息。
然而时间长了,她逐渐分了神,抬头打量殿里的摆设。
当她的目光扫过玉皇大帝身边的仙侍时,突然一阵恍惚 —— 那金童的眉眼,好像在哪儿见过?
正思忖间,困意像潮水一样阵阵涌来,她不由自主趴在案几上,竟是沉沉地睡着了。
梦中,凌霄殿的烛火突然亮如白昼,玉皇大帝座下的仙侍好像抬手招呼她。
王夫人惊讶地起身走近,却见仙侍低下头,轻轻朝她吹了口气。
这气息像春风一样拂面,吹起了她几缕头发,也让她脚下一软,惊叫着向后倒去 —— 这时她猛然惊醒,发现自己还趴在案几上,丈夫和观主的笑声还在耳边,观主手还捋着胡子,丈夫还是笑得向后仰头,仿佛刚才的梦只是一瞬间的恍惚。
回来后不久后,王夫人竟有了身孕,陈屿只好把她留在老宅养胎。
好在同安离梧宅村不远,半天就能赶回来,他隔三差五就回家陪着夫人,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十月怀胎转眼到了生产的日子,陈家大宅里忙忙碌碌。
产房内稳婆的呼喊声、丫鬟来回跑的脚步声,和院外的爆竹声混在一起。
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夜空,产房门帘掀开,稳婆抱着襁褓跑出来:“恭喜老爷!
是个小公子,哭声比庙里的晨钟还响!”
陈屿颤抖着接过孩子,烛光照得婴儿的小脸粉白如玉,乌黑的眼睛像沾了露水的黑葡萄,连皱起的小眉头都透着灵气。
他眼眶发红,哽咽着说:“这孩子肯定是老天爷送来的祥瑞!”
于是取 “怀瑾握瑜,卿相之才” 的意思,给小儿子取名伯卿。
因为排行第三,父母叫他 “三儿”,外人称他 “陈三公子”,时间久了,大家都叫他陈三。
时光在奶娘轻柔的童谣里慢慢流淌,陈三像洛河的春水一样渐渐长大。
转眼到了抓周的日子,陈家老宅挂满灯笼,前厅摆了各种物件,从算盘、毛笔到玉佩、胭脂,什么都有。
陈屿把小儿子抱到长案上,笑着说:“儿子,看看喜欢哪个?”
小陈三坐在案几上,眼睛滴溜溜地看来看去,突然伸出小肉手,先是一手抓起金钗,另一手又握住毛笔。
大家笑着把东西拿下来放回盘里,逗他再选。
没想到陈三两只手趴在案上,先伸出一手抓起香囊,另一手又抱住一本诗集。
王夫人笑着说:“三儿这是又能考上功名,又能得佳人相伴啊!”
陈屿捋着胡子笑说:“我看啊,怕是先遇到媳妇,才能考上功名!”
夫妻俩相视抚掌大笑,满堂宾客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不久,陈屿接到朝廷命令进京任职。
这时长子伯贤刚满十五岁,正是读书的好时候,陈屿便带他进京,送进太学堂学习。
还在襁褓里的陈三,就留在泉州老宅由王夫人照顾。
十多年后,陈屿又接到外放潮州知州的命令。
这次他决定带陈三一起去,亲自教他读书写字,王夫人也一同赴任。
己经成年的伯贤,通过恩荫补了官职,进入朝廷当差,后来写了一篇《平疏论》受到上大人的赏识,最后被派去广南做转运使,这是后话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