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惊悚连载
金牌作家“会上火的榴莲”的悬疑惊《无声的证言第十一季》作品已完主人公:自白书胡易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编写的非常精彩:1991档案库房里的空总带着一股陈腐纸张与灰尘混合的特殊气冰凝日光灯管发出嗡嗡的轻勉强驱散着角落里的阴我刚调来市局档案科不满一个面对这浩瀚如烟海的卷尚存一丝新手特有的战战兢兢与好我的工是将那些年代久远、已结案的纸质档分门别整理并录入到那台笨重的、闪烁着绿色字符的电脑这个过程枯却偶尔能窥见时光掩埋下的秘今我推着手推停在了“已...
主角:自白书,胡易明 更新:2025-10-03 07:06:07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991年,秋。档案库房里的空气,总带着一股陈腐纸张与灰尘混合的特殊气味,冰冷,
凝滞。日光灯管发出嗡嗡的轻响,勉强驱散着角落里的阴影。
我刚调来市局档案科不满一个月,面对这浩瀚如烟海的卷宗,
尚存一丝新手特有的战战兢兢与好奇。我的工作,是将那些年代久远、已结案的纸质档案,
分门别类,整理并录入到那台笨重的、闪烁着绿色字符的电脑里。这个过程枯燥,
却偶尔能窥见时光掩埋下的秘密。今天,我推着手推车,
停在了“已执行 - 重案”区域的最深处。按照编号,
我抽出了一个标注着“X-73”的牛皮纸档案盒。盒子很沉,边角磨损得厉害,
显示着岁月的痕迹。封面上,用黑色钢笔写着犯人的基本信息:胡易明,男,
执行日期:1991年9月18日。下面是案由简述:连环杀人案。我例行公事地打开盒子,
里面是厚厚一摞卷宗。最上面是判决书和执行通知书,
下面是审讯记录、证人证言、现场勘查报告,
以及一份用订书针固定好的、纸张已略微泛黄的手写材料——犯人的亲笔自白书。
我拿起那份自白书,准备开始录入。起初,我的目光只是机械地扫过字迹。
胡易明的字迹出乎意料的工整,甚至带着点学生气的清秀,
与“连环杀人案”这几个字显得格格不入。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
我指尖的温度开始慢慢流失。“我叫胡易明,今年26岁。这一切,都要从1968年春天,
我小学三年级说起……”开篇很平静,他描述自己曾是个“三好学生”。然后,
情节急转直下。“那天下午,在操场,我捡到了李娟的五毛钱。她当着很多同学的面,
尖声说我贪钱,想买冰棍。我站在那里,手里捏着那枚硬币,像被剥光了衣服,
所有人的目光都像针一样扎在我身上……我解释不了,也没人听。那种下不来台的感觉,
像火一样烧着我。”他用了很长的篇幅描述那种屈辱感,细致入微。接着,
他写道:“三个月后,我记得是六月,天刚开始热。我知道她放学后会去村东头挖野菜。
我提前到了那口枯井边,井很深,里面都是烂树叶,村里这样的井很多,没人会用,
也没人会注意。我骗她说井里有奇怪的鸟蛋,她信了,跟我来了。她趴在井口往下看的时候,
我从后面,用力推了她一把。”我的呼吸窒了一下。描述得太冷静了。
“她掉下去的声音很闷。我趴在那里看,里面很黑,只能看到她还在动,像个小虫子。
我等了一会儿,没声音了,就开始用旁边的土和烂叶子往里填。填平了,看不出来。
后来村里人都说她失踪了,没人知道她在哪里。
”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档案盒里附带的、关于“李娟失踪案”的早期调查报告复印件,
日期确实是1991年6月。报告结论是“失踪,原因不明”。没有提到枯井,或者说,
提到了搜寻,但未果。压下心头的不适,我继续往下看。
自白书的重点很快转向了另一个人——王浩。“王浩,他是我那时候最好的朋友。
可他却诬陷我,说我打了他,把他脸都抓破了。他妈妈带着他来我家,指着我鼻子骂。
我妈妈……她半夜都睡不着,偷偷哭。所有人都信他,老师,同学……为什么?
就因为我平时对他们太客气了吗?”字里行间开始渗透出一种被压抑的、扭曲的愤恨。
“我恨。从心底里恨。我要报复,我要让他也尝尝痛苦的滋味,我要把心里的苦,
变成一种享受。”然后,他开始了对杀害王浩过程堪称恐怖的详细描述。时间,
他清晰地写着是“1991年,大概七月,放暑假不久”。“我笑着去找他和好,
跟他说我不生气了。我还用零花钱买了糖给他吃。我告诉他,后山老陈家果园的李子熟了,
我知道有个地方能钻进去。他馋,很容易就上当了。”“我提前踩过很多次点。那地方很偏,
有个很高的土崖,下面土看起来比较松软。我还从邻村捡了条快饿死的流浪狗,
拴在山里一个破窝棚里,每天只给它一点水喝。饿极了的狗,什么都吃。
”我的胃开始微微抽搐。这不仅仅是杀人,这是……处刑。“我把他带到崖边,
指给他看下面根本不存在的‘李子树’。在他伸着脖子往下看的时候,我从他背后,
用力一推!”“他滚下去的声音很响,压断了很多树枝。我赶紧从旁边的小路跑下去。
他没死,命真大,可能就是土软。但他摔得不轻,躺在那里哼哼,喊他妈,腿好像断了。
”“我走过去,看着他。他脸上都是血和土,疼得直哭。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心情特别好,
特别愉悦,看着他痛苦的样子,一点都不可怜他。”接下来的文字,
让我握着鼠标的手心沁出了冷汗。“我拿出削铅笔的小刀,很锋利。我捏住他的脸,
让他张嘴。他吓坏了,想挣扎,但没力气。我手很快,一下就把他的舌头割了下来。
很小一截,软软的。我把它扔给旁边那只饿得眼睛发绿的狗,那狗扑上来就吞了。
”“他疼得浑身发抖,满头大汗,叫不出声,只能嗬嗬地喘气。他用两只手对我作揖,
好像在求我放过他。我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却很满足。然后,我走到他断腿旁边,用脚,
对着膝盖,狠狠踩了下去。我听到‘咔吧’一声,他身体一挺,眼睛都翻上去了。”“最后,
我用小刀,在他脖子上,轻轻地划了一道。不深,但血一下子就流出来了。
那狗闻到更浓的血腥味,不用我叫,自己就扑上去,
开始啃他的脖子……”我猛地向后靠在了椅背上,深吸了一口档案室冰冷的空气,
试图压下胃里的翻涌。这段描述太过详细,太过生动,那血腥的画面几乎要透过纸背,
扑面而来。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
在回忆自己十三岁时按1991年倒推的“罪行”时,怎么能如此平静,
甚至带着一种…回味?我强迫自己将目光移开自白书,落在了胡易明的档案照片上。
那是一张入狱时拍的正面照,脸色苍白,头发剃得很短,五官清秀,
眼神看起来甚至有些空洞和茫然。照片上的他,
与自白书里那个冷静地描述割舌、喂狗、踩断腿的冷酷形象,无论如何也无法重叠。
是极致的伪装?还是……我的视线再次回到自白书上。他最后写道,
他将王浩的尸体埋在了山崖下,同样无人发现。档案里王浩的卷宗也标注着“失踪”。
我完成了第一章的录入,
将“枯井埋女”和“山崖杀童”的残忍过程变成了电脑里冰冷的字符。窗外,天色已近黄昏,
档案室里更显昏暗。那份名为“胡易明”的档案盒静静躺在桌上,
像一枚蕴含着巨大黑暗的茧。而我隐约感觉到,有什么东西,才刚刚开始蠕动,
即将破壳而出。我决定,明天不仅要录入,还要仔细核对一下这份自白书里,
那些过于“完美”的细节。录入工作进入第二天。档案室的日光灯依旧苍白,
照在“胡易明”卷宗上,仿佛也褪去了几分血色。昨日下午那种生理性的不适已经平复,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职业性的审慎与疑虑。那份过于详实的自白书,像一件过于完美的仿古瓷,
初看惊艳,细究之下,却处处透着不协调。我开始着手录入自白书的后半部分,
内容转向他成年后,也就是近几年所谓的“社会报复”与“连环杀人案”。
他描述了几起“无形中的麻烦”。比如,对一個总是让他难堪的工友,
他“只是”匿名举报其酒后驾驶,导致对方被拘留罚款;对一个嘲笑他的便利店店员,
他“不过”破坏了其公寓楼道灯光,制造恐慌。这些描述,相较于童年那两起血案,
显得……轻描淡写,甚至有些虎头蛇尾。仿佛那股残忍暴戾的力量,
在完成了最初的“奠基”后,便逐渐消散了。然后,是最终将他推向死刑的“连环杀人案”。
他自白书中提到了三起。第一起,时间模糊记为“90年底,一个雨夜”。
目标是一个“穿着廉价西装、撞了我不道歉的中年男人”。
他描述在一条没有路灯的巷子里,用“工地上捡来的钢管”从后面重击对方后脑,
然后将尸体拖入废弃拆迁房,用“早就准备好的塑料布”包裹,塞进破衣柜。
他写道:“雨水很快冲淡了血迹,没人发现。”第二起,“91年初春,凌晨”。
目标是一个“撒了零钱还嘲笑我笨手笨脚的便利店店员”。他使用绳子,
在对方下班回家、楼道灯被其提前破坏的黑暗中,实施了勒颈。“看着他眼球凸出,
脸色由红变紫,最后停止动弹。”尸体被“留在了楼梯拐角”。第三起,“91年夏天,
傍晚”。 目标是一个“纵狗冲我叫还笑我是怪人的女人”。
他用了“浸透麻醉剂的毛巾”从后袭击,在河边绿化带深处,
用刀在其身上“划了很多很多浅口子”,看着生命缓慢流逝。
“处理地点”他记为“水流较急的河段”。作案手法各异,
细节依旧充斥其中——工具、环境、受害者的反应。但我的眉头却越皱越紧。这些描述,
带着一种…刻意编排的感觉,像是从不同的犯罪小说或影视作品中汲取元素,拼凑而成。
尤其是对受害者反应的描写,过于戏剧化,缺乏真实案件中常见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更重要的是,一个巨大的疑问在我脑中盘旋:如果这些案件真实发生,
并且如此详尽地记录在自白书中,为何档案盒里对应的调查报告如此单薄?甚至,
我仔细翻找,除了那份早期李娟和王浩的失踪报告外,
根本没有独立的、关于这些所谓“连环杀人案”的立案侦查卷宗!
只有一份综合性的、结论性的报告,引用了胡易明的自白作为主要定罪证据。这不合常理。
如此恶性案件,现场勘查、物证鉴定、走访摸排……卷宗应该堆积如山才对。
心中的疑虑促使我暂时放下了自白书的录入。我需要核对一些更基础的东西。
我重新调出了“李娟失踪案”的原始调查报告复印件。这一次,我读得异常仔细,
不放过任何一个脚注和附录。
组织的搜寻工作:走访村民、排查周边山林、询问学校……搜寻范围确实包括了村东头区域。
在关于“可能藏匿地点”的排查清单里,
我看到了“废弃房屋”、“涵洞”、“秸秆堆”……我的手指顺着列表往下,心跳微微加速。
找到了!关于“水井”的排查记录!
记录明确写着:“组织人力对村内及周边共计七口废弃水井进行了探查,
包括村东头编号为D-3的枯井。探查结果:均未发现异常或失踪人员踪迹。
”报告末尾有当时负责搜寻的民警签名和日期,清晰无误。我的后背窜起一股凉意。
胡易明自白书中,信誓旦旦地声称将李娟的尸体埋在了“村东头那口枯井里”,
并自信“没人会想到”、“没人会搜寻”。然而,官方记录白纸黑字显示,
这口井不仅被搜过,而且是被系统性地探查过,结论是“无异常”!
一个被仔细填埋了尸体的枯井,在专业的探查下,怎么可能“无异常”?
松动的填土、可能残留的衣物纤维、甚至……骸骨本身?这根本说不通。除非……那口井里,
从来就没有什么李娟的尸体。这个念头让我感到一阵眩晕。如果李娟的谋杀是虚构的,
那么王浩的呢?后面那些所谓的连环杀人案呢?我立刻起身,
走向存放旧案地图和区域档案的柜子。我需要找到当年王浩失踪案,
关于那个山崖的现场勘查图和相关记录。如果自白书连埋尸地点都是错的,
那么它描述的那些血腥细节,其真实性就更加岌岌可危。档案库房依旧寂静,
只有我的脚步声在空旷中回响。那份名为“胡易明”的卷宗,在我眼中已经完全不同。
它不再仅仅是一份记录罪行的档案,更像是一个布满裂隙的谜题外壳。
而我才刚刚撬开了第一道缝,窥见了里面令人不安的、深不见底的黑暗。真相,
或许远比自白书上那些冰冷的文字,更加诡异和惊悚。档案库房西侧,
存放着按年份和地域分类的现场勘查档案。空气里弥漫着更浓重的樟脑和旧纸张混合的气味。
我根据王浩失踪案卷宗上标注的档案号,
在“1991年 - 青山区 - 失踪人口”的区域里,找到了一个相对单薄的牛皮纸袋。
袋子上标注着“王浩失踪案 - 现场勘查记录”。我将其取出,回到自己的座位,
心情有些沉重,又带着一丝探寻真相的迫切。打开档案袋,里面首先是几张黑白现场照片。
照片像素不高,有些模糊,但依然能看清环境:一处植被茂密的土崖底部,
地面散落着枯枝败叶,几块石头棱角分明。照片重点拍摄了崖底一片区域,
那里的落叶有明显被压蹭、搅乱的痕迹,形成了一片凌乱的空地。
在一些叶子和裸露的泥土上,
可以看到深色的、喷溅状和擦蹭状的斑点——应该就是报告里提到的血迹。接着,
我翻开了现场勘查报告正文。报告对环境的描述与胡易明自白书有一定吻合:位置偏僻,
土崖较高,崖底土质相对松软。记录显示,搜寻队伍是在王浩失踪两天后,
根据一个放牛娃提供的模糊线索称前几天听到山里有重物滚落声和隐约的哭喊,
才找到这片区域的。然而,吻合之处也仅此而已。
报告详细记录了血迹采样情况:“于现场扰动区域提取到多处血迹样本,
经初步化验均为人血。血迹分布呈零星喷溅及擦蹭状,总体血量估算较少,
不符合致命性创伤应有出血量。”我的指尖停留在“总体血量估算较少”这行字上。
胡易明自白里描述的,
可是“割舌”、“划颈放血”、饿狗扑上去啃噬……如果这些行为真实发生,
崖底那片区域应该近乎被血液浸透才对,怎么可能只是“零星”和“血量较少”?
我继续往下看,关于现场物证的记录更是致命。
“现场未发现任何人体组织残留如皮肤、骨骼碎片、毛发等。
未发现刀具、绳索等可疑作案工具。未发现衣物纤维或纽扣等与失踪者随身物品相符的证物。
”没有舌头残骸,没有被割断的舌头,甚至没有搏斗中可能脱落的头发或衣服碎片?
那条“享受了美食”的饿狗,难道连一点皮毛、唾液或者排泄物都没有留下?
勘查报告里对此只字未提。报告最后提到,在距离血迹区域约十五米外的一处灌木丛下,
发现了一具野狗的尸体。“尸体已轻度腐烂,体型消瘦,胃囊内空无一物,无异物残留。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