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网文大咖“乡村阿汤哥”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空巢老人盼望子女归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其它小老人徐大是文里的关键人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第一凳上的守望腊月里的风刮在脸上像小刀我裹紧棉袄往老家村口远远就看见那棵老槐树下的石凳 —— 徐大娘准坐在那石凳是早年村里铺路时剩下被徐大爷凿平了边缘磨得光溜溜透着股年头的温乎徐大娘就坐在石凳正中身上穿的还是前年我给她带的深蓝色棉袖口磨得发头上包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头边角掖得整整齐她背有点双手交叠放在腿手指关节粗得像老树指缝里还嵌着点...
主角:老人,徐大 更新:2025-09-25 09:22:02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 石凳上的守望腊月里的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我裹紧棉袄往老家村口走,
远远就看见那棵老槐树下的石凳 —— 徐大娘准坐在那儿。石凳是早年村里铺路时剩下的,
被徐大爷凿平了面,边缘磨得光溜溜的,透着股年头的温乎气。徐大娘就坐在石凳正中间,
身上穿的还是前年我给她带的深蓝色棉袄,袖口磨得发毛,头上包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头巾,
边角掖得整整齐齐。她背有点驼,双手交叠放在腿上,手指关节粗得像老树根,
指缝里还嵌着点洗不净的泥土 —— 那是她前几年种庄稼时留下的印子。“大娘,
又在这儿望呢?” 我走近了喊她。徐大娘慢慢抬起头,眼睛有点花,
得眯着看我好一会儿才认出来,嘴角慢慢牵起个笑,皱纹挤成了一团:“是丫头啊,
回来看你爸妈啦?” 她的声音有点哑,像被风吹干的树皮。我在她旁边的石头上坐下,
石凳上还留着她坐过的温度。“嗯,快过年了,回来看看。您这天天在这儿等闺女呢?
”一提闺女,徐大娘的眼睛亮了亮,又很快暗下去,
目光飘向对面那条水泥路 —— 路是五年前修的,平平坦坦通到镇上,再往外,
就是通往深圳、西昌的方向,是她三个闺女走的路。“可不是嘛,这都三年了,
大兰、小翠、蓉儿都没回来过。前儿听院里的娃说,外头疫情严重,路都封着,是真的不?
”她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点盼头,像是我能给她个准话。我没法骗她,
只能叹口气:“大娘,我也说不准,听说有的地方松点,有的还紧,要看情况。
”徐大娘的肩膀垮了下去,拿手抹了抹眼角,没说话,就那么盯着路的尽头。
风把她的头巾吹起来一角,她伸手掖好,动作慢得很,像是连抬手的劲儿都快没了。
石凳旁边放着个旧搪瓷缸,缸子上印的 “劳动最光荣” 都快磨没了,
里面还有半缸凉茶水,是早上她来的时候倒的。“该死的瘟病,” 过了好一会儿,
她才低声骂了句,声音轻得像飘在风里,“耽误娃们回来,也耽误我见孙子。你说,
我这老骨头还能等几年啊?”我心里发酸,想劝她两句,又不知道说啥。
她从石凳上慢慢站起来,拄着旁边那根拐棍 —— 拐棍是徐大爷生前用的,木头的,
把手处被磨得发亮,上面还缠着圈红布,是小蓉以前给她缠的。“丫头,我回屋了,
晚了屋里冷。”她走得蹒跚,一步一挪,背影在风里缩成个小小的团。我看着她进了院,
才发现石凳上落了片槐树叶,被她坐得压平了,贴在凳面上,像个舍不得走的影子。
第二章 没来得及见的娃徐大娘年轻时不是这样的。我妈跟我说过,
以前徐大娘是村里的利索人,养猪养得好,地里的活也不含糊,徐大爷在外头干力气活,
家里家外都是她撑着。那时候她还盼着生个儿子。三十五岁那年,她怀上了第四胎,
查着是个男孩,可那会儿计划生育抓得紧,村里天天有人上门宣传,说 “少生优生”。
徐大娘不敢声张,躲到邻村表姐家的柴房里,柴房又小又暗,堆着柴火和稻草,
晚上冷得能看见哈气。每天晚上,徐大爷都偷偷摸过去,给她带点米和咸菜,
有时揣个热红薯,看着她吃完才走。徐大娘摸着肚子,跟徐大爷说:“等这娃生下来,
咱就叫他‘根柱’,有根有柱的,以后能给咱养老送终。” 徐大爷就笑,说 “好,
听你的”,手里攥着块给娃准备的红布,布角都被他攥得发皱。可没躲多久,就有人举报了。
那天早上,村里搞计划生育的人堵在柴房门口,拍着门喊 “徐桂兰,出来!
” 徐大娘抱着肚子,死活不肯走,哭着说:“再等二十天,娃就足月了,
你们让我把他生下来!”没人听她的。几个人架着她往乡医院走,她挣扎着,头发乱了,
衣服也扯破了,嘴里喊着 “我的娃”,可还是被塞进了拖拉机。手术后,
护士跟她说 “是个男孩,已经没气了”,徐大娘躺在病床上,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
怎么都止不住。徐大爷坐在床边,手里还攥着那块红布,眼圈红得吓人,却不敢哭出声,
只是拍着徐大娘的背,说 “娃他娘,咱不哭,咱还有大兰、小翠、蓉儿,仨闺女都是好娃,
以后一样能给咱送终”。徐大娘哭了三天三夜,后来就不怎么哭了,
只是偶尔看着三个闺女发呆。有次大兰问她 “妈,你咋了”,她摸着大兰的头,
说 “没啥,就是想,要是有个弟弟,就能跟你作伴了”。从那以后,她就再也没怀过孕。
有回跟我妈聊天,她叹着气说:“命里没有的,强求不来。仨闺女好好的,比啥都强。
” 可我妈说,她夜里常梦见那个没出世的儿子,醒了就坐在床边哭,不敢让徐大爷听见。
第三章 大兰的深圳路1993 年夏天,大兰中考落榜了。那天徐大娘正在院里喂猪,
大兰攥着成绩单跑回来,蹲在猪圈旁边哭,说 “妈,我师范差三分,没考上”。
徐大娘手里的猪食瓢 “哐当” 掉在地上,赶紧走过去,把大兰拉起来,
看着成绩单上的分数,眼圈也红了,可还是笑着说 “没事,三分不算啥,咱复读一年,
明年准考上”。大兰抹着眼泪说 “妈,复读也考不上,我不是读书的料”。徐大娘没说话,
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摸着大兰的课本,纸页都被大兰翻得卷了边。第二天一早,
她去镇上给大兰买了本《中考复习题》,说 “蓉儿,咱再试一年,妈就是砸锅卖铁,
也供你读书”。可第二年,大兰连预选线都没上。那天大兰从学校回来,跟徐大娘说 “妈,
我不想读了,我跟隔壁小芳去深圳打工,她姐在那儿,能给我找活干”。徐大娘夜里没睡着,
坐在大兰的床边,看着她熟睡的脸,眼泪滴在大兰的枕头上。她知道大兰是怕花钱,
也怕再让她失望。第二天早上,她把家里攒的两百块钱塞给大兰,说 “在外头别省饭钱,
冷了就买件衣裳,有事就给家里写信”。送大兰去村口那天,
徐大娘特意穿了件新做的蓝布衫。大兰背着个旧帆布包,
包里装着徐大娘给她腌的咸菜和两件换洗衣裳。走到老槐树下,大兰突然转过身,
塞给徐大娘一张五十块的钱,说 “妈,你买点好吃的,别总舍不得”。
徐大娘又把钱塞回去,说 “你在外头花得多,拿着”。大兰走的时候,一步三回头,
徐大娘站在老槐树下,看着大兰的背影越来越小,直到看不见了,才抹着眼泪回家。
从那以后,徐大娘每天都去老槐树下望。大兰的第一封信寄回来的时候,她赶紧让徐大爷念,
听到大兰说 “深圳好大,我在电子厂上班,一个月能挣两百块”,她才放下心,把信折好,
放在枕头底下,想大兰了就拿出来看看。快过年的时候,
她提前半个月就开始腌腊肉、晒香肠,每天都去村口望,看到别人的闺女回来,
就站在旁边看半天,嘴里念叨着 “大兰也该回来了”。直到腊月二十八,大兰才寄来封信,
说 “妈,厂里忙,今年不回去了,给你寄了一百块钱,你买点年货”。徐大娘拿着信,
坐在床边哭了,徐大爷劝她 “娃在外头不容易,明年就回来了”。那天的年夜饭,
她没怎么吃,只是看着桌上的腊肉,说 “这是大兰爱吃的,要是她在就好了”。
第四章 小翠和蓉儿的选择小翠比大兰小两岁,性子更活泼些。初中毕业那年,
她跟徐大娘说 “妈,姐在深圳,我也去,姐妹俩有个照应,还能一起给你挣钱”。
徐大娘舍不得,拉着小翠的手说 “小翠,你再读两年高中呗,哪怕考个中专,
以后在镇上上班,妈天天能看见你”。小翠摇着头说 “妈,我跟姐一样,不是读书的料,
去深圳挣钱多,以后给你盖新房”。徐大娘没再劝,只是给小翠收拾行李的时候,
往包里塞了不少东西:自家种的花生、炒的瓜子、还有她连夜缝的一双布鞋。
送小翠去村口的时候,她跟在小翠后面,走了好远,小翠说 “妈,你回去吧,
我过年就回来”,她才站住,看着小翠走了,又在老槐树下站了半天。小翠去深圳后,
跟大兰在一个厂里上班,姐妹俩互相照应,每个月都给家里寄钱。徐大娘把钱存起来,
说 “等闺女们回来,给她们做嫁妆”。小蓉是最小的,也是徐大娘最指望的。
徐大娘总跟小蓉说 “蓉儿,你要好好读书,以后当老师,就在咱镇上,
妈天天能给你做你爱吃的鸡蛋面”。小蓉也听话,虽然成绩不算顶尖,但一直很努力,
最后考上了市里的一所高职院校,学的是师范专业。徐大娘高兴得合不拢嘴,
送小蓉去学校那天,特意给她买了个新书包,说 “蓉儿,在学校好好学,
妈每个月给你寄生活费”。小蓉抱着书包,说 “妈,我一定好好学,以后当老师,
陪着你”。小蓉毕业后,考了教师资格证,回来参加镇上的公招考试。
徐大娘每天都给她煮鸡蛋,说 “蓉儿,吃了鸡蛋有精神,准能考上”。可第一次考试,
小蓉差了五分;第二次,差了三分;第三次,还是没考上。那天小蓉从镇上回来,
趴在床上哭,说 “妈,我对不起你,我没考上”。徐大娘坐在床边,摸着小蓉的头,
说 “没事,蓉儿,考不上就考不上,咱再找别的活,实在不行,妈养你”。
可小蓉不想让徐大娘操心,没过多久,就跟徐大娘说 “妈,我去深圳吧,跟姐们一起,
总能挣点钱”。徐大娘夜里坐在小蓉的床边,看着她的教师资格证,眼泪掉在证上,
晕开了一点印子。她知道小蓉心里难受,可她也没办法,只能给小蓉收拾行李,
装了些她爱吃的干货。送小蓉去村口的时候,徐大娘拉着她的手,说 “蓉儿,
在外头受了委屈就回家,妈永远等着你来”。小蓉哭着点头,说 “妈,我过年就回来”。
看着小蓉的背影消失在路的尽头,徐大娘站在老槐树下,叹了口气。三个闺女都走了,
家里只剩下她和徐大爷,院子里一下子空了好多。第五章 背篓里的孙辈大兰结婚那年,
徐大娘特意去了趟河南。大兰嫁的是个河南小伙子,家里条件一般,但人很老实。
徐大娘看着大兰穿着红嫁衣,笑着说 “大兰,以后要好好过日子”,转身却抹了眼泪。
第二年,大兰生了个儿子,打电话给徐大娘,说 “妈,我想把娃送回去,我跟他爸要上班,
没人带”。徐大娘高兴得不得了,第二天就跟徐大爷去了河南,把孙子抱了回来。
抱着孙子的那一刻,徐大娘笑得合不拢嘴,说 “这娃跟大兰小时候一个样,眼睛圆圆的”。
从那以后,徐大娘就成了 “专职奶奶”,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冲奶粉,娃哭了就抱着哄,
一边哄一边哼 “月儿圆,照娘心”,哼的是她以前哄三个闺女的调子。孙子一岁多的时候,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