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向上生。”
这五个字,是我对自己三十余年人生的全部注解。
我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从天而降的机遇,甚至没有太多被命运眷顾的时刻。
我像一株野草,生在石缝里,长在风雨中,被烈日灼烧过,被暴雨冲刷过,被路人踩踏过,却始终固执地向上生长,一寸一寸地争取属于自己的阳光。
野草的生存逻辑很简单——不死,就有机会。
这本书,就是我这株野草的生长记录。
它不是成功学,也不是逆袭神话,它只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泥泞里摸爬滚打,如何在跌倒后咬牙站起,如何在无数次“算了吧”的念头里,又一次次对自己说“再试试”的真实故事。
野草的生长,首先取决于它落在什么样的土壤里。
我的“土壤”并不肥沃。
出生在一个普通甚至有些拮据的家庭,父母不是文化人,他们能给我的,只有最朴素的生存智慧——“做人要硬气,别让人看不起。”
小时候不懂这句话的分量,首到后来才明白,它成了我骨子里的倔强。
记得小学时,因为交不起课外活动的费用,我被老师当众点名“家里穷就别参加了”。
那一刻,我攥紧拳头,指甲掐进掌心,却仰着头说:“我不去,但我不穷。”
野草的尊严,往往是从被轻视开始的。
中学时,我迷上了写作,但作文被语文老师批“浪费时间,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
我没有争辩,只是偷偷把写满故事的笔记本藏进抽屉,像野草把根系悄悄扎得更深。
多年后,当我靠文字养活自己时,才明白——野草的坚持,往往不被理解,但时间会证明它的价值。
野草的生长,注定要经历风雨。
我的青春,没有偶像剧里的浪漫和热血,更多的是现实的狼狈。
高考失利,去了不理想的大学;初恋无疾而终,对方留下一句“你给不了我想要的”;第一份工作被上司贬得一文不值,差点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废物……那段时间,我常站在天台上发呆,看着城市里高楼的灯光,心想:“为什么别人活得那么容易,而我却像在沼泽里挣扎?”
后来才懂,野草的困境在于,它必须自己摸索生长的方向,因为没人会为它规划未来。
但野草最可怕的地方,是它的韧性。
- 高考失败?
那就自学本科,熬夜啃书到凌晨;- 被恋人抛弃?
那就把眼泪咽下去,拼命工作;- 职场被否定?
那就把批评记下来,一点一点改。
野草的逻辑是——只要根没断,就还能活。
野草再卑微,也有资格触碰阳光。
25岁那年,我的人生出现了第一个转折点。
因为一篇随手写的文章被转载,意外获得了一份文案工作。
虽然工资不高,但终于让我相信——野草的价值,或许不在它有多高大,而在于它能在石缝里活出自己的姿态。
后来,我跳槽、创业、失败、再出发……像野草在风里摇摆,却始终没有折断。
那些曾经嘲笑我“不切实际”的人,渐渐变成了“没想到你能走到这一步”的惊讶。
但我清楚,野草的“逆袭”从来不是一夜长成参天大树,而是——- 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把根系扎得更深;- 在每一次被踩踏后,用更快的速度挺首脊梁;- 在干旱的季节里,学会自己收集露水。
走到今天,我的人生上半场哨声暂歇。
如果非要总结这三十年的生存法则,大概就是:1. “承认自己是野草,但不认命。”
- 原生家庭、学历、外貌……这些是土壤,但不是判决书。
2. “风来时伏低,风过后挺首。”
- 野草懂得顺势,但从不放弃向上的本能。
3. “把苦难当肥料。”
- 每一次挫折,都在让我的根系更顽强。
我曾羡慕那些温室里的花朵,后来才发现——野草的自由,在于它属于旷野。
没有园丁修剪,也没有暖房庇护,但它活得坦荡,死得干脆,连枯萎都带着一股子狠劲。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像一株野草,那么这本书是写给你的。
我们或许终其一生都成不了牡丹或松柏,但野草有野草的活法:- 在水泥缝里开花,在荒漠里蔓延,- 被火烧过就等春风,被雪压过就等日出。
人生上半场,我活成了野草;下半场,我要活成燎原的野火。
——写于一个暴雨将至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