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跳不出生命流逝,也逃不脱走进社会,物有坠落,人有死亡。
这么一看,好像生命最后都会走向零落,走向无声,有没有踪迹似乎不那么重要。
活的热烈,璀璨可;活的孤独,自由也可。
《泰坦尼克号》的结尾中,露丝穿着一件白色长袍,披着银白的发丝,慢慢地爬上栏杆,岁月早己爬上了她的脸,她也不再稚嫩了,我似乎感觉到了她的孤独,那是跨越了生命的空旷。
最后,露丝将“海洋之心”投入大海时,对一位先生说:“真正的宝藏不是这个,只有生命是无价的,精彩地去活每一天”。
这一刻,我似乎又感受到她的自由,那是度过了万山的轻快,原来,孤独与自由可以两两相宜。
记忆的深处,有一个女孩,我和她好像隔了一条天堑,我的此岸静默沉思,她在彼岸踏歌而行,满怀期待。
“多久没有那种期待了”,大概很久了吧,我好像没有多少热烈和期盼。
我问过她是否值得,心之所愿又是什么,她说她想走出去看看那海,是不是很蓝,是不是就像语文课本里的一样,有沙滩,有白鸥,有蓝色的海水和那大极了的椰子树。
我问她为什么执着地想去看海,她说:“海很自由,我也想要那份自由,想要……”,听至此,我的泪也匆匆地来了,我想,“这份自由真单纯,单纯地就像我一路在菜花地里奔跑,那么的悠扬,随意”。
我没有那份单纯的自由了,我也问过自己,“我想要的自由是什么?
五岁时,我大概会说自由是我可以随意地用我攒的钱买好吃的;十一二岁时,我大概会说自由是等到我考上县里的高中以后;十七岁时,我大概会说自由是我考上大学的时候;二十岁时,我大概会说自由是等我找到工作之后……”,原来,自由很难,生活往往爱禁锢我们,这就像那句“麦子熟了就向南去”,多么诗意,但生活往往是烟火。
我也不知道《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是不是真正找到了自由,因为我也不知道什么算是自由,是空间的不受限制,还是精神的不受遏制,只是那一刻,觉得她好像超脱了世俗。
因为没多少热烈,我不太喜欢与太多人有交集,那样很闹,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或是眺望,或是冥思,又或是闭上眼,感受风的足迹。
这不是诗意,只是我的选择,我在逃避,也在躲藏,我可能会一首这样,也可能会改变。
我选择了这样的生活,选择了孤独,可能有时会落泪,会寂寞。
但我还是想奋不顾身地选择孤独,这并不是身边没有朋友亲人,只是我精神上的淡淡忧伤。
或许,这没什么不好,因为如果够多思,满树桂花也可化为知音相伴,当静不在是静,“细雨扣窗,梨花开尽,晚霞渐落,星河骤出”,给自己的精神浇上高浓度的醇酒,徜徉在虚幻中也是一种选择。
当黑夜完全来临时,我会问自己,“你孤独吗?”
这时,我会大概会说,“这一刻,我不孤独,还很自由”,这种自由很短暂,昙花一现罢了,但我愿意单纯地只享受这一顺,可能明天我就不太自由了,我要学习,要工作,如果是这样,那就这样吧,我可能不会催促着改变。
如果你问我这样值不值得,我大概会告诉你,“没有什么值不值得,没有永远的自由和那无尽的孤独”,一切都是随性,随心,随缘。
如今,我也经历了许多,没有了什么热烈,或许就像那句,“许多事,沉淀了,就是晶莹”。
如今,如果要我回答那个小女孩,我会告诉她:“自由便是你走过了那山一座座,而感受到的那份孤独,这份孤独也恰好弥补了生命中的那一小份亏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