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谁在江边等我70年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10-15

1 青禾的少年与战火李青禾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小镇,父亲是镇上的木匠,

母亲在纺织作坊里织布。那一年,正值新中国成立的第十个年头,

镇上刚刚修通了第一条通往县城的沥青路,广播里常常播放《东方红》与《我的祖国》。

青禾从小就喜欢在河岸的柳树下捉蝌蚪,夏夜里听老人们讲《三国演义》里的英雄事迹,

心里暗暗立下了“保家卫国”的志向。十六岁那年,朝鲜战争的硝烟已经蔓延到东北的边境。

镇里来了几位穿着军装的宣传员,手里举着《***报》,高声朗读着“保家卫国,

戍边卫国”的口号。青禾站在人群的最前面,眼睛里燃起了火焰。

宣传员递给他一张入伍通知书,青禾紧紧握住,仿佛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入伍的第一天,

青禾被分配到第七步兵师的第十二连。连队的教官是个身材高大的老兵,

眉宇间带着战斗的痕迹。他把青禾叫到营房的窗前,指着远处的山脉说:“那是我们的敌人,

也是我们的试炼。只要你敢冲,就没有跨不过的山。”青禾点头,

心里暗暗发誓:等战争结束,一定要把这份誓言兑现给心爱的人。训练场上,

青禾的身影总是最早出现、最晚离开。雨天里,他把泥水泼在身上,却仍坚持跑步;酷暑里,

他把汗水拧进衣领,却不肯停下。连队里有一次夜间演练,

突如其来的炮火模拟让所有人惊慌失措,只有青禾冲在最前面,拉起受伤的战友,

喊出:“我们是兄弟,不能倒下!”那一声喊叫在营房的木梁上回荡,

成为后来战友们口口相传的传奇。在一次前线的突围战中,青禾所在的连队被敌军包围。

炮火如雨,硝烟弥漫,弹片在夜色中划出一道道银白的光痕。青禾背着弹药箱,

冲向最前线的机枪阵地,手中的枪口喷出火舌,掩护战友撤退。

就在他即将冲出包围圈的瞬间,一枚高爆弹在他身旁炸开,碎片划破了他的左臂。

疼痛让他几乎失去意识,却仍硬是把伤口包扎好,继续前进。战后,

战友们把这段经历写进了连队的纪念册,称他为“雪中灯塔”。

这段经历也在青禾心里埋下了对“雪”的特殊情感——它既是寒冷的象征,也是光明的指引。

战火燃尽,朝鲜的山河被硝烟染成灰白。青禾在战场上失去了许多战友,

也看见了无数平民的苦难。每当夜深人静,他会在营房的灯光下写信给远方的阿秀,

信纸上沾满了泥土的痕迹,却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对她的思念。信里,

他总是用“雪”来比喻他们的爱情——“等我归来,与你共白头”。

这些信后来被阿秀小心收藏,成为她坚持下去的灯塔。

2 阿秀的等待与日常阿秀本名赵阿秀,出生在江边的一个小渔村。父亲是渔夫,

母亲在家里织布。她从小就跟随父亲出海,学会了辨认潮汐、捕捞小鱼。十岁那年,

父亲在一次风暴中失踪,留下了年幼的阿秀和年迈的祖母。为了生计,

阿秀在镇上的纺织作坊里学会了缝纫,晚上在灯下自学识字。她与青禾的相识,

是在镇上的一次文艺演出。那天,镇里组织了一场《红色娘子军》的戏剧演出,

青禾作为观众坐在后排。阿秀在舞台上扮演一位英勇的女战士,手持红旗,眼神坚定。

青禾被她的气质深深吸引,演出结束后主动上前搭话。两人从戏剧聊到生活,

从生活聊到理想,竟在短短几分钟里找到了共同的语言。青禾说:“等我从朝鲜回来,

就娶你。”阿秀笑着点头,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战火燃起的那一年,阿秀已经二十岁,

正值青春年华。她在纺织作坊里织出了一件红色的旗袍,送给青禾做生日礼物。那天,

她把旗袍折好,放进了青禾的信封里,写下:“等你归来,穿上这件旗袍,

我们一起去看江边的雪”。青禾收到后,泪光闪动,答应一定会回来。

战争的阴影笼罩着小镇,许多年轻人陆续入伍。阿秀的父亲早已离世,

家里只剩下她和年迈的祖母。为了维持生计,她在纺织作坊里加班,晚上在灯下缝补衣物,

甚至在寒冷的冬夜里给邻居们缝补破旧的棉衣。她把每一针每一线都当作对青禾的思念,

仿佛把自己的血肉注入布料,让它们变得温暖。每当江边的风起,阿秀总会站在河堤上,

望着远方的江面。她记得青禾离别时的背影,记得他在船舷上挥手的那一瞬。

她把这幅画面刻在心里,像一枚永不褪色的徽章。每逢下雪的季节,她会把窗户打开,

让雪花轻轻落在肩头,仿佛青禾的手在抚摸她的眉梢。她常常自言自语:“雪像白头,

却让我一个人白了头。”这句话在她的心里回荡,成为她坚持的动力。时间一天天过去,

阿秀的头发从乌黑变成了银白。她的手指因长期缝纫而变得粗糙,却依旧灵活。

她把青禾的信纸装进一个木盒子,盒子里还有那张泛黄的入伍通知书。每当夜深人静,

她会把盒子打开,轻轻抚摸纸张的纹理,仿佛能感受到青禾的呼吸。她把这些纸张裱在墙上,

形成了一面“记忆的墙”,让整个屋子都充满了过去的气息。在她七十岁的生日那天,

镇上为她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庆祝仪式。镇长送上了一束白色的菊花,

邻居们送上自制的糯米团子。阿秀站在屋前的木椅上,抬头望向天空,

轻声说:“我等了七十年,终于可以安静地离开。”她的声音在寒风中飘散,

像一片雪花轻轻落在江面。3 战后余波与社会变迁战争结束后,

国家进入了恢复与建设的时期。江南的河道被重新疏浚,铁路网重新铺设,

工厂开始恢复生产。青禾所在的连队被编入了新成立的机械化部队,

许多老兵被安排到工厂、矿山或农村进行技术改造。青禾本人因在前线表现突出,

被选拔进入了军队的政治部,负责宣传与教育工作。然而,

战后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回到原来的生活。青禾的连队在一次撤离中,

因交通事故失去了大量装备,导致部分士兵被迫留在前线进行清理工作。

青禾在一次清理弹药库的过程中,意外触发了未爆弹,导致左臂再次受伤。虽然伤势不致命,

但留下了永久性的残疾。退役后,他被安排到县城的军工厂担任技术员,

负责维修老旧的机械设备。在县城的军工厂里,青禾每天面对的是噪音、油污和机械的轰鸣。

他常常在午休时站在厂门口的老槐树下,抬头望向远方的江面,想象着阿秀站在江边的身影。

每当工友们谈起战时的英雄事迹时,青禾总是沉默,因为他心里只有一个人——阿秀。

与此同时,阿秀所在的镇子也在快速变化。纺织作坊被改造成了小型的纺织机械厂,

许多年轻人离开乡村,来到县城寻找工作。镇上的老屋被新建的混凝土楼房取代,

只有江边的那座老桥仍保留着昔日的痕迹。阿秀的祖母在她七十五岁时去世,

留下了一间小屋,里面堆满了旧式的木箱、旧报纸和青禾的信件。

阿秀把这间小屋改造成了一个小型的纪念馆,

墙上挂满了青禾的照片、信件和那张入伍通知书。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镇上的年轻人开始外出务工,阿秀的邻居们也陆续搬到城市。她的生活圈子逐渐变得寂寞,

却仍坚持每年在雪季里点燃一盏红灯笼,放在窗台上,象征着对青禾的思念。

镇上的人们看到这盏灯笼,都会默默点头,理解她的坚持。七十年后,

国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手机、网络普及。阿秀的孙子们在城市里学习,

偶尔回到乡下探望祖母时,看到那盏红灯笼和墙上的纪念品,都会好奇地问:“奶奶,

这盏灯笼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阿秀总是笑着说:“这是我和青禾的约定,等我回家。

”孙子们把这段故事拍成短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意外获得了大量点赞与评论。

人们在评论里写道:“爱情可以跨越时间的河流。”这让阿秀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

她觉得青禾的精神在新的时代里得到了延续。

四、墓园的回响与记忆的永恒西山公墓的春天总是带着淡淡的花香,

松柏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老赵已经在这里守墓二十年,见证了无数墓碑的风雨沧桑。

那天,他在核对名单时,发现了那座刻着“爱妻 阿秀 之墓”的青石墓碑。

墓碑的文字已经被风雨侵蚀,但仍能辨认出那行字。

墓碑下方的“小字”——“青禾 泣立”,让老赵的心头一紧。

老赵把这件事告诉了公墓的管理处,管理处决定对这座墓碑进行修复,

并在墓园的公告栏里张贴一则简短的通报,提醒来访者尊重已故者的纪念。与此同时,

镇上的老居民们得知这件事后,纷纷前往墓园祭拜。有人带来了白米,

有人带来了青禾生前喜欢的红枣,甚至还有人带来了当年青禾在军队里写的诗稿复印件。

祭拜的声音在墓园里回荡,仿佛把过去的岁月重新拉回到当下。在祭拜的那天,

天空飘起了细细的雪花。雪花轻轻落在墓碑上,像是给这段沉默的爱情披上一层柔软的白纱。

老赵站在墓碑前,低声念出墓碑上的字:“爱妻阿秀之墓,青禾泣立”。

他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仿佛青禾的灵魂在雪中低声哭泣,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