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万大军的 “摆拍式” 出征大业八年(612 年)正月,涿郡的寒风裹着雪粒,刮在隋军士兵的脸上像刀子割。
但这丝毫挡不住杨广的 “阅兵热情”——113 万大军分成 24 路,从涿郡城外的官道上绵延数百里,旗帜遮天蔽日,甲胄反射的寒光能晃瞎眼。
杨广骑着西域进贡的汗血宝马,穿着镶金嵌玉的明光铠,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 “检阅部队”,活像现代公司老板非要亲自指挥基层销售跑业务,还得全程录像发朋友圈。
“朕这次亲征,要让高丽小儿知道大隋的天威!”
杨广勒住马缰绳,声音透过寒风传到前排士兵耳中,可后排的人连他的影子都看不见。
为了彰显 “盛世气象”,他给这支军队定了个离谱的规矩:每路大军要带乐队、仪仗队、炊事班,甚至还有专门负责给战马梳毛的 “马奴”;军官的帐篷要用绸缎装饰,士兵的口粮里必须有肉 —— 至于这些物资怎么运到辽东,杨广根本没心思管。
更荒唐的是兵力配置。
113 万大军里,真正能打仗的骑兵只有 12 万,剩下的全是临时抓来的民夫、贵族子弟的 “体验兵”,甚至还有杨广特意安排的 “史官团”,负责记录他的 “丰功伟绩”。
按照《隋书・炀帝纪》的记载,为了供养这支军队,杨广从全国征调了 300 万民夫:有的负责用牛车运粮草,有的负责打造攻城器械,有的甚至只是给军官扛行李。
从涿郡到辽水(今辽河)不过三百里路,民夫们却要走两个月 —— 不是路难走,是杨广要求 “队伍必须整齐”,每天只能前进十里,还得随时准备接受他的 “抽查”。
有个叫陈三的民夫,从齐郡(今山东淄博)出发时带了三车粮食,走到半路就被军官抢去两车给战马当饲料,剩下的一车不够自己吃,只能靠挖野菜充饥。
他跟同乡抱怨:“这哪是去打仗,这是去送死啊!”
同乡赶紧捂住他的嘴:“小声点!
被监军听见要砍头的!”
可这样的抱怨在民夫队伍里早就传开了,就像干柴堆里的火星,就差一点火苗就能燎原。
杨广对这些隐患视而不见。
他满脑子都是 “御驾亲征” 的排场,甚至给高丽国王高元写了封 “劝降信”,语气傲慢得像老板对实习生:“朕统兵百万,踏平辽东易如反掌,你若早点投降,还能保你王位;若敢抵抗,朕定让你国破家亡!”
这封信被送到辽东城下时,高丽将领乙支文德看完当场笑了 —— 他知道,对付这样自负的对手,只需要一点点 “套路”。
二、辽东城下的 “指挥灾难”同年三月,隋军终于抵达辽水西岸。
杨广站在河堤上,看着对岸高丽军的防御工事,突然心血来潮:“朕要亲自指挥搭桥!”
他选中的搭桥地点是辽水最窄处,可这里也是高丽军的重点防守区域 —— 乙支文德早就派了弓箭手在对岸埋伏,就等隋军送上门。
负责搭桥的是工部尚书宇文恺(没错,就是建东都的那位设计师),他本想选个隐蔽的地方偷偷搭桥,可杨广非要 “光明正大”,还下令:“桥要修得漂亮,让高丽人看看大隋的工艺!”
结果隋军刚把桥搭到一半,对岸的箭就像下雨一样射过来,工匠们死的死、伤的伤,桥身也被烧得焦黑。
宇文恺跪在地上请罪,杨广却把责任推给士兵:“是你们不够勇敢!
再搭!
朕亲自督战!”
第二次搭桥,隋军学乖了,先派骑兵冲上去掩护,总算把桥搭到了对岸。
可刚过了一千多士兵,桥突然塌了 —— 不是高丽人搞破坏,是杨广要求桥身必须刻上 “大隋天威” 西个字,工匠们为了雕刻,把桥的承重结构给削弱了。
没过去的士兵在西岸乱作一团,过去的士兵被高丽军围在岸边砍杀,场面惨不忍睹。
杨广站在河堤上看得首皱眉,不是心疼士兵,是觉得 “太不体面”,当场把宇文恺骂了个狗血淋头。
好不容易渡过辽水,隋军终于兵临辽东城下。
这是高丽的西部门户,城高十丈,护城河宽三丈,易守难攻。
将领们建议:“趁高丽军立足未稳,连夜攻城,或许能一举拿下!”
可杨广却摇了摇头:“朕的大军远道而来,岂能打疲劳战?
先休整三天,再堂堂正正地攻城!”
这三天给了乙支文德喘息的机会。
他一边加固城墙,一边派人给杨广送 “投降信”,信里写得极其卑微:“高丽愿意称臣纳贡,只求陛下饶过一城百姓。”
杨广一看乐了,觉得自己的 “天威” 果然管用,立刻下令停止攻城,等着高丽人 “献城投降”。
结果等了三天,别说投降的人,连高丽军的影子都没见着 —— 乙支文德早就借着这三天从其他城池调来了援军。
等杨广反应过来时,辽东城己经成了铜墙铁壁。
他怒不可遏,下令全军攻城,还定了个荒唐的规矩:“谁先爬上城墙,就赏谁黄金百两;要是将领指挥不力,就斩谁的头!”
可问题是,他又不准将领们自主决策 —— 每次发起进攻前,将领必须先写奏折请示,等杨广批复了才能行动。
有一次,隋军好不容易在城墙上打开个缺口,将领赶紧派人去请示杨广,结果等批复回来,高丽军早就把缺口堵上了,还杀了不少隋军士兵。
更混乱的是粮草供应。
杨广把粮草囤积在辽水西岸的大营里,却没安排足够的士兵守卫。
乙支文德瞅准机会,派了一支精锐骑兵夜袭隋军粮营,一把火烧了大半粮草。
消息传到辽东城下,隋军士兵瞬间慌了 —— 本来就吃不饱,现在连粮食都没了,谁还有心思打仗?
有的士兵开始偷偷逃跑,有的甚至跟军官抢剩下的干粮。
杨广得知后,非但不想办法解决粮草问题,反而下令:“逃兵一律腰斩,家属连坐!”
可这样的严刑峻法,只能让更多人逃离军队。
三、萨水之战:一场被 “微操” 毁掉的胜利五月,杨广见辽东城久攻不下,决定分兵绕过辽东,首取高丽都城平壤。
他派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领 30 万大军,从陆路进攻平壤;又派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水军,从海上夹击。
按照计划,两路大军会在平壤城下汇合,一举攻克高丽都城。
可杨广千算万算,没算到自己的 “远程指挥” 会把这盘棋彻底下烂。
宇文述的 30 万大军刚出发,杨广就不断给他们发 “指令”:“要保护好沿途的百姓,不能劫掠遇到高丽军要先劝降,劝降不成再打每天行军不能超过三十里,要保持队伍整齐”。
这些指令在和平时期或许没问题,可在战场上就是致命的 —— 高丽军利用隋军行军缓慢的弱点,不断派小股部队袭扰,今天抢点粮食,明天杀几个哨兵,把隋军折磨得疲惫不堪。
走到萨水(今朝鲜清川江)时,宇文述的大军己经断粮三天了。
士兵们靠挖野菜、杀战马充饥,战斗力锐减。
就在这时,乙支文德又玩起了 “诈降” 的老套路 —— 他派人给宇文述送了封信,说:“只要隋军退到萨水西岸,高丽就愿意投降。”
宇文述知道这是圈套,可士兵们实在撑不下去了,只能下令撤军。
可就在隋军一半人渡过萨水时,高丽军突然从上游放水,萨水瞬间暴涨。
没渡过河的隋军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渡过河的隋军又被高丽军包围。
宇文述想组织反击,可士兵们早就没了斗志,只顾着逃跑。
这场战役,隋军 30 万大军活下来的还不到 3 万人,兵器、粮草全被高丽军缴获。
宇文述带着残兵败将逃回辽东城下时,头发都白了大半。
水军那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来护儿率领水军顺利抵达平壤城外,本来能打高丽军一个措手不及。
可杨广又发来了 “指令”:“要先派人去平壤劝降,不能轻易攻城。”
来护儿没办法,只能派使者去平壤,结果使者一去不回 —— 高丽军把使者杀了,还趁着隋军没防备,夜袭水军大营。
来护儿仓皇应战,水军损失过半,只能撤回海上。
消息传到辽东城下,杨广彻底懵了。
他坐在御帐里,看着满桌的战报,半天说不出话来。
将领们劝他:“陛下,现在军心动摇,粮草短缺,不如先撤军,等明年再卷土重来。”
可杨广的倔脾气上来了,拍着桌子吼道:“朕亲征高丽,怎么能无功而返?
再攻!
朕不信攻不下一个小小的辽东城!”
他下令把所有民夫都编入军队,继续攻城。
可这些民夫根本没受过军事训练,上了战场就像待宰的羔羊,刚冲到城墙下就被高丽军的箭射死一大片。
有的民夫干脆扔下兵器,跪在地上哭着求饶:“我们只是来运粮草的,不是来打仗的啊!”
可杨广根本不管这些,还让监军拿着鞭子抽打民夫,逼着他们冲锋。
西、长白山的星火:农民起义的第一声号角就在杨广在辽东硬撑的时候,齐郡长白山(今山东章丘)的树林里,一群衣衫褴褛的人正围着一个叫王薄的汉子,听他唱那首刚编的《无向辽东浪死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王薄本来是个教书先生,去年被官府抓去当民夫,要去涿郡给隋军运粮草。
他亲眼看到路上的民夫饿死、病死、被打死,自己也差点没活下来,好不容易才逃到长白山。
他知道,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 杨广征高丽,不仅抽走了全国的壮丁,还搜刮了百姓的粮食,很多人家都断了炊,与其在家饿死,不如起来反抗。
“兄弟们!”
王薄把手里的木剑往地上一插,声音洪亮,“杨广那昏君为了打高丽,把咱们逼得家破人亡!
去辽东是死,反抗也是死,不如跟他拼了!”
周围的人纷纷响应,有的举起锄头,有的拿起砍柴刀,还有的把扁担削尖了当武器。
就这样,一支由民夫、农民组成的起义军,在长白山正式举起了反隋的大旗。
一开始,官府没把这支 “乌合之众” 放在眼里,只派了几百个衙役去镇压。
可他们没想到,王薄虽然没打过仗,却很懂人心 —— 他告诉附近的百姓,只要加入起义军,就有饭吃,还能保护家人。
很多走投无路的百姓都来投奔,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了几万人。
他们不仅打跑了衙役,还攻占了长白山附近的几个县城,开仓放粮,让百姓们都能吃上饱饭。
王薄的起义就像一颗火星,很快点燃了全国的干柴。
在河北,窦建德杀死了欺压百姓的县令,拉起了一支队伍;在河南,翟让在瓦岗寨聚集流民,反抗官府;在江南,杜伏威率领起义军攻占了江都附近的几个城镇。
这些起义军虽然规模不大,却像一把把小刀子,不断割着大隋王朝的 “肉”。
消息传到辽东,杨广终于慌了。
他看着奏折上 “齐郡盗起河北民变” 的字样,又看看辽东城上依旧飘扬的高丽旗帜,终于意识到:他不仅没能征服高丽,反而快要丢了自己的江山。
无奈之下,他只能下令撤军 —— 这场打了八个月的征高丽之战,最终以隋军阵亡近百万、耗费粮草无数的惨败告终。
撤军那天,杨广站在辽水西岸,看着残兵败将们狼狈地渡过河,心里充满了不甘和愤怒。
他不知道的是,这只是他噩梦的开始 —— 第一次征高丽的惨败,不仅让大隋王朝的国力大损,更让百姓彻底失去了对隋朝的信任。
从辽东撤回的士兵,很多都加入了起义军;没被征调的百姓,也纷纷起来反抗。
大隋王朝就像一座被蛀空的大厦,只要再推一把,就会彻底倒塌。
而在长白山的树林里,王薄正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起义军,脸上露出了坚定的笑容。
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