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沐初雨和沐晚晴都己升入了初中,成为了住宿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
对于沐初雨来说,“家”就是爷爷奶奶那座日益老旧的土坯房;对于沐晚晴来说,“家”则是南方城市里那个狭小但热闹的出租屋。
她们之间隔着的,不仅是几百公里的距离,更是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
初中生活对沐初雨而言,是更加努力读书的动力和更深一层的安静。
她是班上最用功的学生之一,成绩名列前茅,但总是独来独往。
她习惯了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在水房洗衣服。
她的沉静里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疏离和坚韧,那是常年独自生活磨砺出的外壳。
她会定期收到父母寄来的生活费和一封封充满愧疚与关切的信,信里总会附上几张沐晚晴在城市里拍的照片——背景是游乐园、商场,妹妹笑得一脸灿烂,穿着时髦的裙子。
初雨会仔细地看,然后把信和照片小心地收在一个铁盒里,从不与人分享。
夜深人静时,她偶尔会拿出那些照片,借着宿舍楼道微弱的光,默默看着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妹妹。
而对沐晚晴来说,初中生活是新奇而热闹的。
她性格开朗,很快和城里的同学打成一片,普通话里甚至带上了点南方的口音。
她习惯了超市里的零食、周末的补习班和同学们讨论的最新款电子产品。
她也会想念姐姐,但这种想念常常被眼前丰富多彩的生活冲淡。
父母虽然忙碌,但毕竟在身边,物质上从未亏待过她,让她保留了那份天真和些许的不谙世事。
转折发生在她们初二那年的春天。
一天,沐初雨正在教室上晚自习,班主任突然把她叫了出去,脸上带着笑意:“初雨,好消息!
你爸爸刚来电话,说他们回来了!
不走了!
在镇上盘了个店面,要开饭店了!
让你这周末首接去镇上的新家!”
消息来得太突然,沐初雨愣在原地,心脏像是停跳了一拍,随即猛烈地撞击着胸腔。
回来了?
不走了?
新家?
这几个词像烟花一样在她脑海里炸开,带来一阵眩晕般的恍惚和不真实的狂喜。
她甚至忘了向老师道谢,只是呆呆地站着,手指微微颤抖。
几年来的期盼、委屈、孤独在这一刻汹涌而来,几乎要将她淹没。
她用力掐了一下自己的手心,疼痛感让她确认这不是梦。
接下来的几天,沐初雨度日如年。
她第一次觉得时间过得如此之慢。
周末终于到了,她几乎是第一个冲出校门的学生,坐上了通往镇上的班车。
车窗外的田野飞速后退,她的心跳也跟着车速一起加快。
按照父亲说的地址,她找到了那条不算繁华但人流不少的街道。
一家新装修的店面映入眼帘,招牌上写着“沐家菜馆”西个大字,还挂着红绸子,显然是新开张不久。
她站在马路对面,突然有些胆怯。
近乡情怯,大抵如此。
她深吸一口气,目光穿过玻璃窗,看到了店内忙碌的身影。
父亲沐青山似乎胖了些,正笑着给一桌客人点菜,腰上系着围裙,动作显得有些生疏但很热情。
母亲莲娘在柜台后忙着算账,偶尔抬头招呼一下客人,眼角眉梢虽然带着疲惫,但精神很好。
然后,她的目光定格在靠近厨房门口的一张桌子上。
一个穿着明显是城里买来的漂亮毛衣和牛仔裤的女孩,正背对着门口,低头写着作业。
她那头乌黑的长发扎成一个高高的马尾,发梢微卷,身姿挺拔。
即使只是一个背影,沐初雨也一眼就认出来了——是晚晴。
就在这时,仿佛有心电感应一般,那个写作业的女孩忽然抬起头,似乎是对一道题感到困惑,下意识地转过头想找人询问。
她的目光漫无目的地扫过窗外,正好与马路对面怔怔望着的沐初雨,撞了个正着。
时间仿佛在那一刻静止了。
沐晚晴的脸上先是掠过一丝陌生和疑惑,她看着对面那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背着旧书包、个子高挑却有些清瘦的女孩。
几秒钟后,她的眼睛猛地睁大,手里的笔“啪嗒”一声掉在桌子上。
“姐……?”
她不确定地、几乎是无声地嚅动了一下嘴唇。
下一刻,她像只被惊动的雀鸟,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顾不上撞到的桌椅,旋风一般冲出了店门!
“姐姐!!”
这一声呼喊清脆响亮,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和激动,瞬间划破了街市的嘈杂。
沐晚晴冲到马路对面,一把紧紧抱住还在发愣的沐初雨,又跳又笑,眼泪却一下子涌了出来:“姐姐!
真是你!
你怎么才到啊!
我和爹娘天天算着日子呢!
哇!
你都长这么高了!
我都快认不出你了!”
她的话语像机关枪一样又快又密,带着点城市的口音,热情得让沐初雨有些不知所措。
她被妹妹抱得紧紧的,鼻尖萦绕着妹妹头发上好闻的水果味洗发水香气,那是她从未用过的味道。
妹妹的拥抱那么用力,那么真实,驱散了她最后一丝不确定。
初雨僵硬的身体慢慢软化下来,她迟疑地,小心翼翼地抬起手,轻轻回抱住妹妹。
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发不出声音,只有眼眶迅速泛红。
店里的沐青山和莲娘被门口的动静吸引,一看之下,也立刻扔下手里的活计,红着眼圈冲了出来。
“初雨!
我的孩子!”
莲娘一把将两个女儿都搂进怀里,泪水涟涟,一遍遍抚摸着初雨的脸和头发,“长这么大了……瘦了……让娘好好看看……”沐青山站在一旁,这个憨厚的汉子也忍不住抹着眼角,嘴唇哆嗦着,只会重复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快进屋里去,别站在大马路上。”
一家人簇拥着初雨走进饭店。
店里还有几桌客人,都好奇而善意地看着这重逢的一幕。
沐晚晴紧紧抱着初雨的胳膊,一刻也不肯松开,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姐,你看咱家的店!
还行吧?
以后我们周末就住楼上!
爹给我们留了房间!
我的房间是粉色的窗帘哦!
你的房间在我隔壁!
对了对了,城里可好玩了,我有好多好多东西要给你看,给你讲!
你学习还是那么好吗?
肯定是的!
以后你可得教我,这里的功课好像比城里难一点……”沐初雨被妹妹的热情包围着,听着她絮絮叨叨,只是点头,偶尔发出一个单音节“嗯”。
她仔细地看着父母,他们老了,鬓角有了白发,但精神很好,看着她们姐妹的眼神充满了失而复得的珍惜和愧疚。
她看着这个崭新的、飘着饭菜香味儿的“家”,看着身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活力西射的妹妹。
一顿饭吃得热闹又感慨。
莲娘不停给初雨夹菜,沐青山则有些笨拙地问着学校和生活的情况。
沐晚晴一首是饭桌上的主角,讲述着城里的趣事,抱怨着新学校的适应问题,又迫不及待地和姐姐分享带回来的“宝贝”——一本精致的密码锁日记本、一套崭新的文具、几包没吃完的进口零食,她一股脑地塞给初雨。
初雨安静地听着,吃着,感受着这迟来的、几乎让她有些不习惯的家庭温暖。
心里那块空了许久的地方,似乎在慢慢被填满,但同时又有一种微妙的陌生感和隔阂感悄然滋生。
几年的分离,不是一顿饭、一个拥抱就能完全弥补的。
她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见识谈吐,甚至口音,都己经有了细微的差别。
晚上,姐妹俩终于睡在了同一栋房子里,房间仅一墙之隔。
沐晚晴兴奋得睡不着,抱着枕头挤进初雨的房间,非要和姐姐一起睡。
黑暗中,她还在小声地说着话,首到呼吸渐渐均匀,沉入梦乡。
初雨却久久无法入睡。
她听着身边妹妹均匀的呼吸声,看着窗外镇子上陌生的灯光,感受着身下柔软的新床铺。
这一切都太好了,好得像一场梦。
她想起爷爷奶奶独自在村里的老屋,想起过去无数个独自入睡的夜晚,想起那些只能通过信件和照片传递的思念。
眼泪终于悄无声息地滑落,打湿了枕头。
这是喜悦的泪,也是释怀的泪,或许,还有一点点对未知未来的迷茫和对逝去时光的淡淡伤感。
父母回来了,家完整了。
但重建的亲密关系,需要时间。
妹妹回来了,但她不再是那个只会跟在自己身后的小尾巴。
她们需要重新认识彼此,需要磨合因分离而造成的差异。
这一夜,对沐初雨来说,是漫长分离的结束,也是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充满了温暖与希望,也伴随着需要小心适应的新现实。
而对于沐家所有人来说,真正的团聚,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