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怎么会和谁过都一样呢!奶奶嫁给张建军那年,才十八岁。彼时张建军是公社拖拉机手,
家里三代贫农,根正苗红。媒人说,这样的男人可靠。结婚第三个月,他第一次打了奶奶。
仅仅是那天奶奶煮糊了粥。他抄起擀面杖砸在奶奶肩上。骂奶奶是“没用的婆娘”。
奶奶没敢哭出声,怕隔壁的公婆听见。1.村里来了批知青。奶奶是队里的红旗手。
队长找到奶奶,让奶奶教知青们做农活。尽管做的慢,但他们学的很认真。下工后,
很多人手上生出水泡。奶奶回家取来针帮他们把水泡挑破。这一幕被张建军看到了。
巴掌便毫不留情的招呼到了奶奶脸上。“***,敢勾搭野男人。”揪着奶奶的脑袋往墙上撞。
边撞边骂。“***,下次再和野男人眉来眼去,看我打不死你。”奶奶捂着脸,泪流满面。
想起她娘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就是要忍耐。”奶奶不敢回娘家,
他们会说奶奶给他们丢脸。她爹还会说“哪个婆娘不挨打,你早点给他家生个儿子,
腰杆子才能挺起来。”那天夜里,奶奶蜷在灶台边。听着张建军在隔壁鼾声如雷。摸着肚子,
想起白天王婶说的话。“建军媳妇,你这肚子咋还没动静?男人打婆娘,多半是嫌她不下蛋。
”挨打成了奶奶的家常便饭。有时因为和知青多说了两句话。有时候因为饭菜不合口味。
有时候甚至没有任何理由。他心情不好就拿奶奶出气。奶奶的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但她不敢告诉任务人。那个年代,离婚是件丢人的事情。尤其对于女人来说。
闲言碎语能把一个人淹死。奶奶只能默默忍受。2.秋收,知青帮奶奶扛了些粮袋。
张建军看到后,晚上回家对奶奶又是一阵拳打脚踢。深秋的夜晚,凉风习习。奶奶坐在河边,
双脚伸进河水里。清洗着身上被打出来的伤口。泪水随着河水一起流向不知名的远方。
从坐换成了站着。夜有点深。奶奶在河水里站的也有点深。水很快到了胸口。
远方传来一阵声音,隐隐约约的。离的近了,奶奶也听清了。“同志,你怎么了?
”“快上来,你这样很危险!”奶奶回过了头。手电筒的光照过来,不由得眯起了眼。
“周芳兰同志,是你啊。”“周同志,快上来,河水太凉了。”哗啦的水声传来。
是其中一人下了水。连拖带抱把奶奶拖上了岸。上岸后的奶奶抱着胳膊发抖。
血和泪糊了满脸。“你身上这是怎么回事?谁打的?”两道抽气的声音响起。
“怎么受伤这么严重?”听声音,是知青赵立阳和陈涛。“这不行,
你这还在水里泡了这么久,赶快去医院,否则很容易感染的。”“对、对,伤口泡了水,
会生病的。”赵立阳脱下外套裹住了奶奶。对闻声赶来的知青们喊:“去叫大队书记!
这是要出人命。”队里找人开着拖拉机给奶奶送到了医院。住院两天,
张建军人影都没有出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奶奶看着天花板,心如死灰。
护士盯着奶奶手腕上的淤青。小声说“你这样不行的,会出人命的。”3.出院后,
奶奶收拾了几件衣服回了娘家。父母起初很生气。说奶奶给他们丢了脸。她爹拎着擀面杖。
骂着:“男人管教婆娘天经地义,你还有脸闹?”但是当他们看到奶奶身上的伤痕时。
她娘却抱着奶奶哭的稀里哗啦。“我的傻女儿,你怎么不早说,这是要把你往死里打。
”她父亲也微微变了脸。他们带着奶奶找到了大队部。
要求队里对张建军的打媳妇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张建军被公社通报批评那天。喝了一点酒。
满脸的不服气。嘴里骂骂咧咧。当着队里那些人的面,还要打奶奶。赵立阳挡在奶奶前面。
眼镜片后头闪着光。“张同志,毛主席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又对奶奶说:“周兰芳同志,新社会了,妇女能顶半边天。”过了几日。
赵立阳给奶奶送来一本书。《妇女解放歌谣》。书里夹着一张字条。上面是他工整的钢笔字。
“春天快来了。”4.腊月二十三,小年。张建军又喝多了。奶奶端饺子上桌慢了些,
他抄起酒瓶砸过来。尽管奶奶已经下意识护住头,瓷片还是划破了眉骨。
血滴在灶王爷画像上,像朵红梅花。这次奶奶跑了。光着脚踩过雪地,一头撞进知青点。
灯光下,戴眼镜的青年在看着书。远远看到奶奶跑过来。
惊讶的表情在看到奶奶脸上的鲜血后,凝固住了。赵立阳帮奶奶伤口处缠绷带时,
忽然说:“城里有妇女庇护所。”“女人被家暴是可以寻求他们帮助的。”那一刻,
奶奶下定了一个决定心离婚的路走的异常艰难。张建军起初不同意。
还跑到队里和奶奶娘家去闹。扬言谁帮助奶奶就要杀了谁。
后来经过队里和城里街道办事处的干部多次调解。才算是结束了这段噩梦般的婚姻。
那天从公社出来,手里捏着那张盖了红章的离婚证,奶奶站在大太阳底下,
突然就觉得浑身轻飘飘的。5.其实离婚后的奶奶在队里是抬不起头的。被很多人指指点点。
说她是个不守妇道的女人。连她父母都觉得给自己丢了脸。一个人无处可去。
后来是队长看不下去,帮奶奶在县里找了份工作。县城的新华书店做了一个图书管理员。
每天整理书籍、登记借阅,虽然工资不高,但能养活自己,心里也特别踏实。
时间来到了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浪潮到来。那天是一个下午,
奶奶正在整理文学类书籍,听到有人轻声问,“同志,请问有《数学复习资料》吗?
”抬起头,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男人站在柜台前。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脸色有些黝黑,
但眼神很清澈。他说话的声音,还是一如既往很温和,有力量。赵立阳。他转头看见奶奶,
眼镜差点掉下来。“周芳兰?”他声音压得低低的,像是怕惊扰到别人。“你...还好吗?
”他问。奶奶晃了晃手里的登记簿。“比在柳树沟强。”6.他坚持要请奶奶喝汽水。
他们靠在柜台两边,中间隔着半米距离。这时奶奶才知道他报名了高考,
今天是来县里借复习资料的。他瘦了不少,领子都磨破了边。他捧着瓶子,
手指关节冻得发红。他说知青点散了,大家都忙着复习,准备参加高考。“你来借学习资料?
”奶奶问。他点点头。“就剩两个月了,想借些书复习一下。
”奶奶找到了几本数学复习资料,递给他,“这些应该有用。”他接过书,翻了翻,
“这些书太珍贵了,我一定会好好保护的。”“您不用这么客气。”帮他办理借阅手续。
“既然要参加高考,那就好好复习吧。”他在登记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字依旧写得很工整。
“您需要借多长时间?”“一个月可以吗?如果不够,我再来续借。”“可以的。
”奶奶在卡片上盖了章,“祝您考试顺利。”他接过借书证,犹豫了一下,
说:“其实我还想借一些语文和历史方面的书,但今天带的钱不够交押金了。
”“押金的事不用担心,”奶奶看他确实是真心想学习,“你先把需要的书都借走吧,
下次来的时候再补交。”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可以吗?这样会不会给您添麻烦?
”想着他曾经对自己的帮助,这不过是一件小小的事情。“没关系的。学习是好事,
我应该支持。”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您,真的太感谢了。”看着他诚恳的样子,
奶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张建军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这么有礼貌过,
更别说为了学习而如此努力。7.一个星期后,赵立阳就过来了。他不仅按时还了书。
还带来了一些自己做的笔记。“这是我整理的数学公式”他把一个小本子递给奶奶,
“想着可能对其他要参加高考的人有用,您看看能不能放在书店里供大家参考。”翻开本子。
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公式和解题方法。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您这是花了多少时间整理的?”“也没多少,就是晚上在煤油灯下写的。
”他有些不好意思,“我想着既然国家给了我们重新学习的机会,就应该好好珍惜。
”“您真的很用功。”奶奶由衷地赞叹。“这次还要借什么书?”“我想借一些文学作品,
”他说。“不光是为了考试,也是因为这些年在农村,很少有机会读到好书。
”“您的文学功底很好,”有一次奶奶忍不住说,“肯定能考上大学。”“希望如此吧。
”他笑了笑。“其实我最担心的不是考试,而是考上了之后该怎么办。”“怎么了?
”“我在村里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处理完,而且……”“而且我舍不得这里的一些人。
”他说这话的时候看着奶奶。奶奶的心跳突然加快了。“您是说村里的朋友们?
”故意装作不明白。“也包括县城里的朋友。”他的声音很轻。“比如您。”奶奶低下头,
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自从离开张建军后。她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对任何男人产生好感了。
但是赵立阳的出现。让她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那天晚上。奶奶躺在床上想了很久。
赵立阳和张建军完全不同。张建军残暴、自私、不讲道理。而赵立阳温和、有礼、上进。
但是她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有什么资格去喜欢这样优秀的人呢?8.第二个星期。
赵立阳没有来。第三个星期。还是没有来。奶奶开始担心。
是不是她那天的反应让他误会了什么。直到第四个星期。他才出现在书店里。
他看起来有些憔悴,脸色也不太好。“您这些天怎么没来?”奶奶忍不住问。
“村里有些事情要处理,”“而且我在想一些问题。”“什么问题?”他看着我奶奶。
犹豫了很久才说,“我在想,如果我考上了大学,是不是就要离开这里了。
”“考上大学是好事啊。”“是好事,但是...”他深深地看着奶奶。
“我发现我舍不得离开。”“为什么?”奶奶明知故问。“因为我喜欢上了一个人。
”他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一个很好很好的人。”奶奶的心跳得很快。但还是装作平静。
“那您应该告诉她。”“我想告诉她,但是我怕她不会接受我。”他苦笑了一下。
“我只是一个下乡知青,没有什么可以给她的。”“如果她真的喜欢您,就不会在乎这些。
”“那您觉得,一个离过婚的女人,会接受一个知青的感情吗?”奶奶愣住了。沉默了很久。
抬起头看着他。他的眼中满含期待和忐忑。看着他真诚的眼神。
想起了认识他以来的点点滴滴。干农活时的认真细致。待人接物的温和有礼。
田埂间手握手本的画卷。还有把她从水里捞起时的外套。“我愿意。”奶奶轻声说道。
9.从那天开始。他们正式确立了关系。赵立阳太瘦了。
奶奶把攒了三个月的肉票塞进他口袋。赵立阳更加努力地复习。奶奶也全力支持他。
会帮他找各种复习资料。会在他累了的时候给他鼓励。高考前一个月。他对奶奶说,
“无论考试结果如何,我都不会离开你。”他们挑了个奶奶休假的日子,
去了一趟奶奶的父母家。可是父母坚决反对奶奶同赵立阳在一起。原因是城里来的都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