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记载,淮南有个人叫袁甫,字公胄,他同样喜爱学习,以善于言辞和辩论而闻名。
当他得知朝廷正在招募贤才,又听说中领军上将军何勖重视贤才、乐于接纳士人,便恭敬地前往拜谒。
袁甫见到何勖后,开口说道:“我袁甫才能平庸,就像驽马一般,难以日行千里,担当大任。
但如果是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我还是能够胜任的。
我早就听闻将军您爱惜人才,我们这些渴望出仕的人,满怀希望能得到您的举荐,您为何不接纳我呢?”
何勖听后,微笑着问道:“如今你前来请求,只想担任一个县令之职,却不考虑谋取台阁这样的高位,这是为什么呢?”
袁甫从容答道:“人各有其才能,就好比丝织品中最好的是锦绣,但它不能用来做口袋;谷物中最美味的是稻粱,却不能用来做腌菜。
所以贾霸在州郡中声名远扬,到了京城却声誉平平。
廷尉这样的人才,不一定适合担任三公之位,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何勖听了袁甫这番话,心中十分高兴,便任命他为松滋县令。
当时,有个叫石珩的慕宾,听闻袁甫善于辩论,就故意刁难他,问道:“你若真的能言善辩,那我倒要问问,为何寿阳以西常常干旱,而寿阳以东却常常发大水呢?”
袁甫不假思索,立刻回应道:“寿阳以东居住的大多是吴人。
吴国曾经是与魏、蜀鼎足而立的强国,如今一朝灭亡,吴人心中充满了哀怨和思念之情。
这种愤懑怨恨不断积累,忧虑积聚成阴气,阴气积聚便化作雨水,雨水久了就形成了水灾,所以寿阳以东地区常常发大水。
而寿阳以西是中原地区,刚刚平定强大的吴国,大量的珍宝都流入此地。
人们志得意满,满心欢喜,尽情享受着欢乐。
《公羊传》中说:‘鲁人嬉乐愉悦,所以其境内干旱。
’如果京城的朝廷能够抑制强者,扶持弱者,先亲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再处理其他事务,那么天下就能太平,灾害也就不会发生了。
您虽然是位高尚的士人,但又怎么能明白这个道理呢?”
石珩听了袁甫的回答,对他高超的辩论能力心服口服,意识到袁甫反应敏捷,远胜于自己,此后便不再向他发难。
史书还记载了皇甫谧,他字安士,是安定人,乃汉朝太尉皇甫嵩的曾孙。
因为过继给了后叔父皇甫艾益,便迁居到了新安。
皇甫谧二十岁的时候,并不喜爱学习,整天西处游荡,毫无节制,大家都觉得他有些痴傻。
有一次,他外出游玩时得到了一些瓜果,便拿回来献给后叔母任氏。
任氏对他说:“《孝经》里说:‘即便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若没有真正的孝心,仍被视为不孝。
’你如今己经二十多岁了,眼中没有教化,心中没有道义,实在无法让我感到欣慰。
你以为献上这些瓜果就是尽孝了吗?”
接着,任氏又感叹道:“从前孟母为了让孟子养成良好的品德,三次迁居;曾参的父亲为了教育孩子信守承诺,不惜杀掉家里的猪。
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的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缺失,才导致你如此愚笨吗?
修身养性,勤奋学习,这是你自己应该努力去做的,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
说着,任氏不禁流下了眼泪。
皇甫谧深受触动,于是感激叔母的教诲,前往同乡席坦处求学,勤奋努力,毫不懈怠。
尽管家境贫寒,他仍亲自耕种庄稼,劳作时也带着经书,边干农活边读书。
就这样,他广泛阅读了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渐渐有了高尚士人的志向,把著书立说当作自己的追求,自号“玄晏先生”。
当时,地方推举他为孝廉,郡邑纷纷向朝廷举荐他,朝廷也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但他都没有接受任命。
他所著的诗、赋、诔、诵、论、难等作品,以及撰写的《帝王世纪》,还有《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等,都在世间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