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失去那年夏天的阳光像熔化的金子,泼洒在熙攘的集市上。
李梅紧紧攥着女儿小雨软糯的小手,生怕被人流冲散。“妈妈,糖人。
”小雨伸出胖乎乎的手指,眼睛亮晶晶地望着不远处围着人群的糖画摊子。
李梅温柔地笑了笑,从旧钱包里摸出几张零钱,“好,妈妈给你买。
”就在她低头数钱的瞬间,一只蝴蝶风筝突然从头顶掠过,小雨惊喜地松开手去够。
不过几秒钟,当李梅抬起头时,女儿不见了。“小雨?”她轻声唤着,
目光在攒动的人头中急切搜寻。没有那个扎着两个小揪揪的身影。“小雨!
”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开始拨开人群四处张望。糖画摊前没有,卖气球的摊前也没有。
恐慌像冰冷的藤蔓,迅速缠绕上她的心脏。李梅的呼喊一声比一声急促,一声比一声绝望。
她在集市上疯狂奔跑,扯住每一个路人询问,得到的都是茫然的摇头。
“有没有看到一个两岁的小女孩?穿鹅黄色连衣裙,眼睛很大,
右肩后面有一片枫叶状的胎记...”她反复描述着,声音渐渐嘶哑。日落时分,
丈夫赵强闻讯赶来,身后跟着面色铁青的公婆。警察也来了,询问记录,立案侦查,
但所有人都明白,黄金寻找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就低头拿个钱的功夫,
你怎么就能把孩子弄丢了呢?”赵强第一次对李梅大吼,眼睛布满血丝。
婆婆坐在地上捶胸痛哭,“我的宝贝孙女啊!你这当妈的怎么这么不负责任!
”李梅瘫坐在地上,一言不发,眼泪早已流干。
她下意识地摩挲着自己的右肩后方——那里什么也没有,
但小雨的那个枫叶状胎记却清晰地烙在她脑海里。每次给女儿洗澡,
她都会轻轻抚摸那片浅红色的印记,笑着说:“这是老天爷给小雨盖的章,
这样妈妈永远都能认出你。”谁曾想,这句玩笑话竟成了残酷的预言。接下来的日子,
李梅几乎不眠不休地寻找。她印了无数寻人启事,
个枫叶标志;她跑遍了每一个派出所、福利院、救助站;她甚至相信那些所谓能通灵的神婆,
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然而希望一次次燃起又熄灭。有人说在邻省见过相似的孩子,
她连夜坐车赶去,却发现不是小雨;有人说被拐的孩子大多卖到了偏远山村,
她就不辞辛苦一个个村子打听。三个月后,赵强把一纸离婚协议扔在桌上。“签字吧。
”他的声音没有任何温度,“我看到你就会想起小雨,我受不了了。”李梅机械地拿起笔,
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她甚至没有看财产如何分割,净身出户也无所谓。失去了女儿,
一切都没有意义了。婆婆站在门口,冷眼看着她收拾行李,“早知道你这么不负责任,
当初就不该让强子娶你。你把我们家害惨了!”李梅没有反驳,
她默默地收拾着几件简单的衣物。唯一带走的是小雨的一张小照片、一绺满月时剪下的头发,
还有女儿走失时穿的那件鹅黄色连衣裙上不小心扯下的一小块布料。
她租了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地下室,墙上贴满了寻人启事和地图,
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她寻找过的地方。每天打工赚钱,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寻找女儿。
一个寒冷的冬夜,李梅裹紧旧棉衣,站在天桥上发寻人启事。寒风中,
几乎没人愿意停下脚步接她手中的纸张。一对母女走过,小女孩大约三四岁,
手里拿着一个气球。“妈妈,这个阿姨在干什么呀?”年轻母亲迅速把女孩拉到另一边,
“别多问,快走。”那一刻,李梅的心像被针扎般刺痛。她望着那对母女远去的背影,
突然跪倒在地,无声地哭泣起来。就是从那天起,
李梅开始了一个特殊的习惯——每天做一件好事。
帮邻居老人提菜、喂流浪猫狗、给乞丐买一份热饭...她听说做好事可以积德,
她祈祷这些微小的善行能够汇聚成福报,保佑女儿平安,指引她们重逢。“老天爷,
我不求别的,只求小雨健康快乐地活着,只求让我找到她。”每晚入睡前,
她都会对着小雨的照片默默祈祷,手指轻轻摩挲着那块鹅黄色的布料。春夏秋冬,轮回更迭。
李梅的寻人启事不断更新着年份,照片中的女婴模样停留在两岁,而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
希望如同风中残烛,明明灭灭,却始终没有完全熄灭。2 念儿失去小雨第三年的一个雨夜,
李梅加班到很晚。她拖着疲惫的身子穿过一条昏暗的小巷,突然听到一阵微弱的啼哭。
那声音很轻,几乎被雨声掩盖,但李梅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她停下脚步,
仔细辨认声音的来源。最终,
她在垃圾桶旁的纸箱里找到了声源——一个裹在湿毯子里的婴儿。孩子小脸通红,呼吸急促,
显然在发高烧。李梅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她环顾四周,巷子空无一人。没有犹豫,
她脱下外套裹住婴儿,冲向最近的医院。“再晚一点就危险了。”医生检查后严肃地说,
“重度肺炎,高烧40度,需要立即住院。”李梅办理了手续,垫付了医药费。
她守在病床前,看着那个小不点儿因为呼吸困难而起伏的胸膛,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怜爱。
警察来了,做了记录,但表示找到孩子亲生父母的希望渺茫。“最近没接到婴儿失踪的报案,
很可能是故意遗弃的。”一周后,孩子脱离危险,但去处成了问题。福利院人满为患,
而且孩子还需要后续治疗。“如果我暂时收养他,可以吗?”李梅问社工。
社工惊讶地看着她,“李女士,我知道您心好,但您自己条件也不宽裕,
还要找女儿...”“没关系。”李梅轻声说,手指轻轻抚过婴儿柔软的脸颊,
“我觉得这是上天给我的暗示。我丢了孩子,现在又找到一个被丢弃的孩子,这是缘分。
”她给孩子起名叫李念,寓意时刻怀念失散的女儿,也念及这世间的善缘。收养李念后,
李梅的生活更加拮据,但她从未后悔过这个决定。白天她把李念托付给楼下好心的大妈照看,
自己打两份工;晚上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继续整理寻找小雨的线索。
小念念似乎知道妈妈的辛苦,格外乖巧懂事。他很少哭闹,学说话早,
第一声清晰的“妈妈”叫出口时,李梅抱着他哭了整整一夜。那是自小雨失踪后,
她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希望。
李梅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这个意外来到她生命中的孩子身上。她教他认字读书,
告诉他做人的道理:“念儿,人这一生可以穷,但不能没有善良和志气。”李念一天天长大,
聪慧懂事得让邻里都夸赞。他知道妈妈心里有一个永远的痛——那个从未谋面的姐姐。
小时候,他常常看到妈妈对着墙上那张泛黄的照片发呆;长大后,
他更理解那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妈妈,等我长大了,帮您一起找姐姐。
”十岁的李念认真地说。李梅摸摸他的头,眼中含泪却微笑着,“念儿乖,
你有这份心妈妈就很欣慰了。”李念没有食言。他学习异常刻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放学后他不仅包揽所有家务,还会帮忙做手工活贴补家用。高考那年,
李念以全市前十的成绩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拿到通知书那天,他抱着李梅转了好几个圈。
“妈妈,我很快就能工作了,到时候您就不用这么辛苦了。我还要继续帮您找姐姐。
”李梅望着已经高出自己一个头的儿子,百感交集。这些年来,
若不是有这个孩子的陪伴和支持,她可能早已被绝望吞噬。大学期间,李念勤工俭学,
几乎不要家里一分钱,反而时常给李梅寄东西。每次回家,他都会带回新的寻亲线索和办法。
然而,一次次比对,一次次失望。寻找小雨似乎成了大海捞针。四年后,
李念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一家知名企业工作。他第一个月的工资,
几乎全部花在了为妈妈买新衣服和电子产品上,“这样方便和寻亲组织联系。”他解释说。
李梅搬出了住了二十多年的地下室,住进了儿子贷款买的两居室。生活条件改善了,
但她寻找女儿的执念从未改变。“妈,姐姐一定会找到的。”李念常常这样安慰她,
“您做了那么多好事,老天爷不会辜负好人的。”李梅望着儿子坚定的眼神,
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是啊,这些年她从未停止过行善,从帮助邻里到捐款给慈善机构,
她相信善有善报。只是她没想到,命运会以如此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她的夙愿。
3 周慧李念工作第三年的一个周末,他神秘兮兮地对李梅说:“妈,我认识了一个女孩。
”李梅正在插花的手停顿了一下,抬头看向儿子。李念脸上那种羞涩又幸福的表情,
是她从未见过的。“是吗?什么样的女孩?”她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静。“她叫周慧,
比我大五岁,是做教育工作的。”李念说着,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人特别好,善良、体贴,
就是...就是我觉得您一定会喜欢她。”“大五岁啊...”李梅下意识地沉吟,
随即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补充道,“年龄不是问题,人品最重要。
什么时候带回来让妈妈看看?”“下周末行吗?她说想来拜访您。”那一周,
李梅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准备了满满一桌菜。她既期待又忐忑,生怕自己哪里不够好,
影响了儿子来之不易的感情。周六上午,门铃准时响起。李念牵着一个清秀女孩的手走进来。
女孩穿着一件淡蓝色的连衣裙,笑容温婉,手中提着精美的水果礼盒。“阿姨好,我是周慧。
”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像春天的风铃。那一刻,李梅莫名感到一阵心悸。
面前的女孩有种说不出的熟悉感,特别是那双眼睛,明亮又温柔,
让她恍惚间想起了某个遥远而珍贵的画面。“快请进,孩子。”李梅忙招呼他们进屋,
“来就来了,还带什么东西。”一顿饭吃得其乐融融。周慧举止得体,谈吐文雅,
不时体贴地为李梅夹菜。李梅注意到,女孩切菜时习惯先把刀刃朝内——和她自己一模一样。
“小周,你手上的伤...”李梅注意到周慧左手腕上有一道淡淡的疤痕。
周慧下意识地摸了摸手腕,“听我养母说,这是我很小时候不小心烫伤的,具体记不清了。
”“养母?”李梅愣住了。周慧点点头,神色平静,“我是被收养的。
据说大概两三岁时在集市上与家人走散了,后来被现在的父母收养。他们对我视如己出,
我很感恩。”她顿了顿,补充道:“其实我也一直在找亲生父母,但就像大海捞针,
没什么线索。”李梅手中的筷子微微颤抖。两三岁,
集市走失...这些关键词让她心跳加速。但她很快镇定下来,世上走失的孩子何止千万,
怎么可能这么巧?然而,那种莫名的亲切感却越来越强烈。整个下午,
她的目光几乎无法从周慧身上移开。饭后,李梅端出一盘桂花糕作为甜点。周慧接过盘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