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个探测器正以每秒34公里的速度划过土星上空,
其天线仍顽强地锁定着遥远的地球。在生命最后的57秒里,
超过3000摄氏度的炽热等离子体将它包裹、吞噬。经过13年守望土星的岁月,
跨越近70亿公里的漫长征途,燃料耗尽,它的使命正走向壮烈的终点。在最后的俯冲阶段,
卡西尼号穿梭在土星迷人的星环之间,
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不禁想问:它最后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说起卡西尼-惠更斯号的传奇,它对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无可估量。
此前虽有四个探测器飞掠过土星,但卡西尼号是首个环绕土星的“永久居民”,
其科学贡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传回的数据奠定了超过4000篇科研论文的基础,
让无数科学家为之废寝忘食。它新发现了6颗土星卫星,
并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土卫六和土卫二的认知——后者被证实拥有全球性的液态水海洋,
是太阳系中最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地方之一。卡西尼号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
跋涉了70亿公里,其中有13年是在土星及其卫星周围度过的。
它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收集关于土星的引力场、磁层、壮丽的光环以及这些环结构的数据,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当它冲入土星那芥末黄色的云层,在厚重大气中解体成无数碎片时,
卡西尼号的仪器仍在坚守岗位,努力收集着最后的珍贵数据。更何况,
卡西尼号还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令人惊叹的土星以及整个太阳系的照片和影像,
这无疑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太空任务,让我每每想起都肃然起敬。
1979年的先驱者11号是第一个抵达土星的探测器。在那次飞掠中,
科学家们确认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拥有浓密的大气层,这可是个重大发现。
大家立刻意识到,我们必须重返土星,去好好研究一下这颗神秘的卫星土卫六,
而且这次得带上一个着陆器,亲自钻入土卫六的大气层,一探究竟。然而,问题来了,
当时旅行者一号和二号探测器已经在飞往土星的路上,
想临时给这两位老兄加装一个着陆器显然为时已晚。因此,
一个全新的土星探测任务应运而生——那就是卡西尼·惠更斯号。1997年10月,
卡西尼号带着人类的期待与梦想发射升空,踏上飞往土星的漫长旅程。
要将探测器从地球送到土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个航程实际上就是在与太阳的引力较劲。
太阳一直想把飞行器拉回,而为了获得前往土星所需的速度,
卡西尼号不得不动用“行星弹弓”大法。它借助沿途行星的引力来加速自己,
卡西尼号先后两次飞掠金星,然后又绕回地球附近,依靠地球的引力,
仿佛是一根巨大的弹弓把它弹向了木星,而木星则提供了最后一次引力助推,
让卡西尼号终于具备了飞向土星的足够速度。这样的行星排列可不是想有就有的,
像这样连续实现多次引力助推的机会,大约每600年才轮得到一次。
真可谓是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更***的是,卡西尼号在第二次飞掠地球时,
最近时距离地球表面只有约1100公里。1100公里是什么概念?
几乎可以算是擦着我们大气层的发际线飞过去。如果当时有人抬头看天,
说不定卡西尼号就从你的头顶滑过。想到这里,不禁让人觉得既酷又有点后怕。
卡西尼号还有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它的动力来源非常特别。
它由三台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提供电力,简称RTG。简而言之,
卡西尼号携带了大约33公斤的放射性元素铀作为电池,这些铀不断发生衰变释放热量,
再被转化为电能。正是靠着这种核电池,卡西尼号在太空中源源不断地获得能量,
即使到了任务末期,它仍然能输出约700瓦的电力,
这相当于七八个100瓦灯泡同时亮起。那么为什么要用RTG呢?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
太阳能电池板的技术还没有足够强大,无法在土星如此远的地方提供充足的电力。
如果卡西尼号仅靠太阳能,那它得装多大一对太阳能板啊,估计得跟风帆似的,
而且效果还未必好。因此,装备RTG就成了最现实的选择。有了这三台核电小马达,
卡西尼号的寿命得以大大延长。事实上,如果不是推进剂燃料耗尽,
这家伙说不定现在还在太空中忙碌。卡西尼号的任务目标可不少,
从理解土星环的结构和动态到更全面地探索土星的众多卫星,测量土星庞大的磁层,
研究土星的大气,直到深入研究土卫六。
最后一项正是卡西尼·惠更斯任务名称中“惠更斯”的由来。
惠更斯号是附着在卡西尼号轨道飞行器上的一个小型着陆探测器,由欧洲航天局建造并操控。
它的直径大约只有1.3米,重量约300公斤,外观就像一个飞碟式的小圆盘。
当卡西尼号抵达土星系统后,惠更斯号与母船分离,自己在太空中飘荡了22天,
然后无畏地冲进了土卫六浓厚的大气层。在那22天里,惠更斯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
唯一持续运行的系统是一个闹钟,即预设的唤醒计时器。
这个计时器被设定为在进入大气层前15分钟把惠更斯探测器唤醒。试想,
这就好比你设置了个闹钟,只比上课前15分钟响,一醒来就得马上跳伞。幸运的是,
惠更斯号按时苏醒了。当它睁开眼睛时,看到的景象令人惊叹,它开始下落,
通过厚厚的橙色云层缓缓降向土卫六表面。这段下降过程持续了两个半小时,
当前我们看到的影像通常是经过加速的版本。惠更斯号一路下落,
一路忙着测量土卫六大气的各种数据,包括压力、成分、风速等。
这次壮观的跳伞几乎就是惠更斯的全部使命。由于任务重点就是在降落过程中收集大气数据,
这使得惠更斯号成为了探索土星及其卫星的重要一环。惠更斯的电池寿命有限,
科学家们原本就没指望它在着陆后还能工作太久。
他们甚至考虑过惠更斯可能会扑通一声掉进土卫六的某个液态海洋或湖泊中,
因此在设计上也做了一些相应的准备,例如具备漂浮的能力。然而,从后来传回的照片来看,
惠更斯最终降落的地方很可能是一个干涸的湖床,踏踏实实地砸在了地面上。总体而言,
卡西尼号的任务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在长达13年的土星环绕考察中,
它收集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并为我们呈现了一些太空中最令人惊叹的照片。
土星的每颗卫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卡西尼的镜头记录下了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瞬间。
甚至有人整理了卡西尼号拍摄的近100万张照片,制作出了一段影像,
仿佛让我们亲身搭乘卡西尼号穿行在土星系统中。值得一提的是,
这段影像的每一帧都是真实照片,只是经过了颜色校正和适当增强,按时间顺序排列成动画,
完全没有电脑CG合成的成分。想象一下,
纯粹用真实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拼凑出了一部纪录片,这简直太神奇了。作为观众,
我看到时真是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随着卡西尼号的燃料逐渐见底,科学家们开始绞尽脑汁,
如何在剩余的时间里榨取尽可能多的科学数据。最终,
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卡西尼号在生命的尽头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特级飞行。
探测器接收到指令,开始执行一系列超近距离掠过土星及其卫星的任务,
距离土星和光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近。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
卡西尼号反复爬升到土星北极上空,然后俯冲略过土星主环外侧,
紧挨着狭窄的 F 环边缘。它总共完成了20次这样的光环掠过飞行。接着,
从2017年4月22日开始,卡西尼号的轨道再次调整。这一次,它大胆地越过土星光环,
钻入了行星与光环内侧边缘之间的狭窄空隙。这标志着卡西尼壮丽终章的开始,
一个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最终篇章。在这一阶段,卡西尼号一次次环绕俯冲,
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贴近这颗巨行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直到最后,
当它传回的数据达到最纯粹的程度,也就是卡西尼号彻底投入土星怀抱的那一刻,
它的命运也就此尘埃落定。NASA在他们的网站上解释了策划这一最后任务的原因。
在壮丽中章期间进行如此近距离的掠过土星,可以收集到极为丰富而宝贵的科学信息,
甚至是任务最初规划者们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例如,
探测器能够绘制土星引力场和磁场的详细地图,揭示土星内部结构的秘密,
并有望帮助解开科学界长期困扰的谜团——土星的内部到底转得有多快,
也就是土星一天究竟多长。此外,卡西尼号还能极大提高我们对土星环总质量的了解,
让我们更接近揭开土星环的起源之谜。
它的粒子探测器甚至可以直接采样那些沿着磁场线被引导进入土星大气的微小冰质环粒。
与此同时,卡西尼的摄像机则可以拍摄到土星光环和云层前所未见的超近距离图像。此前,
没有任何任务探索过如此靠近土星本体的独特区域,
从这些探测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将帮助我们增进对巨行星乃至各类行星系统形成和演化的理解。
最后,卡西尼号将在它的最后一圈轨道上冲入土星大气。
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确保土卫二和土卫六这些可能存在生命的卫星不会被污染。
与其让耗尽燃料的探测器哪天失控撞上这些宝贵的卫星,不如让它自我牺牲,
干干净净地葬身土星。这既是科学上的必要,也是对这些可能孕育生命世界的一种责任。
听起来是不是又令人激动又有几分浪漫?对我来说,这真是一个壮丽而富有诗意的结局,
十分符合卡西尼这段传奇探险的调性。好了,现在让我们把镜头拉近一点,
仔细看看卡西尼号最后时刻都目睹了什么。在壮丽中章期间,
NASA甘愿牺牲卡西尼号的残存寿命,换取前所未有的近距离观察土星的机会。
反正燃料都快耗尽,生存已不再是考虑的范围,于是卡西尼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特权,
它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土星和光环之间穿梭。那么问题来了,
卡西尼在这种独特视角下究竟看到了什么?
这些近距离的观察是否让我们见到了前所未见的新奇景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卡西尼号在壮丽中章期间拍摄到的一些壮观画面。
首先来说说土星的卫星。在这一阶段,卡西尼号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
近距离观察了一些所谓的牧羊卫星。这些小卫星像是土星环的牧羊人,
帮助放牧或约束土星环中的粒子。瞧瞧土卫15阿特拉斯,
卡西尼给了我们对阿特拉斯的特写镜头。阿特拉斯直径大约40公里,
位于土星A环外缘附近。最奇特的是,它的表面看上去异常光滑,几乎看不到什么撞击坑,
外形如同一个扁扁的飞碟。科学家发现,土星环里的尘埃正不断落在阿特拉斯表面,
尤其集中在它的赤道周围。这就好比给阿特拉斯围了一圈土星环,形成了独特的排呼拉圈。
长期以来,这不断的沉积把它的表面都磨平了,还塑造出一种鼓起中部的盘状造型。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另一颗牧羊卫星土卫十八身上,土卫十八的直径仅约30公里,
与土星A环著名的恩克环凤相邻。恩克环凤是一条约350公里宽的狭缝,
土卫十八就守在那里,像一名尽职尽责的清洁工,
任何迷路闯入这条缝隙的环粒子都会被土卫十八的引力一扫而光,
从而保证恩克环凤始终保持干净稳定。再说说土卫32达弗涅斯,它也是一颗牧羊卫星,
只不过个头更小,直径仅约8公里,藏身于A环中一个非常狭窄的缝隙基勒环缝。
虽然达弗涅斯的引力很微弱,但每当它沿轨道穿行时,仍然能搅动附近的尘埃粒子。
这种扰动在临近的土星环中掀起了一阵阵波浪般的涟漪。有时候,
它甚至会直接把土星环中的一些物质扯出一道小小的尾巴,留下清晰的痕迹。
这些由卫星引发的波纹不仅在水平方向延展开来,还会在垂直方向上下起伏。
我们知道这一点是因为可以看到它们在土星环中投下的阴影。我不禁幻想,
如果我此刻正坐在达夫涅斯上,眼前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也许我会看见环粒子形成的波浪,
沿着卫星的轨道一路追逐开去,背景中则矗立着壮丽的土星和它众多的卫星,
那场面一定美得令人窒息。说完卫星,我们再来看看土星光环本身。
卡西尼号捕捉到了一些极其壮观的光环图像,其中一张非常引人注目的照片展示了土卫石,
也就是亚努斯所引发的一个2.1分螺旋密度波。乍一看,
你可能会以为土星环被分割成了许多条独立的细环,
但其实画面中那些一圈圈的波纹只是两条螺旋臂而已。它们围绕着土星缠绕了好几圈。
简单来说,每隔一条环带其实都属于同一条螺旋臂,只是绕行多周后又出现在了视野中。
这种结构就像是涡旋星系,只不过被缠得更紧密罢了。这个密度波之所以出现在那里,
是因为在土星A环内的某个区域,环粒子的公转周期恰好是亚努斯卫星公转周期的一半,
从而产生了轨道共振。共振让环内的物质轨道产生周期性的扰动,
形成了这样独特的螺旋波纹。照片给人的错觉是在图像的左上角,波纹似乎向远处倾斜延伸,
但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倾斜。这种视觉错觉源于密度波从共振点向外传播时,
波长逐渐变短造成的效果。更令人称奇的是,亚努斯并不是孤身一人,
它有个兄弟卫星阿比莫透斯。这两颗卫星共用相近的轨道,每隔四年就交换一次位置。
每当它们交换轨道时,土星环里的密度波就会对此做出响应,
在波纹图案中形成一个新的波峰。NASA的科学家指出,
相邻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对应的正是波纹从共振点向外传播四年的路程。换句话说,
我们在土星环里看到的这些波纹,其实记录了亚努斯和阿比莫透斯数十年来的轨道历史。
根据这种解析,图像最左上角的那些波纹对应着1980到1981年,
也就是旅行者探测器飞掠土星时这两颗卫星的位置。巧的是,在1980年前后,
人类才首次确认亚努斯和阿比莫透斯原来是两颗不同的卫星,而非一个变轨的天体。
土星环竟以这种方式记录历史,仿佛树木的年轮记录岁月一样,真是大自然的巧妙设计,
令人拍案叫绝。除了这些宏大的结构,卡西尼还在土星环中发现了许多小动作般的有趣现象。
例如,在土星环的多个位置,点缀着一些小小的螺旋桨状绕动结构,
科学家形象地称它们为“螺旋桨特征”。卡西尼拍摄过一张图像,
把土星环的光照面和背阳面同时展现出来,以便做对比寻找这些细节。
尽管那张照片的分辨率已经高达每像素500米左右,但那些引发扰动的小卫星依然太小,
几乎看不见。也许你可以在光照面的图像中勉强瞥见一丝痕迹,
那就是小卫星经过时搅起的一道物质带。可以说,
小卫星与土星环通过这条纬际实现了物理连接。正如之前提到的,
这并非唯一尝试在环缝中搅局的小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