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惊变深夜十一点,省非遗保护中心实验室依然亮着灯。
陈远盯着电子显微镜的显示屏,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反复调整焦距,
那些在镜下发光的微小晶体结构,正指向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结论。
“不可能…这不符合任何已知的陶瓷成分…”他喃喃自语,指尖冰凉。助手林月瑶推门进来,
看见陈远苍白的脸色,吓了一跳:“陈老师,鉴定结果出来了?”陈远缓缓抬头,
声音干涩:“月瑶,我们可能…惹上***烦了。”桌上放着三件瓷器:一只天青釉莲花碗,
一盏月白釉执壶,一尊霁蓝釉梅瓶。它们来自陈家祖传的“骨瓷”窑口,
是三叔公托他进行科学鉴定的样品。在常人眼中,这些瓷器釉色温润如玉,胎体薄如蝉翼,
是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但在科学仪器下,
它们的本质令人心惊——胎体中含有大量羟基磷灰石微晶,这是骨骼的主要无机成分。
“骨瓷…真的是用骨头烧的?”林月瑶捂住嘴,眼中充满惊恐。陈远点头,
调出成分分析图:“比例高达38%,而且不是动物骨骼。
人类骨骼的锶同位素比值和钙磷比,与这些样本完全吻合。”实验室陷入死寂。
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而陈远却感觉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充满血腥味的秘密之中。
手机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三叔公”。陈远深吸一口气,接起电话。“小远,
东西看过了吗?”老人声音嘶哑,带着某种急切。“看过了。”陈远斟酌着用词,“三叔公,
这些瓷器的原料…”“回家一趟吧。”老人打断他,“是时候告诉你,
咱们陈家‘骨瓷’的秘密了。”电话挂断,陈远看着那几件在灯光下流转着温润光泽的瓷器,
突然感到一阵寒意。第二章:归乡陈远的家乡青窑镇,藏于皖南山区深处。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两侧竹林如海,云雾缭绕。林月瑶看着窗外风景,
轻声说:“这里真美,不像藏着可怕秘密的地方。”“可怕的从来不是地方,而是人心。
”陈远目光沉静,“三叔公在电话里的语气很不对劲。”“你怀疑这些骨瓷与失踪案有关?
”陈远没有回答。出发前,他查阅了近三十年青窑镇及周边地区的失踪人口档案,
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规律:每隔十二年,附近就会发生一系列失踪事件,而每次失踪潮后,
陈家窑都会烧制出一批特别精美的“传世骨瓷”。最近一次失踪案发生在一个月前,
三个外地来的背包客在青窑镇附近失去踪迹。镇子入口,一座斑驳的石牌坊矗立在雨中,
“青窑古镇”四个字已被风雨侵蚀得模糊难辨。青石板路湿滑,两旁的老屋门窗紧闭,
整个镇子异常安静。几个坐在屋檐下的老人看见陈远,交头接耳,目光复杂。
陈家老宅位于镇子最深处,背靠青山,面朝溪流。黑瓦白墙的宅子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门前两只石狮子被岁月磨去了棱角。三叔公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
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藏青褂子,双手扶着拐杖。他比陈远记忆中更加消瘦,眼窝深陷,
但眼神依然锐利。“回来了。”老人声音平静,“这位是?”“我的助手,林月瑶,
民俗学研究生。”三叔公微微点头,目光扫过林月瑶,
然后定格在陈远脸上:“东西带来了吗?”陈远从背包里取出那三件瓷器的检测报告,
递给老人。三叔公看也不看,直接放在一旁的茶几上。“科学检测,能测出美吗?
能测出魂吗?”老人摇头,“陈家的骨瓷,不是科学能够解释的。”“但这些骨头从哪里来?
”陈远直截了当,“三叔公,我们必须搞清楚原料来源,否则...”“否则怎样?
报警抓我?”三叔公突然笑了,露出稀疏的牙齿,“小远,你以为警察没查过陈家吗?
五年前,省厅专案组在这里住了一个月,把窑厂翻了个底朝天,找到什么了吗?”陈远沉默。
这件事他知道,当时调查最终无功而返。“陈家骨瓷的秘方,不能断在我手里。
”三叔公站起身,走向内室,“你们跟我来。”第三章:秘方内室昏暗,
只有一盏老式煤油灯发出微弱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陈年木材和某种特殊香料的气味。
三叔公从床头取出一个紫檀木匣,打开铜锁,里面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这是陈家族谱,
也是骨瓷秘方。”老人轻抚书页,眼神复杂,“只有陈家长子长孙才能继承。
”陈远接过族谱,翻开第一页,上面用毛笔小楷写着:“瓷之道,形易学,魂难求。
泥胎为躯,骨粉为魂,神魂相融,方得真品。陈氏制瓷,取天地之灵,聚往生之魄,
以窑火淬炼,化腐朽为神奇...”越往后读,陈远的心越沉。
这本族谱详细记录了骨瓷的制作流程,
包括如何挑选“骨源”、如何处理骨骼、如何将骨粉与瓷土混合。字里行间充斥着玄学术语,
但核心信息明确无误——陈家的骨瓷,确实使用人骨作为原料。“这些...都是人骨?
”陈远声音颤抖。三叔公点头:“陈家的窑火,烧了二百三十年,从未熄灭。
”“那些人...是怎么死的?”林月瑶忍不住问。老人看了她一眼,
目光深邃:“自然死亡。陈家从不杀生取骨。
”“怎么可能有这么多自然死亡的人骨供应一座瓷窑?”陈远质疑。三叔公沉默片刻,
缓缓道:“这是个古老的契约,具体内容,要等你正式继承窑厂才能告知。”陈远合上族谱,
深吸一口气:“三叔公,我不会继承窑厂。这种来历不明的原料,可能涉及犯罪。
”老人眼中闪过一丝失望,随即变得锐利:“你以为我让你回来,是征求你的意见?
你是陈家长孙,这是你的责任!”“用死人骨头做瓷器的责任?”陈远提高声音。
“不是死人骨头!”三叔公猛地顿了下拐杖,“是让逝者以另一种形式永生!
”争吵被一阵敲门声打断。一个穿着考究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外,身后跟着两个保镖模样的人。
“陈老先生,冒昧打扰。”男子笑容可掬,“我是周启明,启明科技总裁,
也是骨瓷的忠实收藏者。”三叔公脸色微变,很快恢复平静:“周总大驾光临,有何贵干?
”周启明目光扫过室内,在看到那本族谱时微微停顿:“我想谈谈合作。
启明科技愿意投资五千万,将陈家骨瓷产业化,让这份传统工艺走向世界。”“陈家手艺,
不传外人。”三叔公冷冷拒绝。“先别急着拒绝。”周启明从公文包取出一份文件,
“这是合作意向书,您可以慢慢考虑。”放下文件,
周启明转向陈远:“这位就是陈远先生吧?久仰大名。听说您在非遗保护中心工作,
正好我对传统文化保护也很感兴趣,也许我们有机会合作。”陈远皱眉,
这个周启明出现得太过巧合。周启明离开后,三叔公面色凝重:“这个人不简单。
三个月前他开始接触我,对骨瓷的了解超乎寻常。”“他可能知道骨瓷的秘密。
”林月瑶轻声说。陈远望向窗外,雨越下越大。青窑镇隐藏在雨幕中,像一个沉默的谜题。
第四章:夜探当晚,陈远和林月瑶悄悄来到陈家窑厂。窑厂位于老宅后山,
一座龙窑依山而建,形如卧龙。旁边是原料车间和陈列室。“分开找线索,小心点。
”陈远递给林月瑶一支手电筒。陈列室里摆放着历年烧制的骨瓷精品,
在黑暗中泛着幽幽冷光。林月瑶仔细观察,
发现这些瓷器底部都有一个特殊的印记——一只抽象的眼睛。“陈老师,你看这个。
”她指向印记。陈远面色凝重:“这是‘窑眼’,传说能窥见阴阳。但陈家祖训,
这个印记不能用在普通瓷器上。”“难道所有这些...”“都是用人骨烧制的。
”陈远接话。二人进入原料车间,
里面堆放着各种制陶原料:高岭土、石英、长石...最里面是一个上锁的铁柜。
陈远用工具撬开锁,柜子里整齐摆放着几十个白色瓷罐,每个罐子上贴着一张红色纸条,
写着日期和姓名。“李秀英,民国十七年...张明志,
光绪三十三年...”林月瑶念着名字,声音颤抖,“这些是什么?”陈远打开一个瓷罐,
里面是白色粉末。他取了一点样本放入便携检测仪,结果很快显示:人类骨灰。
“陈家不仅用人骨制瓷,还保留了逝者的骨灰...”陈远感到脊背发凉。
林月瑶突然指向最里面一个较新的瓷罐:“你看这个!”罐子上写着“陈建军,
二零一二年”,那是陈远父亲的名字。陈远如遭雷击,双手颤抖地打开瓷罐。里面除了骨灰,
还有一枚锈迹斑斑的怀表——他父亲从不离身的怀表。“我爸的骨灰...怎么会在这里?
”陈远喃喃自语,“他明明安葬在公墓...”十二年前,陈建军在一次窑厂事故中去世,
尸体严重烧伤,最终封棺下葬。如果骨灰在这里,那么公墓里埋的是什么?“月瑶,
我们得去公墓。”陈远声音沙哑。第五章:疑冢第二天清晨,陈远申请开棺。
公墓管理人员起初拒绝,在陈远出示相关证件并说明情况后,才勉强同意。棺木被吊出,
打开的那一刻,陈远倒吸一口冷气——棺材里是空的,除了一套叠放整齐的衣服,别无他物。
“衣冠冢...”林月瑶轻声说。陈远站在空棺前,思绪混乱。为什么父亲只有衣冠冢?
他的骨灰为什么在窑厂?十二年前的“事故”真相是什么?回到老宅,三叔公坐在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