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村里的大樟树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08-11

樟树寄情:岁月与爱的守望在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或许都有这样一棵树,它静静伫立,

见证着时光的流转,承载着家的温暖与爱的传承。《村里的大樟树》所讲述的,

便是这样一段关于树、关于家、关于亲情的动人故事。大樟树,它扎根于村尾,

像一位慈祥且坚毅的老者,以其粗壮的枝干与繁茂的枝叶,庇护着一方水土,

守护着村里人的生活点滴。它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情感的寄托,岁月的见证者。

故事中的主人公小明,在樟树下度过了纯真的童年。父亲在树下劈柴的“咚咚”声,

母亲纳鞋底时温柔的叮嘱,与樟叶的清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随着小明的成长,他离开家乡去城里求学、工作,大樟树成为了他与家之间无形的纽带,

每一次离别与归来,都伴随着樟树的默默守望。这棵树,见证了家庭的变迁,父母的老去,

也见证了小明的成熟与担当。它目睹了父亲如山般的沉默付出,母亲细腻入微的关怀,

以及小明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坚韧与成长。树,不再仅仅是树,它是家的象征,是爱的延续,

是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的寄托之所。书中的文字,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

带我们走进那个充满温情与眷恋的小村落,感受着樟树下流淌的岁月长河。在这里,

我们看到了亲情的深沉,离别与思念的苦涩,以及家的永恒魅力。希望每一位读者,

都能在《村里的大樟树》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

回忆起那些与家、与亲人有关的珍贵瞬间。一、树影里的童年小明自打记事起,

那棵大樟树便已稳稳地伫立在那儿,仿若一位沉默而又坚毅的守护者。

大樟树位于村尾陈家门口的坡上,粗壮得需四五个大人手拉手,才能将它合围。

其树皮粗糙干裂,恰似曾祖父那饱经岁月沧桑、布满皲裂的手掌,沟壑纵横间,

嵌着历经百年沉淀的青苔,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它的枝桠肆意地向天空伸展,

犹如巨人的臂膀,遮天蔽日,大半个村子都被温柔地笼罩在它的荫凉之下。

村里的老人们总是满怀敬畏地说,这棵树已有千年之龄,早通了灵性,成了精,

能庇佑全村人平安顺遂。小明的童年时光,大多是在樟树下的影子里惬意度过的。

父亲陈建德常常在树底下劈柴,那斧头落下时发出的“咚咚”声,清脆而有力,

与阵阵蝉鸣交织在一起,能悠悠地传至半里地开外。母亲王秀兰则喜欢坐在树根上纳鞋底,

细碎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星星点点地洒落在她鬓角的白发上,

宛如撒下了一把细碎的银粉,熠熠生辉。小明则像个不知疲倦的小精灵,

围着大树欢快地奔跑,兴致勃勃地捡起地上青黄相间的樟叶,一股脑儿地往口袋里塞,

等到回家时,浑身上下都弥漫着清苦却又独特的香气。“慢点跑,小心别摔着!

”母亲那关切的声音,总是在身后温柔地响起,被微风轻轻揉捻,显得格外绵软。

父亲虽不言语,但在劈柴的间隙,总会抬起头,目光中满是慈爱地看他一眼,

那眼中的笑意藏在深深的皱纹里,恰似樟树皮里蕴含的汁液,需得细细品味,

方能尝出其中的甘甜。彼时的日子,恰似樟树上蜿蜒缠绕的藤蔓,

每一处细节都交织着家的温馨味道。天还未破晓,父亲便扛起锄头,

迈着坚实的步伐下地劳作,晶莹的露水悄然打湿了裤脚。待他归来时,裤腿上沾满了泥土,

手中却紧紧攥着一把为小明特意摘来的野枣。母亲的双手仿佛永远不会停歇,

洗衣、做饭、喂猪,忙碌不停,即便到了夜里,还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穿针引线,缝缝补补,

那细密的针脚犹如樟树叶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小明则乖乖趴在桌上写作业,

鼻尖萦绕着母亲身上那淡淡的皂角香,

耳畔不时传来父亲在灶房里的咳嗽声——父亲总说是被烟呛的,可小明心里明白,

那是常年累月繁重的农活,无情地磨损了父亲的身体,让他的肺落下了病根。有一次,

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了山洪,汹涌的洪水气势汹汹,险些冲垮了村口。危急时刻,

全村人纷纷挺身而出,赶赴河堤加固防线。父亲一马当先,站在队伍的最前列,

手中的铁锹挥舞得虎虎生风,比任何人都要用力。小明跟着母亲去给大家送姜汤,

只见父亲的脊梁在雨中微微弯曲,恰似樟树下那被沉重压力暂时压弯的枝桠,然而,

无论面临多大的艰难险阻,它却始终坚韧不屈,怎么也折不弯。当天晚上,雨终于停了,

父亲浑身湿透地回到家中,像是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塑料袋严严实实裹着的东西,

递给小明,原来是一个崭新的铅笔盒。“供销社抢的,”父亲气喘吁吁,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紧接着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明天上学用。”小明紧紧抱着铅笔盒,默默地躲在樟树下,

泪水夺眶而出。大树在夜里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无奈地叹气,

又好似在温柔地哄他。他轻轻抚摸着粗糙的树皮,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奇妙的感觉,

觉得父亲与这棵大树竟是如此相似——同样的沉默寡言,却又同样默默地为家人遮风挡雨,

扛起生活的重担。二、树下的离别十五岁那年,小明收到了城里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即将踏上远行求学的道路。临行前的那个夜晚,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村子里。

父亲独自一人坐在樟树下,默默地抽着烟,那烟袋锅的火星在黑暗中一明一灭,

仿佛是父亲心中起伏不定的思绪。母亲则在屋内忙碌地收拾着行李,叠衣服的声音窸窸窣窣,

仿佛生怕惊扰了这即将离别的寂静氛围。小明静静地站在门口,

望着父亲那被树影拉得长长的背影,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不舍与担忧,

竟一时不敢开口说话。“到了城里,一定要好好念书。”父亲率先打破了沉默,

声音略显沙哑,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别老是惦记家里,我和你妈都能照顾好自己。

”“嗯。”小明用力地点点头,喉咙却像是被樟叶堵住了一般,干涩难受,

只能发出一声沉闷的应答。“要是缺钱了,就跟家里说,我去镇上给你汇。

”父亲轻轻地磕了磕烟袋,火星四溅,“在外面千万不能学坏,

要是遇到什么难事……有事就看看树。”小明当时并未理解“看看树”的深刻含义,

直到他坐上前往县城的拖拉机,缓缓驶离村子。他下意识地回头张望,

只见大樟树静静地伫立在村口,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神仙,而父亲和母亲那熟悉的身影,

在树下显得愈发渺小,逐渐缩成了两个模糊的小点。微风轻轻拂过,

空气中弥漫着樟叶的阵阵清香,刹那间,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感涌上心头,

小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双手捂住脸,任由泪水夺眶而出,

浸湿了书包上那块熟悉的补丁。从那以后,在外求学的日子就如同被风吹散的樟叶,

虽然自由自在,却也带着几分漂泊的无奈。小明在城里先后读完了高中,又顺利考上了大学。

每次放假回家,他总是迫不及待地先往村尾跑去,去看望那棵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大樟树。

樟树依旧傲然挺立,只是枝桠似乎又向外伸展了些许,愈发繁茂。然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亲的脊背却愈发弯曲,

像是被生活的重担无情地压弯了腰;母亲的白发也日益增多,

仿佛比树底那厚厚的青苔还要浓密。小明深知父母为了供他读书,

一直在背后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寒假回家时,夜里他常常听见母亲在灶房里偷偷哭泣,

那压抑的哭声如同一把锐利的刀,刺痛着他的心。而父亲的咳嗽声也愈发沉重,

仿佛每一声都在艰难地诉说着生活的不易,但父亲却总是强颜欢笑地说“没事,老毛病了”,

试图轻描淡写地掩盖自己的病情。有一次,他半夜醒来,

偶然看见父亲独自一人在樟树下静静地坐着,借着清冷的月光,轻轻抚摸着树皮,

仿佛在与大树倾心交谈。小明静静地站在暗处,心中五味杂陈,

却又不敢上前打扰——他明白父亲心中的忧虑,那是对他学费的担忧,

对他未来在城里能否立足的牵挂,更是对自己这日渐衰弱的身体,

无法再为儿子遮风挡雨的无奈与自责。大学毕业那年,小明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份工作,

然而工作地点却在更为遥远的城市。临行那天,天刚蒙蒙亮,母亲便早早地起来煮了鸡蛋,

那是家的味道,也是母亲深深的牵挂。父亲坚持要送他去车站,一路上,父子俩默默无言。

当走到樟树下时,父亲突然停下了脚步,缓缓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

里面是一沓皱巴巴的零钱,最大的面额也不过五十元。这些钱,是父母省吃俭用,

从牙缝里抠出来的心血。“省着点花,”父亲颤抖着双手,将钱塞给小明,

“要是在外面累了,就回来,家里永远有饭吃。”小明看着父亲手背上那一道道深深的裂口,

宛如樟树皮上的纹路,粗糙而又沧桑,心中一阵酸楚,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却一时说不出话来。他轻轻地抱住父亲,闻到他身上那熟悉的汗味混合着泥土的气息,

恰似这棵大樟树的味道,既让他感到无比踏实,又忍不住心生心疼。车缓缓开动的时候,

小明透过车窗,看见父亲依然静静地站在樟树下,微风吹动着他的衣角,那单薄的身影,

像一片即将凋零的叶子,在风中显得如此孤独而又坚强。三、树的信使在外漂泊的日子,

小明仿佛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中四处飘荡。然而,无论飘得多远,

那根无形的线始终紧紧地系在樟树下的家,系在他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小明为了在城市中站稳脚跟,努力拼搏,常常加班到深夜。每当他疲惫地抬起头,

看着窗外五彩斑斓的霓虹灯闪烁,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到樟树下那柔和的月光之中。

他会定期给家里打电话,电话那头,母亲总是温柔地说着“一切都好”,

语气中满是对儿子的宽慰与关怀。而父亲接过电话后,话语虽不多,

却总是关切地叮嘱“吃好点,别熬夜”,每次说完,

总会习惯性地加上一句“树又发新芽了”。小明明白,父亲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

蕴含着深深的思念与牵挂。那棵大樟树,已然成为了父亲传递情感的特殊信使,

那句“树又发新芽了”,其实是父亲在默默诉说“想家了就想想树,想想我们”。

有一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母亲突然打来电话,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哭腔,

焦急地说道:“你爸咳得厉害,怎么劝都不肯去医院……”听到这个消息,

小明的心猛地一沉,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他心急如焚,连夜向公司请假,

匆匆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在火车上,他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黑暗,

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父亲那日渐憔悴的面容,心中像被樟树枝紧紧缠绕,喘不过气来。终于,

小明推开了家门,屋内的灯光昏黄而又黯淡。他看见父亲虚弱地躺在床上,身形瘦得脱了形,

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倒。父亲看到小明回来,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挣扎着想坐起来,

却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所淹没。母亲在一旁,红着眼圈,哽咽着说:“他天天在树下站着,

说要等你回来,能第一时间看见你从村口走过来。”那天下午,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

洒下几缕微弱的光线。小明轻轻地扶着父亲来到樟树下,温暖的阳光斑驳地落在父亲脸上,

父亲微微眯着眼,露出一丝虚弱的笑容,缓缓说道:“你看,这树多好,这么多年,

一直挡风遮雨的。”小明紧紧握住父亲那瘦骨嶙峋的手,触手之处,比树皮还要冰凉,

他的心中一阵刺痛。父亲终究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在第二年春天,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送葬的队伍缓缓从樟树下经过,树干上系满了一条条洁白的布条——这是村里的老规矩,

希望老树能为逝者指引通往天堂的道路。小明默默地跪在树前,伸手抚摸着冰冷的树皮,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曾经说的“看看树”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棵大樟树,

见证了无数的离别与等待,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已然成为了家的永恒坐标,是无论走多远,

心中永远牵挂的根。母亲最终不愿跟随小明去城里生活,她平静地说:“守着树,

就像守着你爸。”此后,小明每个月都会按时寄钱回家,每次打电话时,

母亲总会絮絮叨叨地跟他说起树的事情:“今天有小孩在树下玩耍,那模样,

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下了一场雨,树叶落了一地,我都扫起来了,给你装了一袋樟叶,

寄过去了”。当小明收到母亲寄来的樟叶那天,他在办公室里轻轻地拆开包裹,刹那间,

那熟悉的清苦香气弥漫开来,仿佛父亲的烟味、母亲的皂角香交织在一起,萦绕在鼻尖。

他不由自主地走到窗边,望着远处林立的高楼大厦,泪水夺眶而出。他深深地明白,

有些思念难以用言语表达,就如同母亲执着地守着这棵树,如同父亲当年默默地在树下抽烟,

如同他此刻紧紧握着樟叶——所有的爱和牵挂,都深深地藏在这棵树里,

藏在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语之中。四、归来的影子又过了许多年,

时光在小明的脸上留下了淡淡的痕迹,但心中对家的眷恋却愈发浓烈。如今,

小明已成家立业,还带着妻子和孩子一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车刚缓缓驶到村口,

孩子便兴奋地指着那棵格外显眼的大樟树,大声喊道:“爸爸,那棵树好大呀!

”小明微笑着点头,眼眶却在不经意间微微湿润。母亲早已在树下等候,她的头发已然全白,

如同冬日的初雪,看见小明一行人的到来,脸上先是绽放出欣喜的笑容,笑着笑着,

泪水却忍不住夺眶而出:“回来了,回来就好啊。”小明牵着孩子的手,缓缓走到樟树下,

那感觉,就如同小时候父亲牵着他一般。孩子好奇地抚摸着粗糙的树皮,仰起天真的小脸,

问道:“爷爷也摸过这里吗?”“嗯,”小明轻声回答,眼中满是深情,“还有太爷爷,

他们都和这棵树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温暖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

斑驳地落在孩子稚嫩的脸上,就像曾经落在儿时的他脸上一样。母亲在一旁,眼中满是回忆,

缓缓说道:“你爸以前总说,这树就像咱们家的守护神,一直看着咱们,

只要咱们平平安安的,它就开心。”小明抬起头,望着那伸向天空的枝桠,恍惚间,

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身影。他觉得,父亲从未真正离开过。父亲在树的影子里,

在樟叶的清香中,在母亲温暖的笑容里,在孩子清脆的笑声中,无处不在。离别虽苦,

思念虽涩,但只要这棵大樟树还屹立不倒,家的温暖就永远不会消散,那些难以言说的牵挂,

便有了栖息的港湾。临走时,小明特意在树干上系了一条鲜艳的红布条。

孩子好奇地问:“爸爸,这是给树的礼物吗?”“是呀,”小明轻轻摸摸孩子的头,

眼中满是温柔,“告诉大树,我们还会回来的,就像它一直守望着我们一样。

”车缓缓开出很远,小明忍不住回头望去,只见大樟树依旧静静地在村口伫立着,

宛如一位慈祥的老神仙,守着一村人的故事,也守着他心里最柔软的角落。

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带着丝丝樟叶的清香,那熟悉的味道萦绕在鼻尖,他清楚地知道,

无论自己走到天涯海角,只要能闻到这股清香,就如同找到了回家的方向。因为,树在,

家就在,那是他永远的心灵归处,是他疲惫时的温暖港湾,是他在这纷繁世界中,

始终眷恋不舍的根之所在。五、树洞里的秘密孩子上了小学,随着学业逐渐繁忙,

小明带他回来的次数也渐渐减少。但每次与母亲通电话,

母亲总会兴致勃勃地分享树的点滴:“树又结了新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

或是“村口二婶家的鸡在树下刨了个坑,安安稳稳地做了窝”。母亲的话语,

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家乡的生活场景细细描绘,絮絮叨叨间,

仿佛把日子拆成了一片片琐碎却珍贵的拼图,慢慢拼凑进他的脑海。直到那年深秋,

电话那头的母亲沉默了许久,声音透着掩饰不住的忧虑:“树的西边枝桠,被雷劈断了一截。

”小明的心猛地一沉,像被重锤击中。他的思绪瞬间飘回到过去,

清晰地记起那枝桠——小时候,父亲常常在那底下晾晒稻谷,阳光洒在金黄的谷粒上,

闪耀着丰收的光泽。而他,也曾调皮地爬上那枝桠掏鸟窝,父亲发现后,

站在树下佯装生气地大声喊:“快下来,要是摔断了腿,我可不管你!

”那声音虽然凶巴巴的,可眼里却满是藏不住的笑意。他心急如焚,连夜赶回村子。

当车停在樟树下时,夜幕已经笼罩了整个村庄。断枝的地方露出惨白的木质,

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刺眼,如同大树身上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母亲静静地站在树旁,

手中拿着一捆麻绳,正仔细地往断口处缠绕着旧棉布。“老辈子人说,树受伤了,

得给它裹点暖和的,就像人受了伤,得有人疼。”母亲缓缓抬起头,看向他,

眼中的红血丝像密密麻麻的蛛网,满是心疼与无奈。那天夜里,小明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悄悄起身,来到樟树下。断枝的伤口还在缓缓渗着汁液,黏糊糊地沾在手上,

带着一股清苦的腥气,瞬间勾起了他心底最沉痛的回忆,像极了父亲咳在痰盂里的血。

他不禁想起父亲走前的那个冬天,同样是这样静谧的夜晚,父亲靠在床头,气息微弱而急促,

喘着气说:“等我走了,就把我葬在树后头,我看着它,它也看着你们。”当时,

他喉咙像被什么哽住,没敢接话,如今,他才真正明白,父亲是害怕自己像一阵风,

吹过便消散无踪,他渴望找个踏实的地方,永远守护着家人。他缓缓蹲下身,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