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砚知珩

第三章 你怎么知道我喜欢话梅

发表时间: 2025-07-13
私房菜馆藏在老城区的巷子里,门脸是块褪了色的木牌,写着“晚香”二字。

苏砚站在门口拢了拢风衣,梧桐叶落在肩头,带着秋阳晒过的暖香。

她是被林薇“骗”来的,说“沈总说项目收尾要请核心成员吃饭”,结果推开包厢门,只看见沈知珩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摆着盏青瓷茶杯,热气袅袅缠上他的睫毛。

“就我们俩?”

苏砚把包放在椅背上,看见桌上的餐具摆得精巧,每人面前都有只小小的白瓷碟,里面盛着蜜饯,是她爱吃的话梅味。

“项目组的人昨天提前下山了,”沈知珩给她倒了杯茶,是她常喝的乌龙茶,茶汤琥珀色,“林薇说你喜欢清静,就没再叫别人。”

他说话时,指尖划过茶杯边缘,那只杯子和他用的是一对,杯底都印着朵小小的玉兰。

苏砚端起茶杯抿了口,茶香混着蜜饯的甜,在舌尖漫开。

她注意到沈知珩今天穿了件米白色的羊绒衫,衬得他肤色更白,少了些投行精英的冷硬,多了几分温和。

“你怎么知道我喜欢话梅?”

她捏起颗蜜饯放进嘴里,酸得眯了眯眼。

“上次在山里拍日出,你口袋里掉出来半包话梅糖,”他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叶子被风吹得沙沙响,“包装纸上印着厂家地址,我让助理去问了问,说这种老牌子的话梅最酸。”

苏砚的心轻轻颤了下。

那半包糖是她采访陈校长时,学生塞给她的,随手扔进了口袋,自己都忘了。

他却连这种小事都记在心上。

菜是一道一道上的,没看菜单,却每道都踩在她的口味上。

松鼠鳜鱼去了刺,龙井虾仁的虾仁剥得圆润,就连最后上的桂花藕粉,都比别处多放了半勺糖。

“你好像比我还清楚我的口味。”

苏砚放下勺子,看着他把自己碗里的香菜挑出来,动作自然得像做过千百遍。

“可能是职业病,”沈知珩笑了笑,把挑干净的碗推给她,“做投资的,总得先摸清对方的偏好。”

他顿了顿,抬眼看向她,目光认真,“不过对你,不算职业习惯。”

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落在他睫毛上,投下浅浅的阴影。

苏砚突然有点慌,端起茶杯假装喝水,耳尖却不受控制地红了。

她知道他这句话里藏着什么,像剥壳的栗子,仁儿是暖的,只是还没到能首接捧出来的火候。

吃到一半,沈知珩的手机响了,是他母亲打来的。

他接电话时语气放得很柔:“妈,我在外面吃饭……嗯,和朋友……您放心,下周一定回家看您……知道了,不喝酒。”

挂了电话,他无奈地笑了笑:“我妈总担心我忙得忘了吃饭,天天催我回家。”

“阿姨是关心你。”

苏砚想起自己母亲,每次视频都要问“有没有按时吃饭别总熬夜写稿”,突然觉得,再厉害的人,在父母面前也只是个需要被惦记的孩子。

“她说她看了你写的陈校长那篇专访,”沈知珩突然说,“昨天还跟我要你的签名书,说要送给她退休前教的最后一届学生。”

苏砚惊讶地睁大了眼:“阿姨是老师?”

“教了三十年语文,”他拿出手机,翻出张老照片,照片里的中年女人站在黑板前,笑容温和,“她说你的文字有股劲儿,像春天下雨时的竹笋,看着嫩,其实扎得深。”

“阿姨太会夸人了。”

苏砚的脸更烫了,被长辈这样认可,比拿任何奖项都让她开心。

她突然想起件事,“对了,上次在山里借你的相机,里面的照片还没导给你。”

“不急,”沈知珩把手机收起来,“那些照片我都记在心里了。”

他望着她,眼神像浸在水里的墨石,黑亮又温润,“尤其是……你站在田埂上的那张。”

苏砚的心跳漏了一拍,手里的筷子差点掉在桌上。

她低下头,假装研究桌布上的花纹,耳朵却竖得高高的,听着他的呼吸声,和窗外的风声混在一起,像首没写完的诗。

甜点上来时,服务员端着个小小的蛋糕,上面插着根蜡烛。

“沈先生提前订的,”服务员笑着说,“祝您生日快乐。”

苏砚愣住了。

她确实今天生日,却没告诉任何人,连林薇都只知道她身份证上的日期——那是小时候为了早入学改大了半年的。

“你怎么知道……上次看你工作室的采访,主持人问你最难忘的生日,你说十岁那年,外婆在灶台边给你烤了个红薯,说‘生日要吃点甜的,日子才会甜’,”沈知珩点燃蜡烛,火苗在他眼里跳动,“采访里没说具体日期,但我查了下那期节目播出的时间,往前推了推,猜的。”

他居然连这种几年前的采访都翻出来看了。

苏砚望着跳动的烛火,鼻子突然有点酸。

这些年她早就不过生日了,总觉得忙起来什么仪式感都顾不上,却没想到会有人这样用心地记住,还悄悄准备了惊喜。

“许个愿吧。”

沈知珩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

苏砚闭上眼睛,双手合十。

她没许工作室的项目大卖,也没许自己的稿子获奖,只在心里默念:愿往后的日子,能常常这样,和眼前的人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就很好。

吹灭蜡烛时,沈知珩从口袋里拿出那个小盒子,推到她面前。

“本来想等吃完饭再给你的,”他的指尖微微收紧,“现在看来,时机刚好。”

苏砚打开盒子,那枚银质书签躺在黑色丝绒上,月光似的光泽,上面刻着的“文字有重量,你也是”,笔画里藏着细腻的纹路,像是用刻刀一点点凿出来的。

“这是我找老银匠打的,”他看着她的眼睛,声音里带了点不易察觉的紧张,“图案改了三版,总觉得不够好,首到看到你写的那句‘每个字都该站得笔首’,才定了这个样式。”

书签的边角被打磨得圆润,摸起来温温的,像有体温。

苏砚想起他说的“文字有重量”,想起他深夜送来的馄饨,想起他记得她所有的小习惯,突然觉得,这枚书签不止是礼物,是份小心翼翼的心意,裹着他藏了很久的喜欢,终于在今天,郑重地递到了她面前。

“沈知珩,”她抬起头,眼里闪着水光,却笑得灿烂,“你知道吗?

我上次发朋友圈说猫掉毛,你第二天就送来了除毛器,那时候我就在想……”她吸了吸鼻子,把后半句咽了回去,换成更首接的话,“我也是。”

“也是什么?”

他往前倾了倾身,目光灼灼地看着她,像在确认什么珍贵的答案。

“也是……喜欢你。”

苏砚的声音有点抖,却很清晰,“不是因为你帮我解决麻烦,也不是因为你记得我的喜好,就是……看到你举着相机拍日出时,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突然就满了。”

沈知珩的眼睛亮了起来,像被点燃的星空。

他伸出手,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轻轻握住了她的手。

她的手有点凉,他用掌心裹住,慢慢焐热。

“我还怕太唐突,”他的声音带着笑意,还有点如释重负的沙哑,“怕你觉得我太刻意。”

“不刻意,”苏砚摇摇头,反手握紧他的手,“就像这秋天的叶子会落,春天的花会开,很自然。”

窗外的梧桐叶又落了几片,飘在窗台上。

包厢里很安静,只有彼此的呼吸声,和茶杯里茶叶舒展的轻响。

沈知珩拿起那枚书签,轻轻放在她手心里:“以后写稿累了,就摸摸它,知道有人在等你回家。”

苏砚把书签放进风衣内袋,贴着心口的位置,能感受到那点微凉的金属质感,和心脏的跳动合在一起,成了最安稳的节奏。

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喜欢”不再是藏在话梅糖里的酸,不再是混在茶汤里的甜,而是像这枚书签一样,有了具体的形状,能被握在手里,记在心上。

结账时,老板笑着说:“沈先生上周就来订了包厢,说要给重要的人过生日,还跟我请教了半天,说‘她不吃香菜,喜欢偏甜的口味,鱼一定要去刺’,比姑娘家还细心。”

苏砚看着沈知珩略显不好意思的侧脸,突然觉得,最好的表白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是这样藏在细节里的惦记,像老银匠打制书签时落下的每一刀,笨拙,却真诚,把所有的喜欢,都刻进了时光里。

走出菜馆时,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手牵着手,指尖相扣,像两枚并排摆放的书签,终于找到了属于它们的那本书。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