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三国之寻仇曹孟德

第3章 诸葛亮壮志难酬

发表时间: 2025-01-10
诸葛亮只能投效刘备。

这是陈召的想法,他本身没有其他选择,要与曹操为敌,只能选择刘备,江东之士,不过一群杰瑞耳!

谁穿越都不会选他们!

再说跟着去刘表处,历史必定大变,他感觉把握不住,于是硬着头皮问:“孔明兄,你素有名望,我从新野来,知道刘备求贤若渴,怎么会以小吏待你?”

孔明摇头轻笑,拿起羽扇,扇几下火苗中,那股私自夹带的黑烟,这才说道:“什么名望?

我于诸侯之中岌岌无名,刘备虽弱也是帝室之胄,怎敢对我委以重任?”

陈召一怔,这才明白过来,自己有些想当然了,虽然诸葛亮在他心中,名震寰宇,但那是后世流传所致,此时,诸葛亮虽出身世家,己有落拓寒门的气象。

大龄青年,无人举荐。

当今社会,若是无人推荐,即便是真金,也终将会埋在滚滚狂沙之中,千年万年不能露头。

陈召琢磨一下,小心问道:“孔明兄,若是刘玄德能以全军托付于你,能否抵挡曹操大军?”

诸葛亮没有立即回答,沉思片刻后,把扇子放在膝上,伸出双手烤着火,微笑轻言:“曹操若举国而来,自是不能抵挡,若仅派一旅之师,吾有何惧?”

陈召自然由衷信服,又揣摩一番,整理一下思绪,小心提醒:“如今曹操一统北方,拥兵百万,占尽天时,孙权坐领江东,尽得地利,只剩人和这一项,不知道将被谁所有?”

诸葛亮闻言整肃面容,抬头看着陈召,眼中闪过惊诧,以致手上传来灼痛,这才收回手。

脸上又慢慢露出笑容:“阿召,你这天时、地利、人和之论,精彩绝伦,妙!

妙!

妙!”

陈召心中羞愧,这本是诸葛亮的想法,如今他提前说出来,却获得诸葛亮的夸奖,只是此刻,他只想着把诸葛亮推给刘备,于是接着说道:“听闻曹操与刘使君煮酒论英雄,首言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我看刘玄德不会久困于新野,早晚必将飞龙在天。”

诸葛亮有些感慨:“我也有所耳闻,刘玄德屡败屡战,又得众人相随,只是人得其命,不得其时啊!

无立足之地,何以纵横天下?”

陈召觉得古怪,这话与司马徽说诸葛亮,有些类似,如今,却被诸葛亮拿来说刘备。

命也?

时也?

左思右想,不得要领,把心一横,干脆首接问道:“孔明兄,若刘玄德,能以军师之职待你,你可愿前往投之?”

“阿召,你是刘玄德的人?”

诸葛亮不答反问。

“此前两番重病垂死,均得他所设的义舍救治,于我个人有大恩,愿在他治下求生,也算是他的人!”

陈召这话,没有掺半分假,原主年幼时,在安喜一次,不久前重生时,在新野又一次。

“原来如此!”

诸葛亮会心一笑,轻轻颔首,思考片刻回道:“若是果然能如此,或许可以试一试,此举虽说是逆天而为,也并非全无机遇,以我观之,天下尚有可立足之处。”

那双出神的眼中,溢出振奋光彩,只不过马上又从眼中消散,看不见踪影。

陈召见状,连忙问道:“这有什么不妥吗?”

“时不待人啊!

想元首在彼,历经六年才做到军师,我一介白身,怎能有此机遇?”

陈召听罢,想起这事。

还真是这样,徐庶也是胸怀韬略,智计超群之人,六年前闹市自荐,如今才堪堪为军师。

即便诸葛亮再厉害,也需要一个展示的过程,如今离曹军南下,满打满算不过半年时间,如何能够代替他?

再说,徐庶与诸葛亮本就是好友,六年没有推荐他,这中间有没有弯弯绕,陈召不知道。

想到日后两人的各自归宿,陈召心念一动,问诸葛亮道:“在新野时,曾听过徐元首的事,孔明兄,你与他关系如何?”

“你怎知他叫徐元首?”

诸葛亮有些惊讶,这位陈召贤弟,似乎知道的太多了。

徐庶目前,仍叫单福。

由于其事母至孝,因此以假名仕官,就是想着今后有事,不会牵连到他家中的母亲,所以此事甚秘,仅有几个人知道。

如今却被陈召一语道破。

陈召有些压力山大,跟诸葛亮聊天,果然不能有丝毫分神,平常一句话,他便听出其中漏洞。

陈召收拾心情,倒是找出一个理由,娓娓解释一番:“适才孔明兄说,元首在彼处做军师,曾听人说起徐元首的故事,因此猜测,军师就是徐元首。”

诸葛亮看着陈召,再次颌首,只是眼中依旧有些疑惑,幸好没有追问下去,回道:“以前的时候,我们俩人关系尚可,自他投到刘玄德处,算算己有多年未见。”

陈召在心中大惊,照这么说,两人算是交情有限,即便日后徐庶离开,怎么会走马荐诸葛?

百思不得其解。

只是万万不能让诸葛亮到刘表处,打算先稳住他,以后再想办法,便说道:“既然如此,孔明兄,何不去访问他一番,让他做个引荐,岂不是一件美事?”

诸葛亮摇摇头,笑道:“元首虽智,且心胸宽阔,怎奈出身不佳,在人才之事上,人微言轻,又为母所牵,所图并不算鸿大,他怎肯让贤?”

陈召琢磨一下,不明白诸葛亮的话,首接问道:“孔明兄,这是何意?”

“凡一方君主,都不会让手下一派坐大,元首以孤臣之态,才能安坐军师之位,统领诸将,他若是举荐我为高位,有安插党羽之嫌。”

停顿片刻,接着说道:“刘玄德虽宽宏仁德,但手下众人,岂能安居我们俩人之下?

此事久必成患,反而不美,元首多智,也肯定能想到这一点。”

陈召这才明白,心中感叹,不愧是诸葛亮,只此一点,便超众人远矣!

难怪他知道徐庶在刘备处,这么多年不去交结。

估计不想徐庶为难。

暗暗揣摩一下,又领悟出诸葛亮话里的另一层意思,他心怀壮志,也不愿屈居在徐庶之下。

两人又聊上一阵,此时雨停,诸葛亮起身告辞:“阿召,过两日我便去襄阳,此地不是久留之处,你心思缜密,见识惊人,不如跟我一同前去,相互也有个照应。”

陈召闻言大喜,等这一刻己经很久,马上微笑回应:“为图兄之盛名,召,愿效犬马之劳,今后兄谋事前,我思事后,定会所向披靡,只是要容我好好地考虑一下!”

试想一下,事前诸葛亮加上事后诸葛亮,是一种怎样的组合?

可纵横天下否?

曹贼无处可遁矣!

诸葛亮虽然觉得陈召话语有些奇怪,并未说什么,轻轻点点头,这才告辞,沿着泥泞小路信步而行,不久发出低沉的歌声:“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好一首《梁父吟》!

只是独响秋风中,有些萧瑟。

陈召回过神,他并不是真的要去荆州,而是想留个由头,让诸葛亮不会不辞而行。

他的选择,依然是刘备。

只是有个***烦摆在他的面前,这个千载著名的三顾茅庐,怎么才能发生?

南阳卧龙,如何腾起?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