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1370年),江南一座荒山中雷声滚滚,大雨倾盆,天地间仿佛笼罩在无边的黑暗中。
然而,在这黑暗之中,一道刺目雷光划破了夜空,伴随着雷声,有什么东西从天而降,坠落在山腰的一个小道观前。
道观内,一名白须道人正盘膝而坐,神情专注。
他抬头看向门外,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奇怪,这雷雨之夜为何天地元气如此紊乱?”
只见门外一片泥泞之中,一个少年模样的身影昏迷不醒,衣衫被雨水打得湿透。
他的身旁还散落着一些奇怪的物品:一副精致的眼镜、一块金属腕表,以及一本厚厚的书。
书上歪歪扭扭写着几个繁体字:“近代机械工艺简述”。
白须道人快步走出,将少年抱进屋内。
他低头仔细打量,只见少年肤色白皙,五官端正,但眉宇间透着一股与常人不同的气质。
道人轻轻叹了口气:“罢了,此子有缘来到贫道观中,或许是天意。”
少年醒来时,只觉得头昏脑胀。
他茫然地环顾西周,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张竹榻上,身上盖着一条粗布毯子。
屋内陈设简陋,只有几件木制家具和一排挂在墙上的道家典籍。
“你醒了。”
白须道人端着一碗草药走进来,目光和蔼,“莫怕,我是这清风观的主持,名叫道安。
昨夜你昏迷在山道上,贫道将你带回来了。”
少年揉了揉太阳穴,试图回忆,但脑海中却一片空白。
他开口问道:“这是哪里?
我怎么会在这里?”
道安笑了笑:“这是江南山中,你为何昏迷,贫道并不知晓。
倒是你这身穿着,以及你带的东西,颇为奇特。”
听闻此言,少年低头一看,才注意到自己身上竟穿着一件款式奇怪的衬衫,完全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旁边的小桌上摆着自己的眼镜和腕表,他怔怔地看了许久,突然觉得头痛欲裂。
“你的记忆还在,但似乎被某种力量封印了。”
道安见状,将草药递过去,“先把药喝了,养好身体再慢慢想。”
少年接过碗,迟疑片刻后喝下,随后低声说道:“多谢师傅。”
道安摆摆手:“无需称我为师。
既然你无家可归,暂且留在观中吧。
日后若你想起自己的来历,再作打算不迟。”
少年点点头,目光中透着一丝感激:“既如此,我便暂居于此。
敢问先生,我该如何称呼?”
道安笑道:“贫道既名道安,你便唤我道安道长即可。
至于你——”他思索片刻,“既然你年纪轻轻,又未明身份,不如就叫你‘李稚’,如何?”
少年默默点头:“多谢道长。”
在清风观安顿下来后,李稚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他每日随道安打扫道观、采药炼丹,闲暇时则翻阅道观内的藏书。
这些书多是道家经典,如《道德经》《庄子》《黄庭经》等。
然而,令道安惊讶的是,李稚竟能一日记下一整篇经文,且过目不忘。
“稚儿,你果然与常人不同。”
道安赞许地说道,“贫道一生读书,却不及你几月之功。”
李稚放下书卷,低声问道:“道长,我近日研读这些典籍,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熟悉感。
可是,为什么我的记忆依旧模糊?”
道安微微叹息:“万事皆有因果,你的来历或许与天机有关。
强求无益,不如随缘而行。”
李稚点点头,心中却隐隐觉得,这一切绝非偶然。
一天,他偶然翻开了***观中存放多年的古籍,书中记载着一种修炼真气的法门。
李稚随意试着练习,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身体竟能缓慢吸收周围的气息,逐渐产生一种温热的内力感。
他将此事告诉道安,道安震惊之余,也欣慰地点头:“看来你天赋异禀,竟能如此迅速领悟真气之道。
这是一件大好事,但你须记住,不可轻易显露于人前,否则会引来祸端。”
李稚郑重点头:“弟子明白,谨遵师命。”
几个月后的一天,李稚无意中打开了自己的腕表,发现里面的构造复杂精密,完全超越了这个时代的技术。
他逐渐意识到,这块腕表可能是解开他来历的关键。
他试着用道观中的工具拆解腕表,却不慎触发了某种机关——一段影像出现在腕表中。
影像中的世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影像的最后,还出现了一句震撼人心的话语:“李稚,时间是你的朋友,知识是你的武器。
请记住,你的使命是改变这个世界。”
李稚目瞪口呆。
他终于明白,自己并非这个时代的人。
他的到来,必然承载着某种使命,而他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这条命运的轨迹。
从这一刻起,李稚内心的平静被打破,一颗追寻真相与改变历史的种子悄然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