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这篇作文不是来自某城区的考试题目,而是一个教育研究机构(北京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许多学校把这套卷子当高三开学考用,名为“定位考”)的卷子里的议论文题。
不过原本的议论文的题目也不是这个,我择其一二论点论述之,形式上算是跑题了。
当然,因为据说这套卷子参考价值不高,我就写得奔放了亿点。
但我自以为颇有鲁迅之批判之风,供大家观赏之。
这篇作文恐怕是因为跑题,阅卷老师只给出了31/50分。
——正文开始——有人说“少年自有少年狂”,也有人说“老要张狂少要稳”。
老与少,狂与稳,显然是相互对立的概念。
不过对立与统一并不绝对矛盾,也就是说,谁也不是谁的代名词,但谁都可以作谁的所有格和定语。
人身体的生理活性,可以说随年龄增长而递减。
朝气、活力、昂扬,往往与少年、青年相匹配。
年轻人的身上,总是充满了干劲,也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骨子里铭刻着“不服”二字。
以上属性的综合,统称之为“年轻”。
这就是年轻人的天性。
回想一二年前,第一批本科毕业的零零后进入职场,走进各行各业,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浪潮中,掀起一朵朵所谓“零零后整顿职场”的热度浪花,且至今仍未消散。
他们的举动,似乎引起了许多工薪阶层的共鸣,尤其是较年轻一代。
这股浪潮,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职场条条框框的不满,对“服从性测试”的不满,对人格权不对等的不满……这固然体现了年轻人敢于反抗的精神——“狂”是“少”的天性。
但是,随着流量的一步步运作和营销号的肆意炒作,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狂与狂之间也有本质区别。
“年少轻狂”,是让我们敢想、敢做、敢闯、敢担当,发挥生命的活力,施展才华抱负,而绝非目无尊长、蔑视一切和离经叛道!
诚然,有些封建糟粕己经不适应当今社会,是值得清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选择性地批判一切令自己不满的事物,这绝不可能是应当的。
借“年少轻狂”之名,行“极致利己”之实,诚非所谓“狂”也,实所谓“妄”也。
在流量海浪的一次次冲刷中,多少年轻人己经混淆了“狂”与“妄”,沉迷于臆想的兴奋中不能自拔。
回首看向起点,兴许,第一个站起身勇于反抗不平等的那个人,己经沉没于深海之底,他的初心早己被世人忘却,没有人能记得他的赤诚。
故而,“少要稳”这句俗语,有其不凡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是为了像封建大家长那样压制少年的灭性,也非意图使年轻人必须沿老一辈的道路行走。
而是告诫年轻人,年少轻狂是天性,但沉稳持重是心性。
正像是感性与理智的关系,能够抑制住“妄”,才能让“狂”实现本初的价值,才不会南辕北辙。
是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年轻人,不是单单看他取得了多高的成就就能首接下结论的。
他们是在行稳致远的路上能保有一颗少年狂的昂扬进取心的人,是敢于奋进勇争先也能脚踏实地迈进的人。
“狂”是天性, “稳”是途径。
不忘初心使命,延续实干精神,干出稳准狠劲,自少而老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