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专政多年,吕氏家族权势滔天,刘氏皇族与朝中老臣敢怒不敢言。
然而,吕后一死,局势瞬间风云变幻。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重,她深知自己离世后吕氏家族恐难掌控局势,于是任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梁王吕产统领南军,并告诫他们:“高帝己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
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
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吕后病逝后,吕禄、吕产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刘氏江山。
但他们的行动遭到了刘氏皇族与朝中大臣的联合***。
首先发难的是齐王刘襄,他是刘邦长孙,听闻诸吕阴谋后,立即在齐国起兵,发布讨吕檄文,声称要“率兵入朝,诛不当为王者”。
刘襄的举动得到了刘氏诸侯的响应,一时间,吕氏家族陷入西面楚歌的境地。
在朝廷内部,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也在秘密谋划铲除诸吕。
周勃虽然身为太尉,但没有掌握军权,无法首接调动军队。
关键时刻,周勃与掌管符节的襄平侯纪通合谋,诈称皇帝之命让周勃进入北军军营。
周勃进入军营后,立刻向将士们宣告:“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将士们纷纷左袒,表明支持刘氏,周勃顺利掌控了北军。
与此同时,丞相陈平派朱虚侯刘章协助周勃。
刘章是齐王刘襄的弟弟,为人勇猛果敢。
当时吕产不知吕禄己失去北军军权,仍想入宫发动政变。
刘章得知消息后,率一千多士兵入宫,在未央宫前的掖门与吕产的卫队遭遇。
双方展开激战,此时狂风大作,吕产的卫队大乱,刘章率军奋力追杀,最终将吕产斩杀于郎中府的厕所之中。
吕产被杀的消息传来,北军将士士气大振,周勃随即下令将吕氏家族成员一网打尽,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诛杀。
这场惊心动魄的诸吕之乱,以刘氏皇族与朝中大臣的胜利而告终。
诸吕之乱的平定,避免了汉朝江山落入吕氏之手,维护了刘氏的统治地位。
铲除诸吕之后,大臣们商议迎立皇帝。
当时,刘邦的儿子中,只剩下代王刘恒。
刘恒为人宽厚仁慈,在代地治理有方,名声颇佳。
于是,大臣们迎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他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因此多次下诏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
公元前167年,汉文帝下诏废除肉刑。
当时有个叫淳于意的太仓令,医术精湛,但因得罪权贵被诬告有罪,按律当处肉刑。
淳于意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临行前,他叹息道:“生女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
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听闻后,随父至长安,上书汉文帝,愿意为父受刑,以换取父亲的自由。
汉文帝被淳于缇萦的孝心所感动,不仅赦免了淳于意,还下诏废除了墨刑、劓刑和斩左、右趾等肉刑。
这一举措体现了汉文帝的仁德,也推动了汉朝法律制度向更加人道的方向发展。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都没有增加。
有一次,汉文帝想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计算,需花费百金。
汉文帝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也。
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汉文帝的以身作则下,朝廷上下形成了节俭的风气,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即位,即汉景帝。
汉景帝继续推行文帝时期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多次下令劝课农桑。
同时,汉景帝在法律上进一步改革,减轻笞刑,使得刑罚更加合理。
然而,汉景帝时期,诸侯国的势力逐渐膨胀,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御史大夫晁错敏锐地察觉到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于是向汉景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议。
晁错指出,诸侯国势力过大,如不及时削弱,必将尾大不掉。
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逐步削减诸侯国的封地。
晁错的“削藩”之举引起了诸侯国的强烈不满。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刘濞是刘邦的侄子,他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积聚了雄厚的财富,早就有谋反之心。
“七国之乱”爆发后,叛军气势汹汹,一路西进。
汉景帝面对叛乱,惊慌失措。
此时,晁错的政敌袁盎趁机进谗言,建议汉景帝诛杀晁错,以平息叛乱。
汉景帝为了尽快结束叛乱,竟然听信了袁盎的话,腰斩晁错于东市。
然而,晁错的死并没有让叛军停止进攻,他们依然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继续西进。
汉景帝这才清醒过来,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军平叛。
周亚夫是名将周勃之子,他深知叛军势大,不能与之正面硬拼。
于是,他采用了坚壁清野、断其粮道的战术。
周亚夫率军坚守不出,同时派轻骑兵绕道叛军后方,截断了叛军的粮草供应。
叛军久攻不下,又粮草断绝,军心大乱。
周亚夫趁机发动进攻,一举击败叛军。
“七国之乱”历时三个月就被平定,诸侯国的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
“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趁机收回了各诸侯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皇帝的治理,汉朝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富足,史称“文景之治”。
这一时期为汉武帝时期汉朝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汉朝也即将迎来它最为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