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现代《告别总监之后讲述主角李薇李薇的爱恨纠作者“海里的猫u”倾心编著本站纯净无广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热门好书《告别总监之后》是来自海里的猫u最新创作的现代,大女主,职场的小故事中的主角是李小说文笔超没有纠缠不清的情感纠下面看精彩试读:告别总监之后
主角:李薇 更新:2025-10-29 09:38:24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告别总监李薇最后一次刷动工卡,嘀的一声轻响在空旷的电梯厅里回荡。
她低头看了看这张伴随她十年的蓝色卡片,上面创意总监李薇的字样已经有些磨损。
她轻轻地将卡片放进包里,推开了那栋玻璃大厦沉重的旋转门。
五月的阳光毫无遮挡地倾泻下来,晃得她下意识地眯起了眼睛。
手中那个装着私人物品的纸箱轻得出奇,与此刻她心头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在三个月前,她还是同事们眼中雷厉风行的李总,
是那家业内顶尖广告公司最年轻的创意总监,手下带着二十多人的团队,年薪百万,
出入的都是五星级酒店和高端会所。然而,在三十八岁生日那天,
在结束一个长达四小时、令人精疲力尽的跨国视频会议后,
她看着会议室玻璃墙上自己疲惫不堪的倒影,突然意识到——她已经不认识镜子里那个人了。
第二天,她递交了辞呈。你疯了吗?这是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连她最好的闺蜜都连夜打电话来劝她:薇薇,你知道现在就业环境多差吗?
你做到这个位置多不容易,说放弃就放弃?她的上司杨总更是把她叫到办公室,
推心置腹地说:薇薇,你是我们这里最有潜力的总监,再坚持几年,
合伙人的位置就是你的。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你怎么说不要就不要了?
李薇只是微笑着,用准备好的说辞回应:太累了,想休息一段时间。但真正的理由,
连她自己当时也说不清道不明。离职后的第一个早晨,她在生物钟的驱使下准时六点半醒来,
盯着天花板上那盏花了她两个月工资买的意大利水晶吊灯,恍惚了整整五分钟。
没有紧急的晨会需要她主持,没有密密麻麻的日程需要她赶场,
没有下属捧着文件在办公室外排队等待批示。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感,
夹杂着一丝令人心悸的恐慌,像潮水般淹没了她。她起床,拉开占据整面墙的衣橱,
性地伸向那排按照色系整齐排列的职业套装——阿玛尼的西装、Max Mara 的套裙,
这些都是她过去的战袍。但她的手指在空中停顿了片刻,最终转向了衣橱最深处,
从里面翻出一个用防尘袋仔细罩着的衣物。打开防尘袋,是一条淡雅的碎花连衣裙,
棉布质地,款式已经有些过时,图案是简单的矢车菊。这是十年前她刚入行时,
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给自己的礼物。后来随着职位升迁,因为不符合总监身份,
它便被长久地雪藏了。穿上身,腰部明显有些紧了,镜子里的她也显得陌生。
那个眼神犀利、不苟言笑的李总仿佛被这条柔软的裙子悄然融化,
露出了一个更原始、也更不确定的轮廓。2 古镇觉醒李薇给自己安排了一场独自旅行,
目的地是云南一个尚未被过度开发的小众古镇——沙溪。
她刻意避开了所有攻略推荐的网红打卡点,关掉了工作手机,
每天只是在被岁月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她住在古镇边缘的一家小客栈里,
老板娘是个热情的本地人,看她一个人来旅行,还特意给她换了间带露台的房间。姑娘,
看你像是从大城市来的吧?来我们这儿就对了,好好放松放松。起初几天,
李薇发现自己竟然无法真正放松。智能手机里不再有源源不断的工作消息和邮件提醒,
这份寂静反而让她坐立难安。她总是下意识地隔几分钟就查看一次私人手机,
反复刷新着空空如也的邮箱,尽管理智清楚地告诉她,不会再有任何紧急事务
需要她这位前总监去处理了。我是不是太冲动了?那个决定,真的做对了吗?
夜深人静时,这个念头像幽灵一样盘旋不去,啃噬着她试图建立的平静。
在沙溪的第七天午后,她沿着一条僻静的小巷漫行,被一阵富有节奏的叮叮当当声吸引。
声音来自于巷子尽头一个极其简陋的铺面,没有招牌,只有一个敞开的门洞。
一位身着传统白族服装的老人,正坐在小凳上,低头专注地敲打着一块银片。李薇驻足,
悄悄看了很久。老人大约七十上下,黝黑的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沟壑,
像是这片土地本身的缩影。他布满老茧与细微伤痕的手指,稳定而精准地握着小锤,
每一次敲击都落在恰好的位置,力道均匀,声音清脆。他手下的银片,在这一次次的敲击中,
渐渐显现出缠枝莲的雏形。那过程不像是在劳作,更像是一种修行,
一种与金属、与时间、与自我沉默而深沉的交谈。看着老人专注的神情,
李薇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
为了一个创意、一份预算、一次比稿而焦头烂额的样子。那时的她,永远在追赶下一个目标,
永远在为未来的某个时刻活着,却唯独没有活在当下。
一种混合着羡慕、向往与自我怀疑的空虚感,再次涌上心头。老师傅,
她终于忍不住开口,声音在安静的巷子里显得有些突兀,您从来没想过做点别的吗?
去更大的城市,或者做更…赚钱的营生?话一出口,她有些后悔,
这问题带着太多她所属那个世界的功利色彩。老人手中的小锤停在半空,他缓缓抬起头,
那双看惯了风霜的眼睛,温和而沉静,落在李薇身上,又仿佛透过她,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午后阳光斜照在他古铜色的脸上,那些深刻的皱纹缓缓舒展开来。他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拿起那枚初具雏形的银镯,用拇指指腹,极其轻柔地摩挲着边缘,
像是在抚摸一段珍贵的岁月痕迹。姑娘,他声音沙哑,
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能安定人心的力量,我十六岁跟着阿爸学手艺,在这条巷子里,
敲了四十多年喽。手里的锤子认得我,眼前的银子也认得我。他顿了顿,
将那只银镯举到透过屋檐缝隙洒下的一缕光线下,一道温润内敛的银辉一闪而过。
人这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敲打明白,就不容易了。他重新看向李薇,
眼神里是洞悉一切的平和,我不是在『做』一个银匠。这手艺,早就长进了我的骨头里,
流进了我的血脉里。它就是我,我就是它。离了这摊子,我还能是别的啥呢?
我不是在『做』一个银匠。这手艺,早就长进了我的骨头里,流进了我的血脉里。
它就是我,我就是它。这句话,像一道积蓄了足够力量的闪电,
骤然劈开了李薇脑中日渐浓重的迷雾。走在回客栈的青石板路上,
老人的话一直在她脑海中回响。她忽然之间明白了,自己过去十年的痛苦根源,
并非来自于创意总监这个头衔本身,也并非那个职位带来的压力与挑战,
而是那个角色从未真正地、长进她的骨头里。她只是在扮演一个名叫李总的人,
一个被 KPI、职场规则、他人期待和优渥薪资精心塑造出来的、精致却空洞的壳。
那个壳子里,那个原本热爱色彩、迷恋线条、相信创意能改变些什么的李薇,早已不知所踪。
3 画箱重启那天晚上,她破天荒地睡了个好觉,没有做梦,也没有在凌晨三点突然惊醒。
从云南回来,李薇的生活节奏彻底慢了下来。
她开始着手整理那个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的家。在储物间最偏僻的角落里,
她拂去厚厚的灰尘,拖出了一个沉重的旧木箱——那是她大学时代用的画箱。
打开卡扣的瞬间,一股熟悉的松节油和颜料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瞬间将她拉回了十多年前。
调色盘上干涸凝结的色块,仿佛还是昨天留下的;那些用秃了的画笔,
被橡皮筋仔细捆好……李薇的手指轻轻抚过这些旧物,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她曾经是美术学院公认的才女,她的毕业创作曾获得校级金奖。那时的她,
可以为了画好一个眼神在画室待上整整三天,会因为调出了一种理想的颜色而欣喜若狂。
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能够用画笔表达内心世界的自由插画家。然而,毕业前夕,
面对现实的考量、父母对稳定的期望以及大公司优渥起薪的诱惑,
她最终将简历投向了广告行业。她还记得自己当时安慰自己的话:先把理想放一放,
等赚够了钱,随时都可以重新开始。这一放,就是十年。就在这时,
沉寂多年的大学班级微信群忽然活跃起来,
一条消息跳了出来:承载了他们无数青春记忆的艺术学院老教学楼,因校园规划即将被拆除,
周末组织最后一次返校活动。鬼使神差地,一向在同学群中潜水的李薇,
回复了两个字:参加。返校日的校园,熟悉中透着陌生。新建的教学楼拔地而起,
而他们曾经待过的那栋红砖老楼,则显得格外破旧苍老。她见到了许多多年未见的同学,
大家大多仍在艺术相关的领域耕耘,有的成了大学老师,有的开了个人工作室,
也有像她一样转行了的。当大家听说她刚刚辞去知名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的高位时,
几乎每个人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真的假的?那你现在准备去哪?是自己创业吗?
几乎是每个人都好奇的问题。还没想好,先休息一段时间。李薇坦诚地回答,
能感觉到对方礼貌笑容下的不解。在即将拆除的、墙面上还残留着各种颜料痕迹的老画室里,
她遇见了当年的班长陈宇。他还是老样子,只是眼角添了些细纹,穿着简单的棉布衬衫,
身上散发着淡淡的松节油味道。听说你辞职了?陈宇微笑着走过来,
语气熟稔得仿佛他们昨天才刚刚见过,
终于受不了那个把你一层层包装起来的『李总』盒子了?李薇微微一怔,
随即报以苦笑:你怎么知道?因为当年的李薇,眼睛里是有光的。陈宇注视着她,
轻声说道,那种沉浸在创作中的、纯粹的光。后来在几次同学会的合影里,
我看到那个被称为『李总』的你,笑容完美无缺,无可挑剔,但眼睛里的那束光,
好像不见了。这句话像一根细针,轻轻刺中了李薇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她低下头,
良久无言。他们沿着校园里那条熟悉的林荫路缓缓漫步,聊起这些年的各自变化。
陈宇告诉她,自己毕业后一直在一所市重点中学教美术,
期间也曾有机会调到更有名的艺术学校,甚至有机会进入教育管理部门,
获得更高的职位和待遇,但思考再三,他都拒绝了。为什么?李薇不解。
在她过去的认知里,人往高处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陈宇在一棵高大的梧桐树下停住脚步,
阳光透过枝叶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点。因为那不是我想要的『更好』。他平静地说,
真正的自由,我觉得,不是固执地守着『原来的自己』止步不前,
也不是盲目地去追求别人为你定义的『更好的自己』。而是在见识了足够多的可能性之后,
拥有清醒的认知和选择的能力,去决定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
像一把精准的钥匙,彻底打开了李薇在云南时被银匠叩开的心扉。这不正是她感受到,
却一直无法如此清晰、准确表达出来的核心吗?4 微光初现回到家,
李薇把那个沉甸甸的画箱搬到了采光最好的客厅阳台。她支起落满灰尘的画架,摊开颜料,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重新拿起了画笔。起初,她的手是生的,对色彩的感觉是迟钝的,
技巧更是生涩的。画出来的东西,幼稚得让她自己都感到脸红。
但她告诉自己:不要考虑这幅画有没有商业价值、是否符合潮流
、能不能拿去参展,只是纯粹地、笨拙地享受颜料在画布上涂抹的过程。
她画窗台上沐浴阳光的多肉植物,画傍晚时分来阳台讨食的流浪猫警惕的眼神,
画记忆中沙溪古镇的青瓦白墙和那条幽静的小巷。有时候一画就是一个下午,
等到抬起头来时,才发现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渐渐地,一种久违的、近乎冥想般的平静感,
开始回到她的生活中。那些关于未来、关于价值的焦虑,在专注于调配一种准确的灰色,
或捕捉光影微妙变化的时刻,暂时消退了。某天,她应社区邀请,
在儿童中心做了一次美术义工,教一群五六岁的孩子画他们心中的家。
孩子们毫无章法却充满生命力的笔触,和他们创作时那种纯粹的快乐,深深触动了她。
活动结束后,一个叫小雨的女孩怯生生地拉她的衣角:老师,我下次还能来跟你学画画吗?
我妈妈说学这个没用,可是我最喜欢画画了。小女孩的话让她心头一颤。那一刻,
同电光石火般在脑中闪现:为什么不将自己十年在广告行业积累的品牌策划、项目管理经验,
与内心真正热爱的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去做一点真正有意义、能触及人心的事情呢?
这个想法让她兴奋起来。她开始着手策划一个面向社区青少年的公益艺术疗愈项目,
旨在帮助那些面临学业压力、亲子关系紧张或存在轻度心理困扰的青少年,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