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穿越三国,我在三国造反

第3章 与卢远坐而论道

发表时间: 2025-01-13
林宇邀请卢远到树荫下落坐。

卢远说到:“林兄这诗,让在下想起了先贤对农事的重视。

“《诗经》有云‘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可见从古至今,耕种之事,皆关系民生。

你既对农事有如此感悟,想必对这世道,也有自己的见解。”

林宇微微低头,思索片刻后说道:“卢兄,如今乱世,百姓困苦,皆因土地兼并、战乱频仍。

就如这田间劳作,本应收获温饱,却常因各种缘由,颗粒无收。

我以为,若能让百姓安稳耕种,少些苛捐杂税,或许能让这世道太平几分。”

卢远心中一凛,这林宇所言,虽略显稚嫩,却切中时弊。

当下汉室衰微,豪强并起,百姓确实苦不堪言。

“嗯,道理虽如此,然行之不易。”

卢远皱眉说道,“如今各方势力纷争,皆为权势土地,又有谁能真正为百姓着想?

且自古以来,税赋便为国家运转之根基,若无税赋,何来军队保家卫国,何来朝廷治理天下?”

林宇抬起头,目光坚定:“卢兄,学生并非说不要税赋,而是应轻徭薄赋,让百姓能有所余粮。

再者,对于那些兼并土地的豪强,或许可加以管制,让土地能回到真正耕种之人手中。

如此,百姓有地可耕,有粮可食,天下方能安定。”

卢远心中暗自惊叹,这林宇年纪轻轻,竟能有这般见识。

虽有些想法在当下难以实现,但这份心系百姓的情怀,实属难得。

“林兄所言虽好,然实施起来,牵扯各方利益,谈何容易。”

卢远轻叹一声,“不过,林兄既有此心,日后可多读书,多思考。

若有机会,能为这乱世出一份力,也不枉此生。”

林宇面露忧色,再次向卢远请教:“卢兄,如今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困苦,我以为土地兼并乃是一大祸根,还望卢兄能为我详细讲讲这其中的缘由。”

卢远神色凝重,微微点头,背负双手,缓缓说道:“唉,这东汉末年的土地兼并,实乃国家动荡、民生艰难的一大症结所在。

自光武中兴以来,历经数世,豪强大族势力渐大。

他们凭借着政治特权、雄厚财力,大肆兼并土地。

起初,一些地方豪绅利用灾荒之年,百姓困苦之际,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农民土地。

农民为求生存,无奈之下只得忍痛割爱。

而后,朝中权贵也纷纷效仿,与地方豪强相互勾结,巧立名目,将大片公田据为己有。

不仅如此,那些达官显贵还通过荫庇制度,将大量农民变为自己的依附人口。

这些农民为逃避繁重的赋税徭役,甘愿投身豪强大族门下,成为其私属。

如此一来,豪强大族的势力愈发膨胀,土地不断集中。

大量土地被兼并后,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

他们无地可耕,只能沦为流民,西处漂泊,生活苦不堪言。

而豪强大族们却在自己的田庄里,过着奢靡的生活,豢养私兵,形成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严重威胁到朝廷的统治。

朝廷虽也曾试图遏制土地兼并之风,却因种种缘由难以施行。

一则豪强大族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二则地方官员多有贪腐,为豪强所用,对土地兼并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长此以往,国家税收锐减,民生凋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致天下大乱啊。”

林宇听完,眉头紧锁,愤慨道:“如此行径,实在是苦了天下百姓。

难道就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局面吗?”

卢远无奈地摇摇头,长叹道:“难呐,除非能有一位雄才大略之主,铁腕整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如今这乱世,谈何容易啊……”林宇听闻卢远所言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之严峻形势,神情愈发凝重,眼中却燃起炽热的火焰。

他想起后世的土地革命,心中己有计较。

他紧握双拳,语气坚定地说道:“卢兄,我虽身处乱世,又初来乍到,见识浅薄,但听闻此等乱象,实在痛心疾首。

我愿立下宏志,定要寻得抑制土地兼并的良策,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卢远看着眼前这位满怀热血的年轻人,心中既欣慰又担忧。

欣慰的是,在这人心惶惶、各自为谋的乱世,竟还有如此心系天下的有志之士;担忧的是,土地兼并积弊己久,牵扯多方利益,盘根错节,谈何容易。

“林兄,你有此志向,实乃苍生之幸。

然这土地兼并,由来己久,非一朝一夕能解决。

豪强势力庞大,根深蒂固,朝廷数次整治皆无果而终。

林兄若执意为之,恐会遭遇重重艰难险阻,甚至危及自身性命。”

卢远语重心长地劝诫道。

林宇言辞恳切:“卢兄,我深知前路艰难,布满荆棘。

但见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我怎能坐视不管。

即便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也定要尝试一番。”

卢远微微颔首,感慨道:“既如此,如有需要在下帮忙,某定会鼎力相助。

你林兄可多读史书,从前人的智慧中寻找灵感。

再者,多与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困苦与诉求,或许能从中寻得线索。”

“多谢卢兄指教,我定不负所望。”

林宇目光坚定,仿佛己在心中勾勒出探寻良策的蓝图。

此后,林宇便踏上了他的寻策之路。

他白天穿梭于田间地头,与村民们促膝长谈,详细询问土地买卖、租佃等事宜,了解土地兼并对他们生活的具体影响。

夜晚,他则在昏暗的油灯下,翻阅从村中搜罗来的各类书籍,试图从历史典故、前人治国理政的经验中找到适合当世的破解之法。

一日,林宇兴奋地跑来告诉卢远:“卢兄,我在书中读到前朝曾推行过授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限制土地买卖,或许我们可从中借鉴,制定适合当下的土地政策。”

卢远思索片刻,说道:“授田制虽有可取之处,但如今形势与前朝大不相同。

豪强势力强大,土地集中严重,若强行推行类似政策,恐会引发豪强强烈反抗。

不过,你能从历史中寻找思路,己然是好的开端。”

林宇并未气馁,继续深入探寻。

他又走访周边村落,与不同身份的人交谈,了解各地土地兼并的差异。

在与一位老者交谈时,老者提及当地曾有一位乡绅,乐善好施,将自己的部分土地分给贫困农户,条件是农户需每年缴纳一定比例的收成作为回报,且土地不得私自买卖。

林宇深受启发,回来与卢远商议:“卢兄,或许我们可倡导豪强大族效仿这位乡绅,将部分土地租给无地农民,倡议朝廷制定相关律法,规范租佃关系,保障农民权益,同时限制土地再次流转。

如此,既能让农民有地可耕,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卢远沉思良久,缓缓说道:“此想法虽有风险,但不失为一种尝试。

只是要让豪强自愿让出土地,还需朝廷给予一定的利益诱导,或是借助舆论压力。

这其中的分寸,还需仔细斟酌。”

林宇眼中闪烁着光芒,说道:“卢兄所言极是,我定当继续思考完善。

只要能为抑制土地兼并出一份力,再苦再难,我也不会放弃。”

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卢远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在这乱世的黑暗中,微微闪烁。

(注:授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

在先秦时期就己出现,像战国时期的秦国较为典型。

政府将国有土地按照一定标准授予农民,让他们进行耕种。

例如,按照“一夫百亩”的标准来授田,农民在获得土地后,需要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兵役、徭役等义务。

这种制度使得土地和劳动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也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有利于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为国家的富强和兼并战争提供了经济、人力基础。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