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微服遇知可惜我是反贼》火爆上线啦!这本书耐看情感真作者“南城区的宋小舟”的原创精品萧景琰沈砚之主人精彩内容选节:沈砚之,萧景琰是作者南城区的宋小舟小说《微服遇知可惜我是反贼》里面的主人这部作品共计10271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20 16:50:51。该作品目前在本完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简短的语句就能渲染出紧张的气内容主要讲述:微服遇知可惜我是反贼..
主角:萧景琰,沈砚之 更新:2025-10-20 18:35:4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 卧龙藏渊,偶遇潜龙大靖王朝,天启十三年,冬。朔风卷着鹅毛大雪,
将青州城外的破败山神庙压得喘不过气。沈砚之拢了拢身上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
就着微弱的油灯,在一张破旧的案几上推演着兵法布阵图。他并非这个时代的人。三个月前,
他还是现代历史系的研究生,一场意外的实验室爆炸,
让他魂穿到了这个名为"大靖"的架空王朝,
成了一个因弹劾权贵而被罢官、家破人亡的寒门谋士。三个月的颠沛流离,
磨掉了他初来乍到的惶恐,却点燃了他心中的野火。这大靖王朝,皇帝昏庸,宦官专权,
官吏腐败,百姓流离失所——与他研究过的无数个末代王朝如出一辙。
"既然老天让我重来一次,便不能再让这乱世重演。
"沈砚之手指在地图上的京城位置重重一点,眼底是与这落魄外表不符的锐利与野心,
"这江山,该换个人坐了。"他正在推演如何联络那些对朝廷不满的地方将领,
庙门"吱呀"一声被风雪推开,闯进来两个风尘仆仆的人。为首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公子,
一身月白色锦袍虽沾了雪泥,却难掩其华贵气质。他面容俊朗,眼神深邃,
嘴角噙着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身后跟着一个身材魁梧、眼神警惕的随从。"在下萧策,
途经此地,雪大难行,想借贵地避一避,不知公子方便吗?"年轻公子拱手行礼,语气温和,
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度。沈砚之不动声色地将案几上的布阵图收进袖中,
抬眼打量着两人,心中暗惊。这公子虽衣着朴素相对于其气质而言,
但言行举止间的帝王之气,绝非普通富家子弟所能拥有。更别提他身后那随从,
站姿挺拔如松,腰间虽未佩刀,却隐隐透着武将的肃杀。"无妨,庙乃公共场所,公子请便。
"沈砚之不动声色地回礼,指了指旁边的干草堆,"条件简陋,委屈公子了。
"萧策也不客气,在干草堆上坐下,随从则立在他身后,如一尊门神。
萧策目光扫过案几上残留的墨迹,笑道:"看公子方才似乎在推演兵法?"沈砚之心中一凛,
面上却不动声色:"不过是闲来无事,看些杂书罢了。""杂书?"萧策挑了挑眉,
语气带着一丝玩味,"方才我隐约看到'青州'、'粮草'、'行军路线'等字样,
公子怕不是普通的读书人吧?"沈砚之心中警铃大作,正欲开口掩饰,萧策却摆了摆手,
笑道:"公子不必紧张,我并非官府之人,只是对兵法略感兴趣罢了。"他顿了顿,
话锋一转,"说起来,近日青州灾情严重,朝廷赈灾粮款却被层层克扣,百姓流离失所,
公子对此有何看法?"提到此事,沈砚之压抑的怒火终于有了一丝宣泄口。他也不再掩饰,
冷笑道:"看法?官官相护,鱼肉百姓,这大靖的天,早就黑了!"萧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随即又化为浓厚的兴趣:"哦?那依公子之见,该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沈砚之站起身,走到庙门口,望着外面漫天飞雪,语气沉痛却又带着决绝,"解民倒悬,
唯有改天换日!"此言一出,不仅萧策身后的随从猛地握紧了拳头,
连萧策自己也微微眯起了眼睛,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公子好大的口气。'改天换日',
谈何容易?""易与不易,不在口说,而在力行。"沈砚之转过身,直视着萧策的眼睛,
"天下苦秦久矣……哦不,苦大靖久矣!只要有人振臂一呼,必有无数豪杰响应!
"他侃侃而谈,从朝廷弊政说到民间疾苦,从军事布防说到经济改革,句句切中要害,
条理清晰,见解独到。萧策原本只是带着一丝好奇与试探,听着听着,眼神却越来越亮。
他本是微服私访,一来是为了体察民情,二来也是为了寻找能辅佐自己革新弊政的人才。
眼前这个落魄谋士,虽言语间透着谋反之意,但其才华、眼界和对天下苍生的悲悯,
却正是他苦苦寻觅的!"公子所言,字字珠玑。"萧策也站起身,语气变得郑重起来,
"只是,'改天换日'风险太大,若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我沈砚之孑然一身,
早已无牵无挂。"沈砚之坦然道,"只要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萧策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突然笑了:"好一个'粉身碎骨,在所不辞'!沈公子,
我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请讲。""若有一人,能给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让你不必'改天换日',也能革新弊政,救万民于水火,你愿不愿辅佐他?
"萧策的眼神深邃如渊,语气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沈砚之心中一动,他看着萧策,
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个人绝非凡人。他沉吟片刻,问道:"不知此人是谁?"萧策微微一笑,
正要开口,庙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和吆喝声。"搜!仔细搜!
听说有个反贼谋士藏在这一带!"随从脸色一变,低声对萧策道:"公子,是锦衣卫的人!
"萧策皱了皱眉,对沈砚之道:"沈公子,今日之事,我记在心里。此地不宜久留,
我们后会有期!"说罢,他与随从对视一眼,迅速从后门离开了山神庙。
沈砚之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思。他总觉得,那个叫萧策的公子,身份绝不简单。
而他不知道的是,这场风雪中的偶遇,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
也将彻底改写整个大靖王朝的走向。
那个与他气味相投、甚至隐隐赞同他"改天换日"理念的"萧策公子",
正是他意图推翻的对象——大靖王朝的天启皇帝,萧景琰。第二章 身份揭晓,
剑拔弩张锦衣卫的搜查最终无疾而终。沈砚之知道此地不宜久留,连夜离开了青州,
辗转来到了京城。他打算先在京城立足,暗中联络那些对天启皇帝不满的旧臣和宗室,
伺机而动。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对历史走向的把握,
沈砚之很快在京城的一个权贵家中谋得了一个幕僚的职位。他利用这个身份,
开始不动声色地收集情报,编织自己的关系网。这天,他受主人之托,
前往吏部递交一份文书。刚走到吏部衙门口,就看到一队人马簇拥着一顶华丽的轿子而来。
周围的官员纷纷躬身行礼,口中高呼"陛下万岁"。沈砚之心中一凛,下意识地退到一旁。
轿子的帘子被轻轻掀开,
露出一张熟悉的面容——正是那个在山神庙中与他"气味相投"的萧策公子!天启皇帝!
萧景琰!这个认知像一道惊雷在沈砚之脑海中炸开。
他瞬间明白了一切:那所谓的"微服私访",恐怕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试探。而自己,
竟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皇帝吐露了"改天换日"的谋逆之言!冷汗瞬间浸湿了他的后背。
他强装镇定,随着众人一起躬身行礼,心中却在飞速盘算着应对之策。
萧景琰的目光扫过人群,很快就注意到了沈砚之。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随即化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他没有立刻点破,只是淡淡吩咐了一句"起驾",
便径直走进了吏部。沈砚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了。
皇帝既然认出了他,必然不会轻易放过他。果然,当天下午,
一道圣旨就传到了沈砚之所在的权贵家中,宣他即刻进宫面圣。沈砚之知道躲不过去,
只能硬着头皮跟着传旨太监来到了皇宫。养心殿内,萧景琰一身龙袍,端坐在龙椅上,
眼神深邃地看着跪在地上的沈砚之。"沈砚之,抬起头来。"萧景琰的声音平静,
听不出喜怒。沈砚之缓缓抬头,直视着萧景琰的眼睛,心中反而冷静了下来。事到如今,
惊慌失措已无济于事。"罪臣沈砚之,参见陛下。"他的声音不卑不亢。"罪臣?
"萧景琰挑了挑眉,"你可知你罪在何处?""罪臣知罪。"沈砚之坦然道,
"罪臣在青州山神庙中,对陛下口出狂言,妄议朝政,甚至有谋逆之心,罪该万死。
"他以为等待自己的会是雷霆震怒,甚至是满门抄斩。然而,萧景琰却突然笑了。
"朕记得你说过,只要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萧景琰问道。
"是。""那朕再问你,"萧景琰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若朕给你一个机会,
让你留在朝中,辅佐朕革新弊政,整顿朝纲,救万民于水火,你愿不愿意?"沈砚之愣住了。
他没想到皇帝不仅没有治他的罪,反而给了他一个这样的机会。他看着萧景琰的眼睛,
那里面没有猜忌和杀意,只有真诚的期待。一瞬间,无数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
谋反之路凶险万分,成功率微乎其微,一旦失败,便是身死名裂,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战乱,
让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难。而辅佐皇帝,虽然看似束缚重重,但如果能成功,
或许真的能实现自己让天下太平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在山神庙的那次交谈中,
他能感受到萧景琰并非昏庸之主,他有抱负,有远见,也有对百姓的怜悯。他们是同类,
只是立场不同。"陛下,"沈砚之深吸一口气,郑重地说道,"罪臣斗胆,敢问陛下,
革新之路困难重重,宦官当道,权贵阻挠,陛下有决心将其进行到底吗?"萧景琰站起身,
走到沈砚之面前,亲手将他扶起:"朕意已决!为了天下苍生,纵是粉身碎骨,
朕也绝不退缩!"看着萧景琰眼中坚定的光芒,沈砚之心中的天平终于倾斜。他单膝跪地,
沉声道:"臣沈砚之,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辅佐陛下开创盛世!
"萧景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拍了拍沈砚之的肩膀:"好!有你相助,朕如虎添翼!
从今日起,你便是朕的侍读学士,留在朕身边,参与朝政。"沈砚之心中百感交集。
他原本意图谋反,却阴差阳错地成了皇帝的亲信谋士。他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
从这一刻起,彻底改变了。而他也明白,辅佐皇帝进行革新,这条路绝不会比谋反轻松。
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更加激烈的朝堂斗争和更加凶险的政治漩涡。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第三章 初试锋芒,整顿吏治沈砚之成为侍读学士后,并没有立刻大刀阔斧地改革。他知道,
在这盘根错节的朝堂上,一步踏错便会万劫不复。他选择了低调行事,一边熟悉朝政运作,
一边暗中收集那些贪官污吏的罪证。萧景琰对他言听计从,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和权力。
两人默契配合,像两把藏在鞘中的利剑,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很快,机会来了。
江南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萧景琰下旨拨款赈灾,
并派遣了钦差大臣前往江南主持赈灾事宜。然而,一个月后,
从江南传来的消息却令人震怒——赈灾款被层层克扣,真正发放到百姓手中的,不足三成!
各地官员相互勾结,甚至有人趁机强占民田,欺压百姓。"岂有此理!
"萧景琰将奏折狠狠摔在案几上,怒火中烧,"这些蛀虫!竟然敢在赈灾款上动手脚,
简直是丧心病狂!"沈砚之站在一旁,神色凝重:"陛下,这正是我们整顿吏治的最佳时机。
江南乃是富庶之地,官员腐败之风最为盛行。若能借此机会严惩一批贪官污吏,
必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为我们后续的革新扫清障碍。"萧景琰点了点头:"朕意已决!
沈砚之,朕命你为新任钦差大臣,即刻前往江南,彻查此事!""臣遵旨!
"沈砚之躬身领命。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
沈砚之向萧景琰提出了几个要求:一是赋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
可以先斩后奏;二是调派一支精锐的禁军归他指挥,
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叛乱;三是让萧景琰在京城稳住局面,防止朝中的保守势力从中作梗。
萧景琰一一应允。三天后,沈砚之乔装打扮,带着几名亲信和一支精锐禁军,
悄然离开了京城,直奔江南。抵达江南后,沈砚之没有先去拜见当地的官员,
而是直接深入灾区,走访百姓。他亲眼目睹了灾区的惨状:饿殍遍野,民房倒塌,
百姓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对官府的怨气极大。通过与百姓的交谈,
沈砚之很快就掌握了一批核心官员的贪腐证据。他还发现,这次赈灾款被克扣的主谋,
正是江南巡抚李嵩。此人乃是宦官魏忠贤的亲信,在江南经营多年,势力庞大,根基深厚。
沈砚之知道,要扳倒李嵩,必须周密计划,一击必中。
他先是命人将收集到的证据悄悄送往京城,交给萧景琰。然后,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
召集了江南各级官员前来议事。议事当天,李嵩带着一群亲信官员,
大摇大摆地来到了钦差行辕。他见沈砚之年轻,又是个新晋的官员,根本没放在眼里,
言语间颇为傲慢。沈砚之不动声色,先是假意安抚了众官员几句,然后话锋一转,
突然拿出了李嵩等人贪腐的证据:"李巡抚,你可知罪?"李嵩脸色一变,
随即强装镇定:"钦差大人,您可不能听信小人谗言,这些都是伪造的证据!
""是不是伪造的,你说了不算!"沈砚之冷冷一笑,"来人啊,将李嵩及其亲信拿下!
"早已埋伏在周围的禁军士兵立刻冲了出来,将李嵩等人死死按住。
李嵩又惊又怒:"沈砚之!你好大的胆子!我乃是朝廷命官,又是魏公公的人,你敢动我?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沈砚之厉声喝道,"你克扣赈灾款,害死无数百姓,
罪该万死!就算是魏公公来了,也救不了你!"随后,沈砚之根据证据,
将江南地区涉案的一百多名贪官污吏全部逮捕。他还下令追回了被克扣的赈灾款,
重新发放给了百姓。百姓们得知消息后,无不拍手称快,纷纷焚香跪拜,
称赞沈砚之和天启皇帝是为民做主的好官。江南的整顿行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消息传回京城,萧景琰大喜过望,立刻下旨将李嵩等人押解回京,依法严惩。这次行动,
不仅震慑了朝中的保守势力,也让沈砚之在朝廷中树立了威信。
那些原本对他不屑一顾的老臣,现在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然而,沈砚之和萧景琰都知道,
这仅仅是开始。扳倒一个李嵩,还有更多的"李嵩"隐藏在朝堂之上。
尤其是那个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更是他们革新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一场更大的风暴,
正在悄然酝酿。第四章 阉党构陷,绝地反击江南整顿的消息传回京城,
魏忠贤气得暴跳如雷。李嵩是他安插在江南的重要棋子,如今被沈砚之扳倒,
不仅断了他一条财路,更让他颜面扫地。"沈砚之!萧景琰!你们等着!
咱家一定要让你们付出血的代价!"魏忠贤在自己的府邸里咆哮,眼神阴狠如毒蛇。
他立刻召集了自己的党羽,密谋陷害沈砚之。经过一番商议,一个毒计应运而生。几天后,
京城突然流传出一种说法:沈砚之在江南赈灾期间,利用职权中饱私囊,还强抢民女,
激起了民愤。甚至有人拿出了所谓的"证据"——几张模糊的画像和几封伪造的"民怨信"。
谣言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京城蔓延开来。朝中的保守势力和阉党成员趁机发难,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