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长篇其它小说《洛克菲勒的第三十七封信男女主角周文斌林静书身边发生的故事精彩纷非常值得一作者“穿越剑神”所主要讲述的是:第一章:墨迹窗外的雨敲打着老旧的玻璃发出沉闷又持续的声林静书从那个散发着樟木和时光味道的檀木匣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沓信封已经泛边角有些磨但每一封都平整得没有一丝褶最上面一右下角用蓝黑色墨水写着工整而有力的字迹:“第三十七封”。她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个编像拂过一段凝固的青没有寄出地也没有收件人姓它们属于一个只有她自己知道的地一个存在于过去和想象中的人—...
主角:周文斌,林静书 更新:2025-10-19 11:20:39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墨迹窗外的雨敲打着老旧的玻璃窗,发出沉闷又持续的声响。
林静书从那个散发着樟木和时光味道的檀木匣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沓信。信封已经泛黄,
边角有些磨损,但每一封都平整得没有一丝褶皱。最上面一封,
右下角用蓝黑色墨水写着工整而有力的字迹:“第三十七封”。她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个编号,
像拂过一段凝固的青春。信,没有寄出地址,也没有收件人姓名。
它们属于一个只有她自己知道的地址,一个存在于过去和想象中的人——沈墨言。
这是二零二三年的一个深秋午后,林静书六十五岁。距离她写下第一封信,
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五年。第二章:一九七八年的春风一九七八年,春。
二十岁的林静书是北方小城“青石镇”里的一朵安静的花。她是镇小学的代课老师,
性子温婉,喜欢在课余时间读诗、写点东西。而沈墨言,二十五岁,
是刚从省城下放到镇文化站的青年。
他身上带着一股小镇青年没有的书卷气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他会拉手风琴,会画宣传画,
更写得一手好文章。他们的相识始于文化站那间小小的图书室。林静书是那里的常客,
沈墨言则是新来的管理员。“你也喜欢《普希金诗选》?”那天,
沈墨言看到林静书正踮着脚去够书架顶层的一本旧书,便伸手帮她取了下来。林静书脸一红,
低声道谢。“嗯,很喜欢他的《致凯恩》。”“我记得那难忘的一瞬,
你在我面前出现……”沈墨言几乎是脱口而出,然后顿了顿,看着窗外明媚的春光,轻声道,
“就像这春天的突然降临。”那一刻,林静书觉得整个图书室的灰尘都在光柱里跳起了舞。
共同的文学爱好让两个年轻人迅速靠近。他们一起讨论书籍,沈墨言会给她讲省城的见闻,
讲他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林静书则会带他去看青石镇后山那片安静的竹林,
听溪水流过青石的声音。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情愫,在春风里悄然滋生。
第三章:第一封信:告别与开端然而,安稳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一九七八年夏末,
恢复高考的消息像惊雷一样传遍了全国,也传到了青石镇。沈墨言那颗本就不安分的心,
彻底活了。“静书,我要参加高考!”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林静书从未见过的、灼热的光芒,
“我必须回去,我必须上大学!这是我等待了太久的机会。”林静书为他高兴,
心底却涌起巨大的恐慌。她知道,他属于更广阔的天空,青石镇留不住他。离别的车站,
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和潮湿的气息。沈墨言紧紧握着林静书的手:“等我。到了学校,
我就给你写信。你……也要给我写。”火车汽笛长鸣,像一声呜咽。
林静书看着那个身影消失在车厢门口,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封刚写好的信,却没能递出去。那是她的第一封信,
写满了不舍、鼓励和羞于启齿的思念。回到家,她看着那封信,
忽然觉得里面的文字如此稚嫩和沉重。她怕打扰他备考,怕自己的情感成为他的负担,
更怕这小小的镇姑娘的心事,配不上他即将展开的远大前程。最终,
她把信塞进了抽屉的最底层。她想,等他的信来了,等他安定下来,
她再写一封更好的寄过去。这成了她遗憾的开端,也成了她独自书写长信的习惯的起点。
第四章:独自书写的长河沈墨言如愿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他的信很快来了,
信中充满对新环境的兴奋、对学业的投入,也夹杂着对青石镇、对那片竹林、对她的思念。
林静书捧着信,反复读了许多遍,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心里开了花。她立刻铺开信纸,
想要把积攒了许久的话都告诉他。她写镇里桂花开了,
香了一条街;写学校里的孩子们又闹了什么笑话;写她读了他推荐的书,
夜里梦见了书中的场景;写她……很想他。可是,写着写着,她停笔了。
她看着自己笔下这些琐碎的、微不足道的日常,
再对比他信中那个充满活力、知识和理想的世界,一种深深的自卑攫住了她。
他只是个代课老师,而他已是天之骄子。她的这些家长里短,
在他那些关于哲学、文学和未来的宏论面前,是否太过苍白无力?这封回信,她写了撕,
撕了写。最终,那封精心修改、措辞谨慎的信寄了出去,
而那份充满了最真实情感和生活细节的草稿,被她留了下来,编号为“第二封”。从此,
这成了他们之间一种无声的模式。沈墨言的来信断断续续,
内容逐渐从具体的思念变得抽象和理想化。而林静书,则开始了她漫长的、独自的书写。
每一次收到他的信,每一次特别的情绪波动,每一个值得记录的时刻,她都会写下一封信。
这些信,是她最私密的日记,是她毫无保留的内心世界。第三封信,
写于他信中第一次提到一位很有才华的女同学,她写下了自己的不安和醋意。第十封信,
写于父亲病重,她独自支撑家庭,感到无比疲惫时,她在信里向他倾诉脆弱。第十八封信,
写于他大学毕业,分配到大城市工作的消息传来,她写下了为他骄傲,
以及意识到彼此差距越来越大的绝望。第二十五封信,写于母亲开始频繁催促她相亲,
她写下内心的挣扎和抗拒。这些信,记录了她的青春,她的成长,她的爱恋与哀愁。
它们是她与远方那个越来越模糊的身影之间,唯一的、也是单向的联结。
第五章:未完成的约定与现实的重量时间步入八十年代中期。林静书已经转为正式教师,
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依然收到沈墨言的来信,频率越来越低,从几个月一封到一年一封。
信的内容,更多是工作上的烦恼、人生的感慨。他不再轻易说“思念”,
也不再提那个“等”字。他们之间,仿佛隔着一层越来越厚的毛玻璃,看得见轮廓,
却触不到温度。一九八五年,沈墨言来信说,他要出国深造了。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消息。
在信的最后,他写道:“静书,世事变迁,我们都身不由己。望你……珍重。
”这像是一句温柔的告别。林静书握着那封信,在窗前坐了一夜。
她取出了编号为“第三十六”的信,那是在得知他出国消息后写的,
里面充满了决绝的祝福和放手的意思。她以为这是最后一封了。然而,
生活总是充满意外的转折。在沈墨言出国后半年,林静书的父亲病情急剧恶化。
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债台高筑。也正是在她最艰难、最无助的时候,
一直默默帮助她家的同事周文斌,向她表明了心意。周文斌是个老实敦厚的男人,话不多,
但踏实可靠。他不在乎林静书心里装着别人,他说:“我愿意陪你一起扛。
”看着病榻上的父亲和以泪洗面的母亲,林静书感到现实沉重的引力。
她不能再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了。那个远在天边、如同星辰般闪耀的沈墨言,
救不了她的当下。而身边的周文斌,能给她一个实实在在的依靠。她答应了周文斌的求婚。
在婚礼前夜,她再次拿出信纸。这一次,她心潮澎湃,却下笔艰难。
她想告诉沈墨言自己的决定,想为自己的青春爱恋画上一个句号。她写了自己的困境,
写了周文斌的善良,写了对未来的茫然,也写了对过去无尽的怀念。但这封信,
最终依然没有写完。泪水打湿了信纸,墨迹晕染开来。她发现,即使到了这一刻,
她依然无法用文字来彻底告别。这封未完成的信,成了她的“第三十七封”。
它承载了太多复杂难言的情绪,是遗憾,是妥协,是对现实的低头,
也是对那段漫长执念的最后一次回望。她把所有信件,连同这未完成的第三十七封,
仔细收藏进檀木匣,上了锁,也锁上了自己的前半生。
第六章:沉默的相守与心底的涛声婚后的生活平淡而真实。
周文斌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们后来有了一个女儿。他勤劳、顾家,
给予林静书细水长流的温情和安稳。林静书也努力扮演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将那段往事深深埋藏。她不再是那个多愁善感、在信纸上倾吐心事的少女,而是林老师,
是周大嫂。岁月磨平了她的棱角,也沉淀了她的心事。那个檀木匣被她放在衣柜最高处,
蒙上了灰尘,仿佛已被遗忘。只有偶尔,在夜深人静,或者听到某首老歌,
看到某个与过去相关的物件时,她的心会猛地一缩,那段被尘封的记忆会悄然浮现。
沈墨言的名字,像心底一道隐秘的波纹,轻轻荡漾。她与周文斌相敬如宾,
却似乎总隔着一层什么。周文斌或许察觉,但他从不问,只是用更实在的行动对她好。
这种沉默的温柔,有时让林静书感到愧疚,却也让她无法开口。
第七章:涟漪再起时间快进到二零一零年,林静书和周文斌的女儿周小雨考上了大学,
去了省城。这个家变得更加安静。一次偶然的机会,退休在家的林静书在女儿的帮助下,
学会了使用电脑和网络。在女儿的半是怂恿半是好奇下,她尝试着在搜索引擎里,
输入了那个刻在心底的名字——沈墨言。令她意外的是,竟然真的搜到了。
沈墨言已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文化学者,在某大学任教授,经常出席一些文化活动,
还有几本著作。女儿小雨兴奋地说:“妈,你看!你还有这么厉害的老朋友呢!
要不要联系一下?现在有邮箱,有社交媒体,多方便啊!
”林静书看着屏幕上那个两鬓微霜、气质儒雅,却依然能看出当年轮廓的男人,百感交集。
他果然活成了她曾经想象的样子,光芒万丈。那颗沉寂多年的心,突然剧烈地跳动起来。
那个锁在檀木匣里的世界,似乎透进了一丝光。她,要联系他吗?那第三十七封未寄出的信,
是否能在几十年后,找到一个投递的地址?第八章:抉择与重逢内心的波澜持续了许久。
林静书几次打开邮箱的界面,又几次关上。她该说什么?从何说起?“你好,我是林静书,
你还记得我吗?”这听起来多么苍白。最终,她没有选择网络。在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
她再次打开了那个檀木匣。三十七封信,按照编号整齐排列。她一封一封地重读,
仿佛重走了一遍自己的青春岁月。那些早已模糊的细节、那些被岁月磨平的情感,
在文字间重新变得鲜活。她哭了,也笑了。她发现,她怀念的,或许不仅仅是沈墨言这个人,
更是那个曾经那么认真、那么执着地爱着的自己,是那段再也回不去的纯真年代。
她拿起那封未完成的第三十七封信,看了很久。然后,她缓缓地将其撕碎,扔进了垃圾桶。
有些话,注定只能说给过去的自己听。有些遗憾,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她做出了一个决定。
了几封最能代表他们最初美好时光的信——那些关于图书室、关于竹林、关于春风和诗的信,
小心翼翼地复印下来,然后找到沈墨言所在大学的公开地址,用最传统的邮政方式,
寄了过去。没有附上回信地址,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随信只有一张便笺,
上面是她工整的字迹:“墨言:偶然得知近况,甚慰。寄上旧时文字片段,聊作青春纪念。
望你一切安好。 故人:静书”这不是为了续写前缘,
而是为了给那段漫长的、一个人的书写,一个郑重的交代。是一种告别,也是一种释然。
第九章:回响信寄出后,林静书的心奇异地平静了下来。她开始更投入地经营当下的生活,
和周文斌一起散步、旅行,去女儿的城市小住,含饴弄孙。她发现,
卸下心底那块沉重的石头后,她更能感受到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几个月后,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