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情况愈演愈烈。
贾宏图仿佛成了整个部门的“首席咨询官”。
他的电话响个不停,他的办公室门几乎没关严过。
同事们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
无论大事小情,只要稍微沾点“优化方案”的边,一律上报“总负责人”贾宏图定夺。
而且,大家都学乖了。
去找他之前,必定先引用方案原文的某条“指导思想”。
把问题包装成“为确保方案精神落地,请领导明确方向”。
这让贾宏图根本无法拒绝。
拒绝,就是打自己的脸,就是否定自己亲手制定的“伟大方案”。
我冷眼旁观。
人性中“趋利避害”和“投机”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初大家是抱着试试看和甩锅的心态。
但很快,有人发现,把难题往上推,自己不仅省心,还不用担责任。
何乐而不为?
于是,一种奇怪的“依赖症”在部门里蔓延开来。
连一些原本自己能解决的小问题,也有人拿去请示贾宏图。
仿佛不经过贾总点头,任何事都名不正言不顺。
贾宏图明显憔悴了。
他以前经常下午就不见人影,美其名曰“见客户”或“开会”。
现在,他几乎被“钉”在了办公室里。
他的桌上堆满了各种待审批的流程单、报告。
他的日历上排满了各种“方案落地协调会”。
他说话的语速没那么快了,画饼的次数也明显减少。
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应付各种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问题。
“这个按钮到底放左边还是右边?”
“这个接口超时时间设定为几秒合适?”
“客户要求的这个额外功能,做还是不做?如果做,算不算方案内的‘价值延伸’?”
这些问题,像无数只小虫子,在他周围嗡嗡作响。
他变得烦躁,但又不得不压抑着。
周三下午,发生了一个小***。
公司副总突然路过我们部门区域,正好看到贾宏图被几个同事围着,讨论得面红耳赤。
副总好奇地停下脚步,问了一句:“宏图,这么热闹,在讨论什么大项目呢?”
贾宏图立刻像打了鸡血,赶紧拿起桌上那份已经有些卷边的方案。
“王副总,我们在深入研讨我制定的这个优化方案,确保月底冲刺达成目标!”
他试图重拾往日的风采。
副总接过方案,随手翻了几页,不置可否地点点头。
“嗯,有方案是好事,关键在执行和细节。”
他指着其中一条“建立跨部门敏捷响应机制”,随口问:
“这条具体怎么落地?和销售部、技术部的协同流程梳理清楚了吗?”
贾宏图一下子卡壳了。
他支支吾吾,说了一些“加强沟通”、“建立纽带”之类的空话。
副总皱了皱眉,显然不太满意。
“宏图,方案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这些流程节点必须清晰,责任到人,否则就是空谈。”
副总的话说得很直白。
贾宏图的额头有点冒汗。
“是,是,王副总您说得对,我们正在细化,正在细化……”
副总把方案还给他,意味深长地说:“抓紧时间,月底快到了,公司等着看你们的成绩。”
副总走后,贾宏图站在原地,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他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因为自己画的饼而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来自上级的关注,不再是虚妄的表扬,而是具体的、需要兑现的期望。
那天晚上,贾宏图办公室的灯亮到很晚。
我下班路过时,透过玻璃窗,看到他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眉头紧锁。
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几下,又删掉,反复多次。
他在修改那份方案。
我知道,压力开始起作用了。
他亲手吹起的肥皂泡,在现实的阳光下,开始显现出脆弱的本质。
而他,不得不开始想办法,给这个泡泡打上补丁,免得它太快破灭。
这只是开始。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