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灯下人是什么意思主角分别是一句戴作者“作者潘西来”创作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如下:题记:愿岁岁年灯下共此可有些连灯灭前的最后一都没等第一章:愿岁岁年年秋雨梧桐叶落人散楼空影自相思未寄心先独抱寒灯梦旧那家小馆的还亮玻璃窗上浮着薄薄一层水像隔了一世的距李好站在街对没有撑雨水顺着发梢滑滴进衣凉得刺却不及心头半她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礼淡蓝的缎带已被雨水浸颜色沉得像一片将熄的她记得去年今戴萌也是这样站...
主角:一句,戴萌 更新:2025-09-29 10:06:46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题记:愿岁岁年年,灯下共此光。可有些人,连灯灭前的最后一眼,都没等到。
第一章:愿岁岁年年秋雨梧桐叶落时,人散楼空影自知。相思未寄心先碎,独抱寒灯梦旧期。
那家小馆的灯,还亮着。玻璃窗上浮着薄薄一层水雾,像隔了一世的距离。李好站在街对面,
没有撑伞。雨水顺着发梢滑下,滴进衣领,凉得刺骨,却不及心头半分。
她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礼盒,淡蓝的缎带已被雨水浸透,颜色沉得像一片将熄的夜。
她记得去年今日,戴萌也是这样站在雨里,手里捧着一束白山茶,
笑着说:“我从城东跑来的,就怕你等急了。”那时的雨,是甜的。如今的雨,只余寒。
她原不该来的。那条消息来得突然,又不算突然——“我们还是分开吧,我不想再勉强了。
”没有争吵,没有理由,甚至连一个标点都透着冷静。像一盏灯,不是骤然熄灭,
而是光一点点暗下去,直到你才发现,屋里早已漆黑。她本可删了预约,毁了礼物,
让这一天如常流过。可她还是来了。像纳兰词里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她多想时光停在初遇那日,他为一张照片驻足,她轻声说:“你也觉得,
这盏灯像在等谁吗?”他回头,笑了:“现在有了,它在等你。”那时的他们,信誓旦旦,
以为心意相通,便可抵万难。可人心不是铁石,经不起日日冷落。一句“等我忙完这阵”,
成了年复一年的空诺;一次“下次再约”,终成永不开启的门扉。她曾以为,
只要她还在原地,他总会回头。可人走得太远,连影子都淡了。她终于迈步,穿过马路,
走到窗边。靠窗的老位置,烛火摇曳,意面的香气透过玻璃隐约可闻。
她看见服务生端上那道黑松露奶油意面——她订的,却无人来食。她想,他大约早已忘记,
这曾是他母亲病中念叨的最后一餐。他曾抱着她哭:“我连最后一顿饭,
都没让她吃上最爱的。”那时她多想替他扛下所有痛,可如今,她连替他擦泪的资格都没了。
雨更大了。她把礼盒轻轻放在窗台,退后一步。卡片从夹层滑出,她没打开。
她知道上面写着什么——“愿岁岁年年,灯下共此光。”如今,灯还在,光还在,
可共灯之人,已不在此。她转身,走入雨幕。没有回头。
像极了纳兰笔下那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那时只道是寻常的晚餐、寻常的笑语、寻常的“明天见”,如今想来,
竟已是此生最奢侈的梦。人散楼空影自知。她终于明白,有些散场,不必告别。有些离别,
早在沉默中完成。茶未凉,人已走。而她,不过是那盏灯下,最后一个不肯离去的故人。
第二章:同频之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烟火那畔行,夜市灯火明。风一更,雪一更,
梦里相逢笑语轻,谁省此时情?那时节,风还不急,路还不远,
人也不懂“错过”二字如何写。他们初遇在冬夜,城市摄影展的转角。
一张照片悬于暗墙:雨巷深处,一盏孤灯下,两位老人共撑一伞,步履蹒跚,
影子融在水洼里,像一幅未干的水墨。李好驻足良久。“你觉得他们在说什么?
”声音从身侧传来,低而清,像秋夜拨动的弦。她侧头,见一男子立于灯下,眉眼温润,
目光却亮得惊人。“大概在说,”她轻声道,“‘别急,我陪你走完。
’”他笑了:“我也这么想。”那一瞬,仿佛有光从四面涌来,将两人轻轻围住。
后来她才知,他叫戴萌,字面是“初醒”,却像早已在等她醒来。那时他们皆未脱青涩,
月薪不过七八千,合租在城西老小区,阳台朝北,冬日不见阳光。可他们自有暖意。
周末骑单车穿城,只为寻一家藏在巷尾的豆浆铺。他总抢着付钱,
她便偷偷在他包里塞一包薄荷糖,是他最爱的牌子。“你怎么知道?”他问。
“你口袋里全是糖纸。”她笑。他愣住,也笑出声来,像少年。他们挤在窄小的客厅,
煮泡面加蛋,看一部冷门老片。电影散场,夜已深,两人靠在沙发,谁也不愿动。“你说,
人为什么总在失去后才懂珍惜?”他忽然问。“大概因为,”她望着窗外星子,
“当时只道是寻常。”他侧头看她,目光深得像要把她刻进心里。那一夜,他们没再说话,
却仿佛说了千言万语。他也爱写诗,不成章法,却真。某夜,
她在他笔记本上看到几句:“与你同看的云,比别人的白;与你共听的雨,
比别人的响;与你静坐的黄昏,比别人的长。”她没说破,只悄悄抄在自己日记本扉页。
他们也曾豪言壮语,说要走遍山河,拍尽人间烟火。他指着地图:“等我们有钱了,
去冰岛看极光。”她笑:“先去城南那家破店,吃够一百碗牛肉面再说。”他大笑,
牵起她的手:“好,那就从一碗面开始。”那时他们信:只要心在同处,便无惧世间万变。
只要灯下共语,便不怕长夜漫漫。他们不知,最深的爱,往往藏于最浅的日常;最真的情,
常死于无声的疏远。后来山长水远,风雪载途,他奔赴高处,她留在原乡。可每当夜深人静,
她仍会想起那个冬夜——两人并肩站在照片前,雨在画中下,光在眼中亮,世界那么大,
却仿佛只剩彼此。那时的他们,还不懂“同频”有多珍贵,更不懂——一旦失频,便是永诀。
而如今,她独坐灯下,翻那本旧相册,指尖停在一张合影:他们站在夜市人潮中,
举着糖葫芦,笑得像两株疯长的树。她轻声念:“当时只道是寻常。”泪落如雪,
打湿了纸页,也打湿了那再也回不去的——同频之前。第三章:渐行渐远残雪压枝惊梦后,
孤灯照影忆同游。当时共剪西窗烛,今日空余北牖愁。时光如水,不因谁的挽留而驻足。
曾几何时,他们并肩而坐,笑语喧然,连沉默都像一首未落笔的诗;而今,
却连一句“近来安否”也显得多余,仿佛怕惊扰了彼此早已冷却的旧梦。
李好仍住在城西那间老屋,窗台摆着一盆绿萝,是当年戴萌亲手栽的。
他总说:“这叶子像你,安静,却活得倔强。”如今藤蔓垂落,如旧日情思,无人打理,
却仍不肯枯。而戴萌,已入城东高阁。写字楼灯火彻夜不熄,他坐在玻璃幕墙后,
看城市如星河倒卷。朋友圈里,
是他与投资人举杯、在机场候机厅签合同、在海外峰会演讲的照片。滤镜明亮,笑容得体,
却再不见当年蹲在路边摊前为一碗麻辣烫欢呼的模样。他们仍有联系,只是那联系,
像秋日蛛网,细而易断。他发来一张深夜办公室的照片,配文:“项目上线,通宵。
”她回:“记得喝点热水。”他回一个“嗯”字,再无下文。她盯着那句“嗯”,忽然觉得,
从前他回她“我到了”“想你了”“明天见”,如今只剩一个字,像门轻轻合上,
锁了千言万语。某夜,她高烧至三十九度,独自去医院挂水。朋友圈发了一张输液照,
窗外月色清冷,手背扎着针管,配文:“夜未眠,人在医院。”他点赞。
她盯着那个小小的红心,像盯着一场无声的告别。她多想他问一句:“疼不疼?
”可他知道吗?她发那条,不过是想听他说一句:“我来接你。”可他没有。他正飞往深圳,
谈一笔上亿的融资。他的世界,早已容不下一句“疼不疼”。后来她病愈,
收到他寄来的礼物——一款限量版香薰,附卡片:“听说对睡眠好。”她轻轻点燃,
香气弥漫,却闻不到一丝暖意。那香,是陌生的,高级的,像他们之间,
再没有汗湿的衬衫、泡面的气味、和共用一副耳机听《平凡之路》的夜晚。
她想起纳兰词:“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从前她不信,情深怎会变薄?
如今才懂,不是不爱,是爱在日复一日的沉默里,被时间磨成细沙,风一吹,就散了。
他们也曾试图重聚。一次,她约他在老豆浆铺见面。他迟到四十分钟,西装革履,
手机不停震动。她等他脱下外套,却发现内衬是她送他的那件旧毛衣——袖口起了球,
领口微松。她心头一热,正欲开口,他却接起电话:“王总,
项目估值我坚持三点五亿……”她默默低头喝豆浆,热气氤氲,模糊了视线。那件毛衣,
像一句未说完的告白,穿在他身上,却暖不了心。散场时,他匆匆道别:“下次,
一定补你一顿饭。”她笑:“好。”可她知道,“下次”二字,
早已成了他们之间最遥远的路。夜归,雨落如织。她独行于旧巷,忽见前方一伞微倾,
两人并肩而行,笑语依稀。那背影,竟与当年她与戴萌如出一辙。她驻足,心如刀割。
原来不是人变了,是路分了。他们曾同走一段,如今,他向高处去,她守低处灯。
她仰头看天,雨落进眼眶,分不清是天泪,还是己泪。轻声吟:“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而此刻,他在百米高楼,正签下一笔千万合同。
无人知,他抽屉深处,仍锁着一张泛黄照片——两人在海边,笑得像两株疯长的树。
他指尖轻抚,终是合上。——渐行渐远者,非路也,乃心也。心若不同途,纵并肩,
亦如隔世。第四章:不同世界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各自人间,何曾共一山?
那日聚在城中最高处的会所,落地窗外,万家灯火如星河倾泻。戴萌坐在主位,西装笔挺,
腕表微闪,正与人谈着“赛道布局”与“用户闭环”。李好坐在角落,
穿一件洗得柔软的棉布裙,像误入华堂的旧梦。桌上摆着千元一杯的清酒,侍者轻步来斟。
有人笑问:“这酒如何?”戴萌轻啜,点头:“前调是山间晨露,中调有雪松气息,
尾韵略带矿物感,很干净。”众人纷纷附和,举杯相碰,玻璃清响如碎玉。轮到李好,
她抿了一口,只觉辛辣刺喉,像吞了冰水。她放下杯,轻声道:“这酒……太凉了。
”满桌微顿。一人笑:“李小姐真有趣,酒本无温,人心自判冷暖。”她未应,只望向窗外。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