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毕业就失业,然后呢?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09-28

典礼后的寂静礼堂里喧闹的人声、抛向空中的学士帽、还有那句响亮却空洞的“我们毕业了!

”……所有的一切,就像一场短暂而喧哗的梦。梦里,李锐主角,

可用“我”代入还跟着同学们一起放声大笑,对未来充满了一种模糊却炽热的期待。但梦,

总是要醒的。此刻,李锐独自一人坐在租住的、只有十平米的小房间里。

窗外是城市永不熄灭的灯火,窗内是死一般的寂静。

那份印刷精美、墨香仿佛还未散尽的毕业证书,正安静地躺在书桌一角,

旁边是几份被揉皱又展平的求职简历。“锐哥,晚上班级散伙饭,你不去啊?

”室友张强推门进来,他刚签了家本地企业,虽然起薪不高,但总算有了着落,

语气里带着一种“上岸”后的轻松。我李锐把头从电脑屏幕上抬起来,

屏幕上是一个招聘网站的页面,密密麻麻的职位要求看得人眼晕。“不去了,没什么意思。

”我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平静。“别啊,最后一次了。听说好多人都去,班长还安排了活动呢。

”张强一边对着镜子整理他那件新买的衬衫领子,一边劝道。“真不去了,”我扯了扯嘴角,

想挤出一个笑,却失败了,“手头还有点简历要投,你们玩得开心点。”张强转过头,

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电脑屏幕,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行吧,

那你忙着。工作嘛,慢慢找,总会有的。别太有压力。”压力?怎么会没有压力。送走张强,

房间里再次只剩下我一个人。那句“总会有的”像羽毛一样轻,却压得我心头沉甸甸的。

四年前,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全家人都以为捧住了金饭碗,

以为四年后我必然能在一线城市立足,光宗耀祖。可现实呢?连续投了上百份简历,

参加了十几次面试,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在最后一轮被刷下来。

那些面试官礼貌而疏离的笑容,那些“你很优秀,但可能不太适合我们岗位”的套话,

像一根根细针,扎在自尊心上。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家庭微信群的消息。

妈妈:[图片]是一张丰盛的家常菜照片锐锐,吃饭了吗?今天工作找得怎么样?

有消息吗?爸爸:孩子刚毕业,别催他。锐锐,钱还够用吗?不够爸给你转点。

看着屏幕上关切的话语,我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手指在屏幕上悬停良久,

才艰难地打字回复:“吃了,工作还在找,有几个在谈,感觉希望挺大的。钱够用,

你们别担心。”发出去的是谎言,收获的是短暂的安心。“有几个在谈,

感觉希望挺大……”我喃喃自语,声音在空荡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也格外讽刺。

哪里有什么“在谈”,不过是昨天又收到两封婉拒信罢了。这种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从第一次面试失败后,

听到电话那头母亲难以掩饰的失望叹息时吧。我站起身,走到窗边。楼下的街灯昏黄,

车流如织。这座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

却好像没有一寸地方能真正容纳我这个刚毕业的“失业青年”。

一种巨大的迷茫和孤独感席卷而来,比毕业典礼上那股虚假的集体狂欢更真实,也更刺骨。

“毕业即失业……”我对着玻璃上自己的倒影,苦笑了一下,“然后呢?我该怎么办?

”没有人能回答我。只有窗外城市的噪音,固执地穿透玻璃,提醒着我生活仍在继续,

无论我是否准备好了。2 面试碰壁与自我怀疑周一早晨,

我把自己塞进那套为了面试特意买的、并不太合身的西装里,领带系得一丝不苟。

镜子里的年轻人,努力做出精神抖擞的样子,但眼底的疲惫和不确定,却怎么也藏不住。

今天这个面试,是一家听起来还不错的文化公司,职位是内容运营。

招聘要求上写着“欢迎应届毕业生”,这让我燃起了一丝希望。提前半小时到达写字楼下,

我在大厅的休息区反复背诵着自我介绍,设想着面试官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

手心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下一位,李锐先生。”前台小姐甜美的声音响起。

我深吸一口气,走进会议室。对面坐着三位面试官,

中间是一位四十岁左右、表情严肃的女性,旁边两位看起来年轻一些。“各位面试官好,

我是李锐……”流程化的自我介绍开始。起初一切还算顺利,我对答如流,

甚至觉得中间那位女面试官后来知道是部门总监看我的眼神里带着一丝赞许。然而,

转折发生在她随后的一个问题上。“李锐,你的简历很漂亮,在校成绩也不错。

”总监翻看着我的简历,语气平淡,“我想了解一下,你对‘内容’的理解是什么?或者说,

你认为在我们这个领域,什么样的内容才算是有价值的?”我心里咯噔一下。

这个问题看似宽泛,实则刁钻。我准备过很多关于具体技能、项目经验的问题,

却对这种形而上的“理念”问题有些准备不足。

我试图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一些行业热词来组织答案:“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首先要有吸引力,能抓住用户眼球,其次要有深度,能传递信息或价值观,

最好还能具有互动性和传播性……”我滔滔不绝地说了几分钟,自以为回答得还算全面。

但总监的眉头却微微蹙了起来。她打断了我:“所以,在你看来,

‘吸引用户眼球’是排在第一位的?”“呃……不完全是,我的意思是……”我试图解释,

却感觉越描越黑。“我直说吧,李锐。”总监放下简历,目光锐利地看着我,

“你的回答听起来很标准,像是教科书上搬下来的,但缺乏你自己的思考和洞察。

我们需要的不是复读机,而是一个真正对内容有热情、有独特见解的人。你能举个例子吗?

比如,你最近看到的、你认为真正打动了你的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打动了你?

如果是你来做,你会从什么角度切入?”一连串的问题像炮弹一样砸过来。

我脑子瞬间有点空白。最近?最近我全部精力都用在投简历和焦虑上,

哪有心思静下心去看什么“打动人心”的内容?我支吾着,

举了一个前段时间还算热门的网络视频案例,分析得干巴巴的,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我看到总监眼中那丝赞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失望。

她旁边的一位年轻面试官适时地插话,问了些不痛不痒的问题,缓和了气氛,但我知道,

这次面试大概率又黄了。果然,面试结束后,那句熟悉的“有消息我们会通知你”再次响起,

冰冷而客套。走出那座光鲜亮丽的写字楼,阳光有些刺眼。我扯下领带,塞进公文包里,

感觉浑身脱力。挫败感像潮水一样涌来,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要强烈。不是因为被拒绝本身,

而是因为那个总监的话,像一把手术刀,

精准地剖开了我一直试图掩盖的问题:我好像……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这四年的大学,我似乎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学业,拿到了一纸文凭,

却从未真正思考过“我”是谁,“我”的价值在哪里。我所表现出的所谓“优秀”,

是不是只是一种应对考试的熟练?一种浮于表面的敷衍?回到出租屋,我连西装都懒得脱,

直接瘫倒在床上。手机里,班级群还在热闹地讨论着谁的offer薪资更高,

谁进了多牛的企业。那些消息像针一样扎着眼睛。我烦躁地把手机调成静音,扔到一边。

“独特的见解……真正的热情……”我望着天花板,反复咀嚼着这几个词,心里一片茫然。

我的热情是什么?我的见解又在哪里?除了会考试、会背理论,我还会什么?第一次,

我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失业,不仅仅是找不到工作,

更是找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3 意料之外的转机——咖啡馆的谈话浑浑噩噩地又过了两周,投出去的简历大多泥牛入海。

银行卡里的余额像秋天的树叶,眼看着越来越少。焦虑感与日俱增,甚至开始失眠。

为了逃避狭小房间带来的窒息感,我常常带着笔记本电脑,去家附近的一家便宜咖啡馆,

一坐就是一下午。美其名曰“寻找灵感”或“高效求职”,

其实更多时候是对着招聘网站发呆,或者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那天下午,咖啡馆人不多。

我正对着一个岗位要求发愣,旁边座位传来一阵压抑的咳嗽声。我扭头看去,

是一位看起来六十岁左右、头发花白的老人,

他面前放着一杯咖啡和一本厚厚的、类似项目计划书的文件。他似乎被咖啡呛到了,

咳得有点厉害。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起身去吧台要了杯温水,走过去递给他。“老先生,

您没事吧?喝点水顺一下。”老人有些意外地看了我一眼,接过水杯,喝了几口,缓了过来。

“谢谢你,年轻人。”他声音有些沙哑,但眼神很清亮。“不客气。”我笑了笑,

准备回到自己的座位。“看你经常来这里,对着电脑一坐很久,”老人却主动开口了,

目光落在我还没来得及合上的电脑屏幕上,“是在找工作?”我有些尴尬,点了点头:“嗯,

刚毕业,正在找。”“不容易吧现在?”老人语气平和,没有同情,也没有审视,

就像在聊天气。这种平淡的态度反而让我放松了些许戒备。我叹了口气,

在他对面的空位坐下:“是啊,挺难的。投了很多简历,面试了几次,都没成。”“哦?

都面试了哪些类型的公司?”老人似乎来了兴趣。反正也无事可做,

我便大概说了说之前面试的几个公司和职位,以及最近那次惨痛的失败经历。

说到那个总监关于“内容和热情”的提问时,

我忍不住流露出一些委屈和困惑:“……我觉得我回答得也没错啊,那些理论都是书上写的,

行业里也常这么说。为什么就说我缺乏见解呢?”老人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我。

直到我说完,他才缓缓端起咖啡杯,抿了一口,说道:“那个面试官,话可能说得直了点,

但未必没有道理。”我愣了一下。“年轻人,你说了很多‘应该怎么样’,

但很少听到你说‘我认为怎么样’。”老人看着我,眼神温和却犀利,

“你像是在背诵标准答案,试图迎合别人的期望。但找工作,

尤其是找一份能让你成长的工作,某种程度上像是在找‘同类’。对方想看到的,

不只是一个合格的应聘者,更是一个有趣的、有自己想法的灵魂。哪怕这个想法还不成熟,

甚至有点幼稚,但那是‘你’的东西。”他顿了顿,

指着自己面前那本厚厚的计划书:“就像我做这个项目,如果我只是告诉别人,

这个项目市场前景多好,利润多高,可能没人感兴趣。但如果我讲的是,

我为什么想做这个项目,它解决了我看到的什么问题,哪怕这个问题很小,

过程中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我又是怎么想的办法,别人反而更容易被打动。

因为这里面的‘我’是真实的。”“真实的……自己?”我喃喃道。“对。”老人点点头,

“你现在迷茫,找不到方向,这很正常。几乎每个刚毕业的年轻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但你不能停在迷茫里。你得主动去做点什么,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去尝试,去碰壁,去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你才能慢慢弄清楚,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这才是属于你的‘见解’和‘热情’的基础。”老人的话,像一道光,

突然照进了我混乱的思绪。我一直纠结于如何给出“正确”答案,

却忘了“我”本身才是那个最重要的变量。“可是……我能做什么呢?”我茫然地问。

“从你能做的事情开始。”老人笑了笑,“比如,你不是学传媒的吗?现在网络这么发达,

为什么不试着运营一个自己的小账号?写点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拍点你觉得有意思的小视频?不在乎有没有人看,就当是给自己找一个表达的出口,

一个练习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你学过的那些理论,才会真正变成你的工具,

而不是你需要背诵的教条。”运营自己的账号?这个想法我以前从未有过。

总觉得那是网红、大V才做的事,离自己很遥远。但老人的话,却让我心里动了一下。是啊,

为什么不能呢?至少,这比无休止地投简历、然后等待宣判,要主动得多。那天下午,

我和这位陌生的老人聊了很久。他并没有给我具体的工作机会,但他的话语,

却像在我封闭的世界里打开了一扇窗,

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基于自我探索和主动创造的路径。离开咖啡馆时,

我的脚步不再像来时那样沉重。虽然前路依然模糊,

但心里却莫名地有了一丝微弱的光亮和力量。4 第一步,从零开始回到出租屋,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不再直奔招聘网站,

而是开始搜索“如何注册公众号”、“新手视频剪辑软件推荐”。老人的话点醒了我,

与其被动等待一个认可,不如主动创造一个支点。但热情很快就被现实泼了冷水。

做什么内容呢?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游戏?我不算硬核玩家。美妆穿搭?一窍不通。

时事评论?自觉深度不够。知识分享?好像又回到了背诵课本的老路。我在房间里踱步,

目光扫过书架,上面大多是教材和专业书,但也有几本买了却没怎么看的小说,

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电影海报。我又想起咖啡馆老人的话:“写点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真正感兴趣的?我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痴迷的爱好。但如果说相对喜欢和放松的,

大概是看电影吧。尤其是那些不那么热门、但细节丰富、能让人回味的小众电影。

每次看完一部好电影,我总有些零零碎碎的想法,但很少系统地去梳理和表达。

“要不……就做电影解说?或者说,分享一些我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

”这个念头冒出来,让我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

这似乎是我真正愿意花时间去琢磨的事情;忐忑的是,这领域竞争激烈,

我能做出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吗?管他呢!就像老人说的,不在乎有没有人看,

先当是给自己一个表达的出口。说干就干。我给自己定了个简单的目标:每周更新一期,

内容围绕一部我喜欢的电影,不追求热点,只聊我自己的观感和发现。形式就先从图文开始,

成本低,操作也相对简单。接下来的几天,我像打了鸡血一样。

选定了第一部要分享的电影——一部关于失败者和小人物的冷门喜剧,

我觉得里面有很多被忽略的温暖细节。我反复拉片,记录下触动我的点和零碎的想法,

然后尝试把它们组织成一篇连贯的文章。这个过程远比我想象的困难。想法是零散的,

落到文字上就变得干巴巴的。如何开头吸引人?如何组织逻辑?如何让描述更生动?

每一个环节都磕磕绊绊。我写了删,删了写,光是开头就折腾了大半天。

室友张强看到我对着电脑愁眉苦脸,凑过来看了一眼:“哟,锐哥,改行当文艺青年了?

写影评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地挡住屏幕:“随便写写,瞎玩。”“可以啊!

总比天天对着招聘网站叹气强。”张强倒是很支持,“需要帮忙就说,我虽然不懂电影,

但可以帮你看看有没有错别字,哈哈。”虽然只是句玩笑话,却让我感到一丝温暖。至少,

我在做一件具体的事,而不是沉浸在焦虑中。终于,在折腾了三天后,

我的第一篇公众号文章诞生了。标题我斟酌了很久,

最后定了一个有点个人化的:《那个没人注意的配角,才是这部电影里最温暖的光》。

排版还很简陋,配图也是从电影官方剧照里选的。点击“发布”按钮的那一刻,

我的手心都在冒汗。文章发出去了,如同石沉大海。阅读量寥寥无几,

只有张强和另外一两个朋友点了赞。没有评论,没有转发。说不失望是假的。但奇怪的是,

这种失望和面试失败后的那种挫败感完全不同。面试失败,感觉是自我价值被否定;而这次,

虽然结果冷清,但整个创作过程却让我体验到一种久违的专注和充实。

我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具体的文字,这本身就有一种微小的成就感。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

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我不得不去查阅更多关于这部电影导演、编剧的背景资料,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