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天香书院 > 其它小说 > 哨兵日记小说

哨兵日记小说

爱吃玉米甜饼的叶菲儿 著

其它小说连载

长篇其它小说《哨兵日记小说男女主角周科长赵政委身边发生的故事精彩纷非常值得一作者“爱吃玉米甜饼的叶菲儿”所主要讲述的是:哨兵日记军属大院哨兵李卫国的日记本藏着三十年来的所有秘1992年7王副团长女儿夜我开了1998年3张营长妻子买菜未那晚暴雨如2015新任政委妻子总在深夜独自散直到新任政委调阅监发现我每晚都会在档案室门口徘他们不知每一页日记都粘着血而最新的一页写着:2023该轮到我知道真相---铁皮哨岗被午后的太阳烤得发隔着薄薄的胶鞋都能感到地...

主角:周科长,赵政委   更新:2025-09-27 19:33:5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哨兵日记军属大院哨兵李卫国的日记本里,藏着三十年来的所有秘密。1992年7月,

王副团长女儿夜归,我开了门。1998年3月,张营长妻子买菜未归,那晚暴雨如注。

2015年,新任政委妻子总在深夜独自散步。直到新任政委调阅监控,

发现我每晚都会在档案室门口徘徊。他们不知道,每一页日记都粘着血渍。

而最新的一页写着:2023年,该轮到我知道真相了。

---铁皮哨岗被午后的太阳烤得发烫,隔着薄薄的胶鞋底,都能感到地面那股蒸人的热气。

李卫国站得笔直,像院门口那棵老槐树一样,纹丝不动。花白的短发根根直立,

洗得发白的旧军装领口风纪扣严严实实,只是脊背,终究不如年轻时那么板正了,

微微有些前倾,像承不住几十年的分量。一辆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滑到自动起降杆前,

车窗落下,露出一张年轻却带着审视意味的脸,是政委的新司机。李卫国标准的敬礼,

利落放行,目光掠过深色的车窗玻璃,隐约看到后座上一个模糊的轮廓。新来的赵政委,

到任半个月了,听说很有些手段。大院还是那个大院,红砖墙爬满了岁月和爬山虎,

几栋老式家属楼沉默地立着,偶尔有孩子的笑闹声和哪家厨房传来的炒菜声,

打破这午后的沉寂。但李卫国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角落新装的摄像头,

悄无声息地转动着,冷冰冰的金属光泽,刺得他眼角发涩。交班时间到了,

来接岗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精力旺盛,对着李卫国规规矩矩喊了声“李班长”。

李卫国点点头,没多话,转身走向院角那排低矮的平房,那是他们这些老兵的宿舍。

他的房间在最里头,狭小,但整洁,一张硬板床,一张掉了漆的木桌,

一个印着“先进标兵”字样的搪瓷缸子,除此之外,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家当。他从枕头底下,

摸出一个用牛皮纸仔细包好的本子。本子的边角已经磨损得起了毛,纸页泛黄发脆,

散发着一股混合了霉味、汗味和某种说不清的、类似铁锈的气息。他粗糙的手指拂过封面,

那里用钢笔写着四个褪了色的字:《哨兵日记》。翻开第一页,字迹还能看出年轻时的锐气。

1992年7月15日,晴,晚10点37分。王副团长家的小娟回来了,跑得气喘吁吁,

说是看电影晚了。我给她开了小门。小姑娘脸通红,不敢看我。后半夜,

王副团长家亮灯到很晚。1998年3月22日,暴雨。张营长爱人下午说去菜市场,

到现在没回。张营长出去找了三趟。雨大得砸人脸疼。凌晨2点,她回来了,浑身湿透,

说是摔沟里了,裤子却没什么泥。张营长没说话,接她回去了。那之后,他们家安静了很多。

一页页翻过去,字迹渐渐变得沉稳,继而透出一股压抑。

记录的都是些琐碎:谁家来了什么客人,谁家夫妻吵架,谁家孩子升学宴请了哪些人。

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像一部无声的黑白胶片,记录着这个大院的呼吸和脉动,

也记录着那些被刻意忽略的褶皱里的尘埃。最新的几页,墨迹尚新。2023年,

6月10日,晴转多云。赵政委家的,今晚又是快11点才出去,沿着围墙根那条路往西走。

西边尽头是废弃的老锅炉房。6月15日,阴。她还是在那个时间出去,

手里好像攥着什么东西,很小,反光。李卫国合上日记,手指无意识地捻着纸页边缘。

那里,有一处不起眼的暗褐色斑点,不是墨迹,更像是……他闭上眼,

鼻腔里似乎又萦绕起那晚浓得化不开的血腥气,混合着暴雨的土腥味。他甩甩头,

把那画面驱散。夜深了。大院的灯火次第熄灭,只有路灯在地上投下昏黄的光晕。

李卫国穿上那件旧军装外套,悄无声息地融入了阴影里。他没有走大路,而是贴着墙根,

像一只习惯了夜行的老猫。他的脚步很轻,落地几乎无声。档案室在办公楼的一楼最东头,

窗户外装着结实的防盗网。李卫国每晚巡逻,都会“恰好”经过这里。有时,他会停下脚步,

似乎在检查门锁,手指看似随意地拂过那冰冷的锁孔。更多的时候,他只是远远地站着,

阴影将他整个吞没,只有那双不再年轻却依然锐利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难以言说的光。

他不知道的是,走廊尽头那个新安装的高清摄像头,红色的指示灯在黑暗中微微闪烁,

将他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忠实记录下来。第二天下午,李卫国被叫到了政委办公室。

赵政委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

但眼神里没有温度。他示意李卫国坐下,桌上泡着两杯茶,热气袅袅。“李班长,坐。

”赵政委的声音很平和,“找你来,没什么大事。就是了解一下大院最近的治安情况。

你在这里年头长,情况熟。”李卫国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腰杆挺直:“报告政委,

一切正常。”“正常就好。”赵政委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似不经意地问,“我听说,

李班长责任心特别强,每晚都要亲自巡逻好几遍?特别是……档案室那边?

”李卫国的心猛地一沉,但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习惯了。看看门窗,心里踏实。”“哦?

”赵政委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落在李卫国脸上,“监控显示,

李班长最近几乎每晚固定时间,都会在档案室门口停留。是发现什么异常了吗?

”空气仿佛凝固了。李卫国能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他沉默了几秒,开口,

声音有些干涩:“没有异常。只是……老习惯了,看看锁好没有。”赵政委盯着他,

看了足足有十秒钟,然后靠回椅背,笑了笑:“没有异常就好。李班长是老同志了,觉悟高,

规矩都懂。档案室涉及一些历史材料,敏感,还是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靠近。

这也是为你考虑。”“是,政委,我明白。”李卫国站起身,敬礼。走出政委办公室,

后背的军装已经被冷汗浸湿了一片。他知道,自己被盯上了。那双年轻而锐利的眼睛,

已经起了疑心。他回到宿舍,反锁上门,再次拿出那本日记。他翻到最新的一页,拿起笔,

墨水滴在纸上,晕开一个小点。他深吸一口气,用力写下:2023年,

该轮到我知道真相了。字迹带着一股豁出去的狠劲。接下来的几天,表面风平浪静。

李卫国依旧准时站岗、巡逻,对每个人都保持着那份沉默的恭敬。但他巡逻的路线更加飘忽,

停留的时间更短。他注意到,暗处盯着他的眼睛,不止一双了。他也不再仅仅在夜间行动。

一个午后,趁大部分人都午休,他借口检查电路,走进了办公楼地下室。那里堆满了杂物,

潮湿,散发着霉味。在最角落里,他找到了几个落满灰尘的旧纸箱,

上面用毛笔写着模糊的编号和年份。他的手有些颤抖,拂去灰尘,翻看起来。

大多是些过期的文件、废旧报纸,但他的手指在一摞用牛皮筋捆扎的信封上停住了。

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有年份。他的心狂跳起来,迅速抽出了最上面的一封,塞进怀里,

然后将纸箱恢复原状。当晚,在宿舍昏黄的灯光下,他颤抖着打开了那封信。信纸脆黄,

字迹娟秀,却透着一股绝望。……他们都说我是失足落水,可那晚我明明……卫国兄弟,

你是老实人,那天晚上你看到我了,对不对?我求你,别说出去,

为了孩子……可我心里憋得慌啊……信没有写完,戛然而止。

落款日期是1998年3月21日,就是张营长妻子“买菜未归”暴雨夜的前一天!

李卫国猛地靠倒在椅背上,冷汗涔涔而下。

那晚的暴雨声、女人湿透的身影、张营长沉默而紧绷的脸……碎片一样的记忆疯狂涌来。

他想起更早之前,王副团长女儿夜归后没几个月,就匆匆嫁到了外地,再也没回来过。

想起这些年,大院里有好几个“意外”去世或失踪的人,他们的名字,

似乎都隐约和某些领导、某些不能言说的事情牵扯在一起。这本日记,他记了三十年,

原本只是想给自己留个念想,却不知不觉间,粘稠上了这么多无声的血泪和秘密。

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旁观者,记录者,现在才发现,自己早已是这巨大蛛网上的一环,

被无形丝线紧紧缠绕。不能再等了。他知道赵政委那边不会给他太多时间。那个年轻的政委,

锐气十足,想要整顿,想要揭开一些盖子树立威信,或者,他本身也带着某种使命?

李卫国不确定。他只知道,自己这个知道太多的老哨兵,

很可能成为第一个被“清理”的对象。又是一个深夜,比往常更沉。乌云遮月,

只有远处路灯的一点微光。李卫国换上了一双软底布鞋,把那本厚厚的日记本紧紧揣在怀里。

他像一道幽灵,避开了所有可能的监控角度,来到了档案室的后窗。这里有一扇老式的气窗,

锁扣多年前就坏了,只用一根铁丝粗略地缠着,这是他多年前无意中发现的秘密。

他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解开铁丝,推开气窗,一股陈年纸张和灰尘的味道扑面而来。

他敏捷地钻了进去,落地无声。档案室里漆黑一片,只有排风扇缓慢转动的微弱声响。

他不敢开灯,凭借记忆和对这里的熟悉,摸索着走向存放早期人事档案和内部纪要的铁柜。

他知道,他要找的东西,一定在那里。就在他的手指触碰到冰冷柜门的那一刻——“啪!

”档案室的灯突然全部亮起!刺眼的白光让他瞬间失明。门口,站着赵政委,

还有两名荷枪实弹的警卫。赵政委的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

只有一种终于等到猎物的冷冽。“李卫国,”赵政委的声音在空旷的档案室里回荡,

不带一丝感情,“这么晚了,在这里找什么?”李卫国僵在原地,

怀里的日记本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着他的胸口。他看着赵政委,看着那两名警卫紧绷的脸,

看着他们手中冰冷的枪械。三十年的光阴,三十年的沉默,三十年的秘密,在这一刻,

被刺眼的白光无情地钉在了原地。他张了张嘴,喉咙干得发不出一点声音。

档案室墙上的电子钟,红色数字无声地跳动着:2023年,7月15日,凌晨1点27分。

白光刺眼,空气凝固。李卫国站在敞开的铁柜前,手指还停留在冰冷的金属表面上。

怀里的日记本硌着肋骨,提醒着他这三十年沉甸甸的分量。赵政委挥了挥手,

两名警卫收枪后退了一步,但眼神依旧警惕地盯着李卫国,封住了所有退路。

政委慢慢踱步上前,皮鞋踩在水磨石地面上,发出清晰的回响,

在这死寂的档案室里格外瘆人。“李班长,”赵政委的语调很平,听不出喜怒,

目光却像手术刀一样刮过李卫国的脸,“我查过你的档案,十八岁入伍,就在这个大院站岗,

立过功,受过奖,三十年没离开过。都说你是大院的‘活化石’,一棵树,一块石头。

”他的脚步停在李卫国面前三步远的地方,眼神落在他紧紧捂着的胸口:“看来,

你这棵‘树’心里,藏着不少东西啊。是自己拿出来,还是我让他们帮你?

”李卫国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他看着赵政委,这个年轻的上位者,眼神里有审视,

有掌控一切的自信,但深处,似乎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李卫国的心猛地一跳。

他不是来抓一个简单的违纪老兵的,他是冲着东西来的!他可能早就知道这本日记的存在,

或者,至少怀疑李卫国掌握着某些关键线索。冷汗顺着脊柱滑下,但一股横劲也顶了上来。

三十年,他忍够了,也躲够了。今天被堵在这里,或许是宿命。他缓缓地,

把手伸进军装内兜,掏出了那个牛皮纸包着的日记本。动作很慢,

带着一种近乎仪式般的郑重。他没有递给赵政委,而是紧紧攥在手里,

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封面上那四个褪色的字。“政委,”李卫国的声音沙哑,

却透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平静,“这本日记,我记了三十年。大院里的风吹草动,人来人往,

都在里面。”赵政委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似乎对李卫国的态度有些意外。

他伸出手:“拿来。”李卫国没动,反而把日记本抱得更紧了些:“政委,您是新来的,

想了解情况,整顿风气,我理解。但这本子里的有些事,牵扯太深,年头太久……我怕您,

担不住。”“担不担得住,是我的事。”赵政委脸色沉了下来,语气加重,“李卫国,

别忘了你的身份!服从命令!”“身份?”李卫国忽然低低地笑了一声,笑声干涩而苍凉,

“我就是个哨兵,看了三十年大门的哨兵。可这三十年,我看到的,听到的,

比很多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多得多!”他猛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爆射出一种锐利的光,

直直刺向赵政委:“1992年,王副团长的女儿为什么半夜跑回来?1998年,

张营长的爱人那场暴雨夜到底去了哪里?还有2005年锅炉房那个临时工的死,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