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强迫自己放松身体,发出均匀而绵长的呼吸,每一个节奏都精心控制,如同最逼真的表演。
然而,在他紧闭的眼皮之下,大脑正以燃烧般的速度疯狂运转,前世所学的历史知识化作冰冷的数据流,与眼前残酷的现实猛烈碰撞。
“公元184年,甲子年,二月……张角派遣马元义联络京师封谞、徐奉为内应,计划泄露,不得不提前仓促起事……现在是180年冬,满打满算,只剩三年多!”
时间像一条毒蛇,缠绕在他的脖颈上,缓缓收紧。
他能感受到身旁舅舅张角那踏实而温暖的体温,也能感受到那份因获得“天命”而蓬勃燃烧的决心。
这决心如此炽热,足以融化任何试图劝阻的冰水。
“硬拦是拦不住的。
此时的舅舅,正沉浸在救世主的宏大叙事里,《太平要术》就是他眼中的神谕。
任何质疑,哪怕流露出一丝一毫,都会被视为对‘天命’的背叛,只会立刻摧毁我们之间刚刚重建的脆弱信任,将我彻底排除在核心圈层之外。”
绝望之中,一个念头如同黑暗海面上骤然亮起的灯塔,逐渐清晰、坚定:“既然这场席卷天下的风暴注定无法避免,那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我独一无二的信息差,在这艘注定要撞上冰山的巨轮上,提前为自己,也为舅舅,找到哪怕一小块救生筏!
黄巾起义,其败不在初心,而在策略!
初期八方响应,势如破竹,却败在各自为战、缺乏稳固根基、被朝廷精锐骑兵逐一击破……如果,我只是说如果,我能在暗中施加一些影响,在一些关键节点上埋下伏笔,是否就能像蝴蝶振翅一样,微妙地改变那注定的结局?
至少,要让舅舅避免被枭首示众的悲惨命运!”
思路一旦打通,行动计划便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他在心中默默定计,每一步都力求稳妥、隐蔽:“第一步,彻底康复,取得舅舅毫无保留的信任。
这是所有计划的基础。
我要表现得比以往更加懂事、勤勉,不仅要主动学习医术,更要在他布道时流露出恰到好处的虔诚与崇拜,成为他最亲近、最不设防的人。”
“第二步,深入了解《太平要术》的核心教义和‘太平道’的组织模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要弄清楚,这‘太平道’是如何层层架构,如何传递消息,资金从何而来,骨干有哪些人。
只有融入其中,我才能找到那个可以施加影响的‘支点’。”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利用我超越这个时代一千八百年的知识和眼光,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悄悄埋下‘后手’。”
想到这里,张旭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具体:“比如粮食!
乱世之中,粮食比黄金更重要。
黄巾军往往因粮草不济而溃散。
我可以借口为道观储备‘功德粮’,说服舅舅在巨鹿郡周边,甚至更远的太行山深处,寻找隐秘地点建立秘密粮仓。
用我记忆中的方法,如石灰防潮、地窖储存,尽可能延长粮食保存期。”
“比如退路!
起义失败后,张角兄弟被困广宗,突围无望。
我必须提前规划好数条通往太行山或其他复杂地域的隐蔽路线,并暗中培养几个绝对忠诚、熟悉山林的向导。
这件事,必须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甚至……是否可以提前接触那些在乱世中最终崛起的英雄?”
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让他心跳加速。
“刘备、曹操、孙坚……他们此时还都籍籍无名。
如果我能以太平道‘仙童’或其他不引人注目的身份,在他们微末之时留下一点‘善缘’,哪怕只是提供一些无关紧要的帮助或信息,是否能在未来绝境中,换来一线生机?”
当然,这步棋风险极大,必须慎之又慎。
风险与机遇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他心中反复权衡。
“刘备此时应在涿郡织席贩履,曹操在洛阳北部尉任上蹉跎,孙坚远在长沙……我如今一个十二岁的孩童,且被困在巨鹿,贸然前去接触,无异于天方夜谭。
此事需从长计议,眼下,必须将全部精力放在夯实基础上。”
纷乱的思绪如同潮水般渐渐退去,留下的是被冲刷得清晰无比的认知礁石。
张旭闭着眼,感受着身旁舅舅沉稳的呼吸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和坚定,取代了最初的恐慌与算计。
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舅舅张角,都是我在这陌生而凶险的乱世中,唯一、且必须紧紧抓住的依靠。
这不仅仅是因为那层血脉相连的关系,更是一种冰冷而现实的权衡。
他不再是那个拥有现代身份、可以独立生存的成年人,他现在是张旭,一个十二岁的孩童,一个失去父母、依附舅舅生存的孤儿。
离开了张角,在这饥荒频仍、豪强林立、律法崩坏的东汉末年,他可能连这个冬天都熬不过去。
帮助舅舅,首先是为了生存,是这具身体最本能的诉求。
但更深一层,张角所代表的,远不止是一碗饭、一处栖身之所。
他是一面正在聚集的旗帜,一个即将成型的巨大势力的核心。
历史己经证明,这面旗帜虽然最终倒下,但其掀起的风浪足以改变时代的走向。
若能凭借先知先觉,帮助这艘巨轮避开致命的暗礁,哪怕只是让它航行得更远一些,那么,我所依托的,就将不再是一个注定覆灭的悲剧英雄,而是一个可能真正搅动天下的强大势力。
更何况……张旭的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自己高烧昏迷时,舅舅那双布满厚茧、因采药而伤痕累累的大手,是如何颤抖着、却又无比轻柔地为自己擦拭额头;想起他端着药碗时,那眼中毫不掺假的、几乎要溢出来的担忧与恐惧。
那不是对一个工具的眼神,那是看亲人的眼神,是看希望的眼神。
“他是真心待我的。”
这个认知,像一股暖流,融化了一些因知晓历史结局而带来的冰冷隔阂。
舅舅不是一个历史书上的扁平符号,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着救世理想却也深怀舐犊之情的长辈。
于公于私,于理性于情感,自己都没有理由,更没有资格袖手旁观。
“所以,帮助他,就是在帮助我自己。
这不仅是利益的捆绑,更是命运的共同體。”
张旭在心中重重地刻下了这句话。
“我必须成功。
不仅要为他谋划一条生路,也要为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即将天崩地裂的天下,打下一块属于我们的立足之基。”
这份认知,让他之前的种种计划——储粮、绘图、乃至未来可能的人际布局——都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更强大的驱动力。
这不再仅仅是为了“改变历史”这样一个宏大而略显空泛的目标,而是为了一个非常具体、非常个人化的目标:守护眼前这个唯一的亲人,并借此,在这个时代活下去,有尊严地、有力量地活下去。
想通了这一点,张旭的心反而彻底安定下来。
恐惧依然存在,但那己不再是阻碍,而是催他奋进的警钟。
他轻轻翻了个身,面向舅舅的方向,在黑暗中,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源自血脉和共同命运的联结。
乱世如洪流,而舅舅张角,就是他必须同舟共济、并且要亲手将其加固成艨艟巨舰的那叶扁舟。
这,就是他张旭,在这个时代的起点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