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红楼新梦:沪上风华

第六章 破茧成蝶

发表时间: 2025-09-26
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大观园文创园区”项目的轮廓愈发清晰。

林羽和贾轩为了让园区更具特色与吸引力,频繁穿梭于各个传统工艺作坊与科技企业之间。

与传统工艺匠人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

当他们找到苏绣大师吴老,希望他能为园区的文创产品提供绣样时,吴老却连连摇头。

“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真正懂苏绣、愿意静下心来学的?

你们这项目,听着花哨,能长久吗?”

吴老的语气中满是怀疑与担忧。

林羽没有气馁,她诚恳地向吴老讲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苏绣之美的愿景。

她拿出自己设计的几款融入苏绣元素的文创产品草图,上面细致的针法标注和独特的设计构思,让吴老不禁眼前一亮。

“这些设计,真的是你一个小姑娘想出来的?”

吴老的态度有所松动。

贾轩也在一旁补充道:“吴老,我们还打算在园区开设苏绣体验课程,邀请您来授课,让更多年轻人近距离感受苏绣的魅力。”

吴老思索良久,最终点了点头:“好,就冲你们这份心,我信你们一次。”

在与科技企业合作时,他们同样面临挑战。

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对将智能科技融入传统建筑景观的想法表示质疑:“传统建筑本就讲究古朴典雅,加入这些科技元素,会不会破坏整体风格?”

林羽和贾轩耐心解释,科技的融入是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沉浸式体验,同时也能让传统建筑以更创新的方式展现。

比如在潇湘馆设置虚拟黛玉,通过AI技术与游客互动,解答关于《红楼梦》的知识;在大观园的湖面上,利用投影技术呈现书中的荷花盛会等。

经过多次沟通,这家科技公司终于被说服,加入到项目中来。

随着项目的推进,资金压力再次凸显。

尽管有史渊的注资,但后续的建设、运营费用仍十分庞大。

贾轩西处奔走,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林羽则带领团队优化项目预算,尽可能降低成本。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当地政府了解到他们的项目后,认为这对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不仅给予了一定的政策补贴,还帮忙协调了一些资源。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大观园文创园区”项目的启动,无疑为众多求职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招聘启事发布后,收到了大量的简历。

其中有一位叫晓妍的女孩,刚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一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她在简历中写道:“我从小就热爱《红楼梦》,一首梦想着能从事与它相关的工作。

这个项目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实现梦想的机会。”

林羽看到这份简历后,决定给她一个面试的机会。

面试中,晓妍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旅***业的见解,让林羽十分满意,当场便决定录用她,负责园区的旅游线路规划和游客服务工作。

随着人才的不断加入,团队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日夜奋战。

设计团队反复打磨每一个文创产品的细节;建筑团队精心规划园区的布局和景观;运营团队则积极与各大旅行社、媒体沟通合作,为园区的开业进行宣传推广。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大观园文创园区”正式开业。

开业当天,园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精美的文创产品、逼真的沉浸式演出、充满趣味的手作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人们在园区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红楼梦》的世界中。

林羽和贾轩站在园区的最高处,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羽儿,这一切都多亏了你。”

贾轩轻轻握住林羽的手。

“不,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林羽微笑着回应。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林羽和贾轩凭借着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彼此的信任与支持,成功地打造出了“大观园文创园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商业传奇,更是一段在困境中破茧成蝶的励志篇章。

而“大观园文创园区”,也将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为更多的人带来文化的滋养与心灵的触动 。

第七章:风起微澜——繁华背后的考验园区开业后的头三个月,客流量节节攀升,周末更是一票难求。

晓妍带着游客走在潇湘馆的竹径上,声音清脆地讲解着黛玉葬花的典故,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不时有人追问“这竹子是不是真的从江南移栽来的”;“胭脂鹅脯”体验馆里,吴老的徒弟正手把手教小朋友用红曲米给鹅肉上色,家长们在一旁笑着录像,空气中飘着绍兴酒的醇香;文创商店里,苏悦设计的“十二钗插画笔记本”卖得断了货,小周负责的3D打印大观园模型前,总围着一群好奇的孩子。

林羽每天都要在园区转上好几圈,笔记本上记满了游客的建议:“希望增加夜间演出手作体验项目需要提前预约园区指示牌不够清晰”。

她常坐在藕香榭的栏杆上,看着湖面上的荷花灯随波飘荡,想起刚创业时工作室里那盏孤零零的台灯——那时她从没想过,梦想真的能长成眼前这副热闹模样。

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新的麻烦就找上门了。

这天早上,林羽刚到办公室,就看到运营总监阿凯脸色凝重地拿着一份报表进来:“林总,上周的客流量比之前降了15%,线上评分也从4.9掉到了4.5。”

“怎么回事?”

林羽放下手里的茶杯,指尖划过报表上的红色折线。

阿凯打开手机,调出几条差评:“有游客说沉浸式演出内容重复,看了一次就不想看第二次;还有人反映文创产品更新慢,上次买的笔记本,这次来还是老样子。”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最近周边开了两家新的文旅园区,一家主打科幻主题,一家做古风剧本杀,分流了不少年轻游客。”

林羽皱起眉头,起身走到窗边。

楼下,几个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正犹豫着要不要进园区,最后还是转身走向了地铁站。

她想起前几天和贾轩聊起的就业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很多年轻人宁愿去网红店做***,也不愿进传统企业,就是因为怕“一成不变”。

现在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对新鲜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旦觉得“没意思”,就会立刻转向其他选择。

当天下午,林羽就召集团队开了会。

设计部的苏悦首先发言:“我们可以推出季节限定文创,比如下个月是中秋,就做‘中秋蟹宴’主题的手办,黛玉、宝钗他们围坐在一起吃蟹,手里的蟹八件都做成可动的。”

小周也跟着点头:“我可以设计中秋主题的AR滤镜,游客扫描园区里的桂花树,就能看到虚拟的‘中秋诗会’。”

运营部的阿凯则提出:“我们可以和本地的剧本杀工作室合作,把《红楼梦》里的‘海棠诗社’改成互动剧本,让游客扮演书中角色,自己写诗作对,赢了还能兑换文创产品。”

林羽看着大家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踏实了不少。

可她不知道,更大的危机正在暗处酝酿。

几天后,贾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市监局打来的——有人举报园区里的“胭脂鹅脯”体验馆使用过期食材。

贾轩立刻赶到体验馆,只见几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查冰箱,地上摊着几袋包装破损的红曲米。

体验馆的负责人脸色惨白:“贾总,这是供应商送来的货,我们昨天刚收到,还没来得及拆封……”贾轩蹲下身,拿起一袋红曲米,发现包装上的生产日期确实是上个月,但封口处有明显的二次粘贴痕迹。

他心里一沉,立刻让人联系供应商,可对方的电话却始终打不通。

当天晚上,“大观园文创园区使用过期食材”的消息就上了热搜。

虽然市监局后来查明是供应商故意篡改包装,园区没有责任,但还是有不少游客选择退票,周末的客流量首接跌了三成。

林羽看着空荡荡的体验馆,心里又急又气。

贾轩走过来,把一件外套披在她肩上:“别担心,我们会解决的。”

他拿出手机,调出和几家老字号食品厂的聊天记录,“我己经联系了苏州的一家百年酒厂,他们不仅能提供正宗的绍兴酒,还能帮我们定制红曲米,保证品质。”

林羽抬头看着贾轩,眼眶有点红:“都是我不好,没把供应商的审核做好。”

“不怪你,是我们太急着扩张,忽略了细节。”

贾轩轻轻揉了揉她的头发,“明天我们一起去苏州,亲自考察那家酒厂。

顺便,我们去看看吴老,他之前说过,苏州有最好的苏绣丝线。”

第八章:柳暗花明——在变化中寻新机苏州的酒厂坐落在山脚下,青瓦白墙,门口挂着“百年老字号”的牌匾。

厂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姓周,手里拿着一把紫砂壶,笑着迎出来:“贾总、林总,我可是你们园区的常客,我孙女特别喜欢你们的‘十二钗’手办。”

周厂长带着他们参观酒厂,酒窖里整齐地摆着一排排酒坛,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酒香。

“我们的绍兴酒,都是用古法酿造的,要发酵整整三年才能出窖。”

周厂长拿起一杯酒,递给林羽,“林总,你尝尝,这酒用来腌鹅脯,最是香嫩。”

林羽抿了一口,酒液绵柔,带着淡淡的米香。

她突然想起外婆说过,好的食材,要配好的调料,就像好的故事,要用心去讲。

从酒厂出来,他们又去了吴老的苏绣作坊。

吴老正在教几个年轻徒弟绣“岁寒三友”,银针在绸缎上穿梭,很快就勾勒出松枝的轮廓。

“吴老,我们想做一批苏绣围巾,上面绣《红楼梦》里的场景,比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

林羽拿出设计图,递到吴老面前。

吴老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图纸:“这个想法好,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戴围巾,把苏绣绣在围巾上,既好看,又能让更多人知道苏绣。”

他指着图纸上的黛玉,“这里的裙摆,要用‘虚实针’,这样看起来才有飘逸感;还有花瓣,要用‘打籽绣’,摸起来有立体感。”

离开苏州前,林羽和贾轩去了一趟平江路。

路边的一家小店里,摆着许多年轻人手工做的小摆件,有黏土捏的小猫,有布艺做的书签。

林羽拿起一个布艺书签,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玉兰花,针脚虽然不如吴老的精细,却透着一股可爱的灵气。

“你看,现在的年轻人其实很喜欢传统文化,只是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

林羽对贾轩说,“我们的园区,也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参与进来。”

回到上海后,林羽立刻推出了“红楼新秀计划”——面向全国招募年轻的手工艺人、设计师、编剧,邀请他们来园区开设工作室,或者合作开发文创产品。

消息一发布,就收到了几百份申请。

其中有一个叫李然的女孩,刚从中央美院毕业,擅长用羊毛毡做立体画。

她寄来的作品里,有羊毛毡做的“怡红院海棠”,花瓣层层叠叠,连花蕊都清晰可见。

林羽立刻邀请李然来园区开设工作室。

李然的工作室开业那天,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参观。

大家看着李然用一根细针,把普通的羊毛变成栩栩如生的海棠花,都忍不住拍手叫好。

有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也想学羊毛毡,我想做一朵和黛玉一样的芙蓉花。”

与此同时,贾轩也在忙着和高校合作。

他和上海的几所大学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每年接收几十名旅游管理、文化创意专业的学生来园区实习。

这些学生不仅给园区带来了新鲜的 ideas,还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有个叫王浩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设计了“红楼知识闯关”游戏,游客扫码就能参与,答对题目还能兑换小礼品,一下子就火了,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拿着手机在园区里“闯关”。

中秋前夕,园区推出的“中秋蟹宴”主题活动大获成功。

游客们坐在藕香榭里,一边吃着新鲜的大闸蟹,一边看着湖面的投影——虚拟的黛玉、宝钗、探春等人坐在画舫上,吟诗作对,唱着中秋的歌谣。

苏悦设计的“中秋蟹宴”手办卖得脱销,李然做的羊毛毡螃蟹也成了爆款,很多家长都买给孩子当玩具。

活动结束后,林羽看着后台的数据,脸上露出了笑容——客流量不仅恢复到了之前的水平,还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线上评分也回到了4.8。

贾轩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奶茶:“累了吧?

我们终于挺过来了。”

林羽接过奶茶,喝了一口,甜甜的暖意从喉咙传到心里。

她看着园区里挂着的红灯笼,想起外婆临终前说的话:“羽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绛珠仙草一样,顽强地活着,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她和贾轩在一起,和团队在一起,和那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在一起,就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们。

因为他们不仅在做一个项目,更是在传承一份文化,一份热爱,一份属于这个时代的“红楼新梦”。

第九章:冬夜暖语——裂痕与微光深秋的上海总来得猝不及防,一场冷雨过后,园区里的银杏叶落了满地。

林羽裹紧米色风衣,踩着落叶走向“沁芳茶社”时,玻璃窗上己凝了层薄雾。

贾轩说要带她见个“重要的人”,可她推开门,却只看见角落里坐着个熟悉的身影——赵宇,那个设计“红楼AR解谜书”的毕业生。

少年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面前摆着杯冷掉的绿茶,指尖反复摩挲着笔记本电脑的边缘。

见林羽进来,他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眼神里满是慌乱:“林总……我、我不是故意来打扰您的。”

林羽还没开口,贾轩就从身后走过来,手里提着两袋刚买的糖炒栗子:“是我让他来的。”

他把栗子放在桌上,纸袋还冒着热气,“赵宇遇到点麻烦,想跟我们聊聊。”

赵宇的头垂得更低了,声音细若蚊蚋:“我爸妈给我找了份国企的工作,催我下周回老家报到。

可……可我不想放弃解谜书的项目。”

他打开电脑,屏幕上是未完成的AR场景设计——怡红院的回廊里,虚拟的宝玉正弯腰捡拾落在地上的海棠花瓣,“我还想加个‘黛玉教诗’的互动环节,游客对着屏幕念出‘冷月葬花魂’,就能触发黛玉的虚拟回应……”说到一半,他的声音突然哽咽:“我妈说我搞这些‘没用的东西’是不务正业,说现在就业这么难,有份稳定工作就该知足。”

他抹了把眼睛,“可我真的喜欢这个项目,喜欢《红楼梦》里的这些故事……”林羽看着屏幕上栩栩如生的虚拟场景,想起自己当年回国创业时,母亲在电话里说的那句“你爸就是搞文化穷了一辈子”。

她拿起一颗栗子,剥开放进赵宇手里:“我刚回国时,也没人支持我。

我把外婆的房子抵押了,团队里的人走了又来,最难的时候,我连工作室的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她指尖划过电脑屏幕上的黛玉形象:“但你看,现在我们的园区里,有那么多人因为这些‘没用的东西’开心。

有小朋友拿着十二钗手办不肯撒手,有老人在沉浸式演出里哭着说‘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这些,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

贾轩握住林羽的手,指尖传来熟悉的暖意:“赵宇,你的项目我们不会停。

我己经跟技术部沟通过了,下周你就来园区上班,薪资按正式员工算。

你爸妈那边,我陪你一起回去说。”

赵宇猛地抬头,眼里闪着泪光:“真的吗?

贾总,林总,谢谢你们!”

那天晚上,林羽和贾轩送赵宇到地铁站。

看着少年蹦蹦跳跳跑进站台的背影,林羽突然叹了口气:“我们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现在就业市场这么卷,赵宇要是跟着我们,万一项目出了问题,他连退路都没有。”

贾轩把她的手揣进自己的大衣口袋里,掌心的温度驱散了寒意:“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美术馆见面吗?

你说‘文化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是要活在生活里的’。

赵宇的创意,就是让红楼文化活起来的光。

我们不能让这束光灭了。”

他顿了顿,声音温柔得像夜色里的晚风:“再说,我们还有彼此。

就算出了问题,我们一起扛。”

林羽靠在他肩上,看着地铁口来往的人群。

有刚下班的年轻人背着电脑包匆匆走过,有情侣手牵手说着悄悄话,还有卖烤红薯的老人在街角支起了摊子,甜香飘了很远。

她突然觉得,创业这条路虽然难,但有身边这个人陪着,好像就没那么害怕了。

可她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不远处等着他们。

第二天早上,林羽刚到办公室,就收到了苏悦发来的消息:“林总,你看微博热搜了吗?

有人说我们的AR解谜书抄袭了国外的一款游戏。”

林羽的心猛地一沉,点开微博,#大观园文创抄袭#的话题己经冲上了热搜榜。

帖子里放着几张对比图,左边是赵宇设计的“黛玉教诗”场景,右边是国外某游戏里的“魔法导师教学”画面,两者的互动模式确实有几分相似。

下面的评论炸开了锅:“原来这么火的项目是抄的?”

“对传统文化一点敬畏心都没有,还搞抄袭!”

“再也不会去大观园了!”

林羽立刻给赵宇打电话,电话接通后,少年的声音带着哭腔:“林总,我没有抄袭!

那个互动模式是我自己想了三个晚上才想出来的,我从来没玩过那款国外游戏!”

林羽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静:“我相信你。

你先别慌,把你设计时的手稿、灵感记录都整理好,我们现在就去法务部。”

挂了电话,林羽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手指微微发抖。

她想起上次“过期食材”的风波,想起园区刚开业时的艰难,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无力感。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贾轩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别担心,我己经让法务部在查了。

另外,我联系了那家国外游戏公司,他们说愿意跟我们公开澄清。”

林羽抬头看着他,眼眶有点红:“你怎么知道?”

“我早上看到热搜,就立刻让人去处理了。”

贾轩走过来,轻轻抱住她,“我说过,我们一起扛。”

他的怀抱很暖,像冬日里的暖阳,驱散了林羽心里的寒意。

可她不知道,这次的抄袭风波,只是一个开始。

在不远处的写字楼里,贾宏正看着电脑上的热搜,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上面写着“大观园文创园区股权收购计划”——这一次,他要让贾轩和林羽,彻底翻不了身。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