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弱水三千不及你晓峰》是大神“SupdsJo”的代表姜若涯尚衡是书中的主精彩章节概述:第一逢对手九月的A暑气未梧桐树叶蓊蓊郁遮不住开学报到日的喧尚衡靠在商学院新生接待处的桌子百无聊赖地转着手中的他本该在学生会处理更重要的却被辅导员临时抓来充“衡看那边!”身边的室友陈浩用胳膊肘撞了他一声音里带着毫不掩饰的惊尚衡懒洋洋地抬眼望人流熙攘一个身影的确抓住了他的视那是一个穿着简单白色棉质长裙的女正低头看着手里的报到流程阳光...
主角:姜若涯,尚衡 更新:2025-09-25 21:13:52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 棋逢对手九月的A大,暑气未消,梧桐树叶蓊蓊郁郁,遮不住开学报到日的喧嚣。
尚衡靠在商学院新生接待处的桌子旁,百无聊赖地转着手中的笔。
他本该在学生会处理更重要的事,却被辅导员临时抓来充数。“衡哥,看那边!
”身边的室友陈浩用胳膊肘撞了他一下,声音里带着毫不掩饰的惊叹。
尚衡懒洋洋地抬眼望去,人流熙攘中,一个身影的确抓住了他的视线。
那是一个穿着简单白色棉质长裙的女生,正低头看着手里的报到流程单。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不像周围一些精心打扮的女生那样耀眼夺目,却自带一种奇异的沉静气场,
仿佛周遭的嘈杂都与她无关。她抬起眼询问志愿者方向时,
尚衡看清了她的脸——不是那种具有攻击性的美艳,而是清丽绝伦,眉宇间带着一丝疏离,
像远山上的积雪。“啧,这届新生的质量可以啊。看样子像是文学院的?”陈浩啧啧称奇,
“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有没有男朋友……”尚衡没有接话,他的目光追随着那个白色身影,
直到她办完手续,消失在林荫道的尽头。他向来目标明确,
对所谓“一见钟情”的桥段嗤之以鼻。但那个女生身上那种纯粹的、不为所动的“冷”,
莫名挑起了他骨子里的征服欲。不是轻浮的想要占有,
而是一种棋逢对手般的兴趣——他想知道,什么样的温度,才能融化那样的冰雪。
命运很快给了尚衡答案。全校必修的《宏观经济学》大课上,尚衡坐在后排,
一眼就看到了坐在前三排的那个白色身影。原来她不是文学院的,而是同在商学院,
主修财务管理的姜若涯。“姜若涯……”他在心里默念了一遍花名册上看到的名字。涯,
天涯。人如其名,带着距离感。课堂上,教授抛出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案例问题,
台下鸦雀无声。正当教授准备自问自答时,一只白皙的手举了起来。是姜若涯。她站起身,
声音清冽,条理清晰地将案例拆解分析,不仅指出了关键问题,
还提出了一个颇具创新性的视角。她的表述冷静而自信,没有丝毫炫耀的成分,
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教授眼中露出赞赏的神色。
后排的陈浩压低声音对尚衡说:“哇,学霸啊!长得好看还这么聪明,这让我们怎么活?
”尚衡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眼神却越发深邃。有趣。原来她不是空有外表的冰山,
内里藏着如此锐利的光芒。他原本只是被气质吸引,现在却真正产生了深入了解的兴趣。
从那天起,尚衡开始有意识地“偶遇”姜若涯。
他发现她生活极其规律:每周一三五清晨会在临湖的亭子里读德语,
周二周四下午固定泡图书馆,周末则会去市里的美术馆做志愿者。他像最耐心的猎手,
观察着猎物的一切习性,却不急于靠近。他看到她拒绝了一个又一个男生的告白,
理由永远礼貌而干脆:“对不起,我现在只想专注学业。
” 他看到她在小组讨论中一针见血,逻辑强大到让同组男生汗颜。
他也看到她偶尔独自一人时,望着湖面时眼中一闪而过的、与年龄不符的复杂情绪。
这个女孩,和他之前认识的所有人都不同。她像一本装帧精美却难以翻开扉页的书,
激起了尚衡前所未有的阅读欲望。大一的整个秋天,他都在远远地阅读她。他知道,
贸然上前,只会得到和其他追求者一样的结局。他需要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
一个能让他与众不同地走进她世界的契机。第二章 攻城略地大二的课程表排得更满,
但尚衡的“偶遇”计划也执行得更加精准。他知道,对于姜若涯这样的女孩,
任何显得刻意的接近都会适得其反。他需要的,
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能够自然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出现在《中级德语》这门课上。这门课以难度大、要求严著称,
尤其是期末的小组情景对话表演,占总成绩的30%,
需要成员间高度的默契和扎实的语言功底。课间,教授刚宣布完分组规则自由组队,
尚衡便在一片嘈杂声中,径直走到姜若涯桌前。彼时,
姜若涯正和同宿舍的一个女生低声讨论着分组事宜。“姜若涯同学,”尚衡的声音平静,
带着恰到好处的礼貌,“听说你的德语基础非常好。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个荣幸,和你一组?
”他问得直接,眼神坦荡,仿佛这只是一个学霸对另一个学霸的纯粹认可。
姜若涯的室友惊讶地看了看尚衡,又看了看姜若涯,脸上露出暧昧的笑意。姜若涯抬起头,
对上尚衡的目光。她记得这个男生,商学院的风云人物,在不少课上都有出色的表现。
她略微迟疑了一下:“我的德语也只是初级阶段,而且……我们好像并不熟。
”“正是因为不熟,才更需要合作。”尚衡似乎早就料到她会这么说,
嘴角牵起一个自信的弧度,“我了解过,这门课的对话场景涉及商业谈判,
我们同是商院学生,专业背景契合,更容易构思出有深度的对话。至于默契,”他顿了顿,
“我相信以我们两个人的学习能力,这不是问题。总好过和不熟悉的同学磨合,
影响最终成绩,你说呢?”他的话逻辑清晰,句句戳中姜若涯看重学业的要害。
他抛出的“商业谈判”角度,更是展现了他对课程的深入理解,而非一时兴起的搭讪。
姜若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提议。与其被动等待随机分组,
不如选择一个已知的强大队友。她看了看身旁一脸“你快答应啊”表情的室友,
轻轻点了点头:“好。那课后我们讨论一下具体分工?”“没问题。”尚衡达成目标,
却不见丝毫得意,只是利落地拿出手机,“方便加个微信吗?便于联系。”就这样,
尚衡成功地拿到了姜若涯的联系方式,
并且为自己争取到了至少整个学期都能光明正大、频繁与她接触的“合法身份”。
他们的第一次小组讨论安排在图书馆的研讨室。尚衡提前十分钟到达,
不仅带来了自己的资料,还打印了几份经典的德文商业案例。姜若涯准时出现,
看到桌上摊开的、做了细致标记的资料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
她原以为尚衡这样的“风云人物”,多少会有些浮夸,没想到准备工作做得如此扎实。
讨论过程中,尚衡展现出了与他平时张扬气场截然不同的沉稳一面。他思维敏捷,
但绝不咄咄逼人,总能精准地抓住姜若涯提出的观点,并予以补充或深化。
他对商业知识的精通,使得他们的对话脚本构思远超简单的语言练习,
更像是一次真实的项目策划。“这里,
如果用‘Win-win-Situation’双赢局面这个词,
会不会比简单的‘Zusammenarbeit’合作更显专业?
”尚衡指着一段草稿建议道。姜若涯仔细想了想,表示同意:“是的,更能体现谈判的实质。
你的商业嗅觉很敏锐。”“彼此彼此,”尚衡看着她,目光真诚,
“你对细节的把握和逻辑框架,才让我佩服。”这是一种棋逢对手的快感。
姜若涯很久没有在学习和讨论中感到如此顺畅和投入了。
她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这个男生:他远不止是传闻中那个家世优越、能力出众的尚衡,
他有着与之匹配的头脑和深度。随着一次次的讨论、排练,他们的默契与日俱增。
尚衡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话题紧紧围绕学习和项目,从不逾矩。
但这种专注和专业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转折发生在一个周五的傍晚。
他们刚结束一次排练,天空毫无征兆地下起了瓢泼大雨。深秋的雨带着寒意,
许多没带伞的学生被困在图书馆门口。“我没带伞。”姜若涯看着密集的雨幕,微微蹙眉。
她下午出门时还是晴天。“我带了。”尚衡从容地从背包里拿出一把结实的大黑伞,“走吧,
我送你回宿舍。”伞下的空间不可避免地变得狭小。
尚衡很绅士地将伞大幅度地倾向姜若涯一侧,自己的半边肩膀却暴露在雨水中。
两人并肩走在湿漉漉的校园小径上,一时无话,只有雨点敲打伞面的声音。走到半路,
经过一处分岔路口,姜若涯忽然停下脚步,指了指另一个方向:“你住的竹园区在那边,
送到这里就可以了,谢谢。我自己跑回去就行。”尚衡却不动,只是低头看着她,
眼神在雨幕中显得有些朦胧:“姜若涯,今天是你生日吧?”姜若涯彻底愣住了。
她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自己的生日,甚至连室友都不知道。她家境普通,
从小就没有过生日的习惯。“你……你怎么知道?”“新生入学档案上看到的。
”尚衡直言不讳,从背包的侧袋里取出一个小巧精致的丝绒盒子,递到她面前,“生日快乐。
”盒子里是一条简约的银质手链,设计感十足,最特别的是,
搭扣处是一个精巧的飞机造型吊坠——和姜若涯微信头像那个抽象的飞机剪影几乎一模一样。
这份礼物,不仅记住了日期,更读懂了她的喜好和象征她渴望飞翔,向往更广阔的世界。
这份用心,远远超出了普通同学甚至朋友的界限。姜若涯的心猛地跳了一下。
她看着那架小飞机,又抬头看向尚衡。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和半边肩膀,
但他的眼神却异常明亮和坚定,没有任何闪躲。“这太贵重了,
而且……”她下意识地想拒绝。“不贵重,”尚衡打断她,语气不容置疑,
“只是一个生日纪念。而且,”他学着她刚才的语气,带着一丝戏谑,
“我们不是‘队友’吗?队友之间互相送个生日礼物,很正常。”他说着,
不由分说地拿起手链,动作轻柔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力道,为她戴在手腕上。
他的指尖短暂地触碰到她微凉的皮肤,带来一阵陌生的暖意。“很适合你。”他端详着,
满意地笑了。姜若涯看着手腕上那架在雨雾中微微闪光的小飞机,
所有拒绝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一种久违的、被珍视的感觉悄然涌上心头。她不是铁石心肠,
她能感受到眼前这个男生长达一年的默默关注,以及此刻笨拙却真诚的心意。“谢谢,
”她终于轻声说,唇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个清浅的弧度,“我很喜欢。”那一刻,尚衡觉得,
即使淋再多的雨,也值了。他知道,这座坚固的城池,终于被他撬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缝。
而光,已经照了进去。大二的学业压力日益加重,
但尚衡与姜若涯之间因德语课项目而建立的联系,却像一条细而坚韧的丝线,
持续牵引着两人。他们依旧每周固定见面讨论,默契度越来越高。
尚衡不再满足于仅仅在学术上靠近,他开始尝试涉足她生活更细微的角落,但方式依旧谨慎。
他会“偶然”发现她喜欢某位冷门德国哲学家的著作,然后下次讨论时,
“顺便”带来自己托人从德国买回的原版书,美其名曰“一起研究,
提升脚本深度”;他会在排练到错过饭点后,
自然而然地提出学校后门新开了一家不错的德式餐厅,“可以去尝尝是否正宗”,
将约饭包裹在学术探索的外衣下。姜若涯并非感受不到尚衡的步步逼近。起初她心存警惕,
但尚衡的表现始终无可挑剔——他尊重她的边界,话题有趣而不轻浮,帮助及时而不越界。
她不得不承认,和他相处是轻松而愉悦的,
他甚至比许多认识更久的朋友更懂得如何与她交流。那道由她亲手筑起的冰墙,
正在尚衡持之以恒的温和暖意下,悄然融化着细微的裂缝。然而,真正的转折点,
发生在大二下学期刚开学不久。一连几天,尚衡察觉到姜若涯的异常。
她虽然依旧准时出现在讨论室,但眼底有着掩饰不住的疲惫和焦虑,
偶尔会看着电脑屏幕发呆,反应也比平时慢半拍。更让他起疑的是,
她退掉了周末美术馆的志愿者工作,晚上也不再出现在图书馆她常坐的位置。
这不是他认识的姜若涯。那个对时间和计划有着近乎严苛自律的姜若涯,
一定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尚衡没有直接询问,他知道那只会让她把壳裹得更紧。
他通过辅导员,委婉地了解到情况——姜若涯的母亲旧疾复发住院手术,
家里本就普通的经济状况一下子捉襟见肘。她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于是瞒着所有人,
同时接了三份兼职,疲于奔命。得知真相的瞬间,尚衡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揪紧了。
他想象着她白天上课,晚上奔波打工,深夜还要完成课业的辛苦,
以及独自承受家庭压力的孤独。他心疼,更敬佩。换成别人,或许早已向朋友求助,
或利用自己的外貌优势寻求捷径,但她选择了一声不吭地全部扛下。直接给她钱?
那会是最大的侮辱。以她的骄傲,绝不会接受。尚衡坐在书桌前,沉思良久,
一个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清晰。他需要的,是一个既能解决她燃眉之急,
又能绝对维护她自尊的方式。几天后,又一次德语小组讨论结束。收拾东西时,
尚衡状似无意地提起:“若涯,你最近还在找德语相关的实践机会吗?”姜若涯动作一顿,
抬起眼,带着一丝警惕:“怎么了?”“我表哥开了一家小型贸易公司,
最近正好对接了几个德国客户,需要人翻译一些产品资料和商务邮件。”尚衡语气轻松,
像在谈论天气,“工作量不大,时间灵活,按项目结算,报酬还不错。
我记得你德语笔译很强,有没有兴趣?我可以帮你引荐一下。
”他刻意强调了“按项目结算”和“时间灵活”,这正对姜若涯当下的需求。而且,
将机会包装成基于她能力的“工作”,而非“施舍”。姜若涯看着他,没有立刻回答。
她的目光锐利,仿佛要穿透他的表象,看清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图书馆的灯光下,
她的脸显得有些苍白,但眼神依旧清澈坚定。尚衡迎着她的目光,表情坦然,
心跳却不由自主地加快。他怕她看穿这是他刻意安排的,怕她拒绝这份小心翼翼的好意。
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了几秒钟,却漫长得像一个世纪。终于,姜若涯微微吸了一口气,
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入尚衡耳中:“尚衡,你知道了,对吗?”没有质问,没有愤怒,
只有一种了然的平静。尚衡心里“咯噔”一下,知道无法再掩饰。他收起刻意营造的轻松,
神情变得郑重起来:“嗯。辅导员担心你压力太大,跟我提了一下。”他选择部分实话,
避免让她觉得被刻意调查,“但我提议这个工作,不是因为同情。你的德语水平,
尤其是笔译的准确度和专业度,是我认识的人里最出色的。我表哥那边确实需要人,
而你也需要一份能发挥所长、又不至于太累的兼职。我觉得,这是双赢。”他顿了顿,
看着她的眼睛,无比认真地说:“姜若涯,
接受有能力的朋友提供的、符合你自身价值的工作机会,并不丢人。这比把自己累垮,
要明智得多。”他的话,句句落在关键点上。承认知情,避免了虚伪;强调她的价值,
维护了她的尊严;指出“双赢”和“明智”,则从理性角度说服她。姜若涯再一次沉默了。
她低下头,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尚衡能看到她放在桌下的手微微握紧。
她在挣扎,在权衡她的骄傲与现实的需要。良久,她重新抬起头,眼中复杂的情绪已经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下定决心的清亮:“好。谢谢您。把您表哥的联系方式给我吧,
我会自己去联系和沟通。”她没有说“谢谢你帮我”,而是“谢谢您告诉我这个机会”。
她依然要保持独立接洽的姿态。这正是尚衡欣赏她的地方——即使在困境中,
也绝不失却主见和风骨。“没问题。”尚衡压下心中的喜悦和松了的一口气,
利落地将早已准备好的联系方式推到她面前。事情进展得很顺利。
姜若涯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很快就拿到了项目,并且完成得极其出色,
报酬也的确如尚衡所说,相当丰厚,极大地缓解了她的经济压力。这件事之后,
两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那层若有若无的隔膜似乎彻底消失了。
姜若涯在面对尚衡时,不再仅仅是学术上的伙伴,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信任和亲近。
初春的一个夜晚,他们最后一次排练完德语对话,效果完美。走在回宿舍的路上,
晚风带着暖意,吹拂着路旁新发的嫩芽。“尚衡,”姜若涯忽然停下脚步,轻声唤他。
这是她第一次连名带姓地、正式地叫他。尚衡转身,月光下,她的脸庞柔和得不可思议。
“谢谢你。”她说。这一次,只有简单的三个字,没有附加任何解释。但他们都明白,
这三个字里包含了多少内容——谢谢他的机会,谢谢他的体贴,谢谢他的尊重。尚衡看着她,
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暖流。他微微一笑,目光温柔:“不客气,姜若涯。”那一刻,
他知道,他不仅撬开了裂缝,更是在她心中,稳稳地占据了一席之地。攻城略地的第二阶段,
以他的全胜告终。接下来,将是真正属于他们的“盛夏光年”。
第三章:盛夏光年那个春天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尚衡和姜若涯之间的关系,
像被暖风和细雨催化的藤蔓,悄然生长,缠绕得越来越紧。他们依旧一起上德语课,
一起泡图书馆,但“学业”这个坚硬的外壳逐渐褪去,露出了内里柔软而真实的情感内核。
对话的内容从康德、黑格尔拓展到了彼此童年的趣事,
从商业案例延伸到了对未来的模糊憧憬。他们会在一起自习的间隙,分享一副耳机,
听她喜欢的冷门后摇,或者他收藏的爵士乐;会在食堂里,
自然地将自己餐盘里对方喜欢的菜夹过去;会在夜晚的校园里并肩散步,
聊到宿舍楼关门才匆匆跑回去。所有人都看出了他们之间的变化。陈浩拍着尚衡的肩膀,
由衷佩服:“衡哥,我是真服了。你这持久战打得漂亮!
” 而姜若涯的室友们也常常在她面前调侃:“若涯,你家尚衡又等在楼下了哦!
” 姜若涯通常只是淡淡一笑,但眼角眉梢流露出的细微光彩,藏也藏不住。然而,
真正让关系明朗化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和一次不经意的触碰。那是初夏的一个周末,
他们一起去市郊新开的艺术馆看一个德国表现主义画展。回程时,天气骤变,乌云压顶,
他们刚踏上回学校的公交车,倾盆大雨就轰然而下。更不巧的是,公交车在半路抛锚了。
天色渐暗,雨势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车上乘客怨声载道,纷纷打电话求助或冒雨离开。
尚衡看了看窗外模糊的雨幕,又看了看身边安静坐着的姜若涯,果断地说:“我们下车,
往前走一段路,我记得那边有个地铁站。”他撑开那把熟悉的大黑伞,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