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惊悚连载
《夜回声》男女主角李文渊李文是小说写手辘轳忙所精彩内容:主角李文渊在悬疑惊悚小说《夜回声》中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故由实力作家“辘轳忙”创本站无广告干欢迎阅读!本书共计75591章更新日期为2025-09-25 18:55:56。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夜回声
主角:李文渊 更新:2025-09-25 20:45:34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灵堂设在老宅的堂屋,一口厚重的柏木棺材停在正中,前面摆着供桌,
上面立着李老爷子的遗像。照片里的他穿着中山装,头发梳得整齐,嘴角微微上扬,
像是知道什么别人不知道的秘密。香炉里的三炷香已经烧了一半,青烟袅袅上升,
在闷热的空气中划出曲折的轨迹。李文渊站在棺材旁,接受着前来吊唁的乡亲们的慰问。
他四十出头,在北京做了十几年出版编辑,此刻穿着一身临时买来的黑色西装,
感觉全身都被束缚住了。这身打扮在这南方小城的七月夏天里,简直是一种酷刑。“文渊啊,
节哀顺变。”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拄着拐杖走来,双手握住李文渊的手,力道出奇地大,
“老爷子走得安详,是福气。”李文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点头致谢。
他认出这是镇上文化馆的老馆长,父亲生前的老棋友。这样的场面话他今天已经听了无数遍,
每听一次,就感觉离真实的悲伤更远一些。妹妹李文娟悄悄走过来,递给他一瓶冰水:“哥,
擦擦汗吧,你衬衫都湿透了。”李文渊接过水瓶,冰凉的触感让他稍微清醒了一些。
他看着妹妹,李文娟眼里布满血丝,但举止依然得体周到。从小到大,
她总是更懂得如何在这种家族场合中表现得体,而李文渊永远是那个格格不入的人。
“守夜安排好了,今晚你、我,还有堂叔家的志强一起。”文娟低声说,
“爸生前最喜欢志强,说他懂规矩。”李文渊点点头,没说什么。
父亲生前是镇上公认的“礼数先生”,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主持。如今他自己走了,
自然会有无数双眼睛盯着,看他的子女能否把这场丧事办得体面。傍晚时分,
吊唁的人渐渐散去。李文渊站在老宅门口,望着远处蜿蜒的江水。
这座名为“临江”的小城变化很大,高楼拔地而起,但老城区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样子。
他们家这座祖传的老宅,在一片新建筑中显得格外突兀。“文渊,进来吃饭了。
”堂叔在屋里喊道。晚饭是简单的素面,按照习俗,守夜前只能吃清淡的食物。
三位守夜人——李文渊、李文娟和堂叔家的儿子李志强围坐在厨房的小桌前,默默地吃着。
李志强比李文渊小七八岁,在镇上开了家小超市,为人活络,是那种在哪儿都能吃得开的人。
他和李文渊从小就不太对付,两人仿佛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伯父的寿衣是我帮着穿的,
很整齐。”李志强打破沉默,“殡仪馆的人都说,很少见到这么讲究的老人了。
”李文渊嗯了一声,继续吃面。他知道李志强话里有话——你这个当儿子的不在身边,
都是我这个侄子在操心。“爸一辈子讲究,走也得走得体面。”文娟打圆场道,
“多亏了志强忙前忙后的。”饭后,三人回到堂屋准备守夜。棺材前的长明灯微微摇曳,
文娟走过去拨了拨灯芯。按照传统,这盏灯要一直亮到出殡,
象征着死者在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上不会黑暗。“我们这里守夜的老规矩,不能睡觉,
不能娱乐,要有人一直守着香火不断。”李志强说着,看了眼李文渊,“大哥在北京待久了,
可能不记得这些了吧。”“记得。”李文渊简短地回答。他怎么会忘记呢?
小时候祖父去世时,他也参加过守夜,那时才七八岁,被允许在午夜前睡觉,
但他偷偷躲在楼梯口,看大人们守夜。他记得父亲那时就是主要守夜人之一,
整夜腰板挺直地坐在棺材旁,不时添香、烧纸,脸上没有任何疲倦的神色。夜深了,
老宅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蝉鸣和偶尔经过的车声。文娟坐在靠墙的椅子上,已经开始打盹。
李文渊和李志强分别坐在棺材两侧,中间隔着那口柏木棺材。“伯父临走前一周,
突然把我叫来,交代了很多事情。”李志强低声说,像是怕惊醒什么,
“连每一步的礼数都说得清清楚楚。”李文渊抬起头:“爸跟你说了什么?
”“就说丧事该怎么办,请哪些人,用什么棺材,穿什么寿衣……”李志强停顿了一下,
“不过有件事挺奇怪的,他特别强调要土葬,不能用火葬。”李文渊皱了皱眉。
这确实不符合父亲的性格,老爷子一向开明,几年前就说过死后一切从简,火葬最好,
不占地方。“现在政策不是要求火葬吗?”李文渊问。“是啊,所以我当时就跟伯父说了,
现在土葬得申请,特别麻烦。但老爷子特别坚持,说这是祖训。”李志强耸耸肩,“没办法,
我只能托关系办了下来。”李文渊若有所思。父亲是历史老师,一辈子讲究实事求是,
很少拿“祖训”说事。更何况他们李家并非什么名门望族,哪来那么多祖训?午夜时分,
文娟醒了,替下李志强去休息一会儿。堂屋里只剩下李文渊和妹妹两人。
长明灯的光晕在父亲遗像上跳跃,让那张定格的笑容似乎活了起来。“哥,
你还记得爷爷去世时的守夜吗?”文娟忽然问。“记得一点。”“那时候爸守了一整夜,
第二天早上眼睛都是红的,但一滴眼泪都没流。”文娟轻声说,“后来我才明白,
守夜人不准哭,怕眼泪掉在死者身上,让亡魂不安。”李文渊点点头。
这些规矩在现代化的北京显得如此遥远,但在这座老宅里,却自然而然地被遵守着。
“爸生病这段时间,经常提起你。”文娟说,“虽然他总是抱怨你过年都不回来,但我知道,
他心里以你为荣。”李文渊喉头一紧,没接话。他最后一次见父亲是春节时,
那时候老爷子已经瘦了不少,但精神尚好,还能跟他讨论最近读的历史书籍。
他怎么就没想到应该多回来几次呢?后半夜,李文渊独自守夜。
李志强和文娟都在隔壁房间小憩,约定天亮前回来。堂屋里静得出奇,连窗外的蝉鸣也停了。
李文渊添了三炷香,看着青烟重新升起,在棺材上方盘绕。就在这时,
他听到了一声轻微的响动。起初他以为是房子老了,木材自然发出的声音。但紧接着,
又是一声,像是从棺材里传来的敲击声。李文渊全身的血液都凉了。他屏住呼吸,仔细倾听,
但除了自己的心跳,什么也听不到。一定是太累了产生的幻觉,他告诉自己。
然而就在他放松下来的那一刻,敲击声又响了——这次更清晰,一共三下,轻轻的,
但确凿无疑。李文渊猛地站起来,后退两步,撞到了供桌,震得香炉晃了晃。
长明灯的火焰随之摇曳,在墙上投下跳动的影子。他定定地看着那口柏木棺材,
脑子里闪过各种荒诞的念头。是父亲根本没死?是尸变?还是纯粹的幻觉?
敲击声没有再次出现。堂屋重归寂静,只有香燃烧时细微的噼啪声。李文渊慢慢走近棺材,
犹豫着是否要打开看看。但这太疯狂了,万一只是木头热胀冷缩的声音呢?他贸然开棺,
岂不是对死者的大不敬?“哥,你怎么了?”文娟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她显然被李文渊苍白的脸色吓到了。李文渊张了张嘴,却不知该如何解释。
说他可能听到了棺材里有动静?这只会引起恐慌。“没什么,刚才打了个盹,做了个噩梦。
”他最终说道。文娟将信将疑地点点头:“你去休息一下吧,天快亮了,我来守着。
”李文渊没有坚持。他需要冷静一下,理清思绪。走到院子里,凌晨的空气带着一丝凉意,
他深吸一口气,感觉理智慢慢回归。一定是太累了,加上对父亲的愧疚感,产生了幻觉。
父亲已经去世两天了,怎么可能——“文渊哥。”李志强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堂弟从厢房走出来,脸上带着一种奇怪的表情。“你也醒了?”李志强点点头,
犹豫了一下才说:“我刚才做了个梦,梦见伯父了。”李文渊心里一紧:“梦见什么?
”“梦见伯父站在棺材旁,好像想说什么,但发不出声音。”李志强搓了搓脸,
“可能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但这梦太真实了。”两人沉默地对视片刻,
李志强似乎看出了什么:“是不是守夜时发生了什么?”李文渊权衡了一下,
还是决定说出来:“我可能太累了,听到了些奇怪的声音。”“从棺材里传来的?
”李志强立刻问,眼神锐利。“你怎么知道?
”李志强深吸一口气:“其实...伯父去世前一天,跟我说了件怪事。
他说如果守夜时听到什么动静,千万别惊慌,那是正常的。”“正常的?”李文渊难以置信,
“什么样的动静?”“他没细说,就说是李家祖上传下来的说法,叫做‘夜回声’。
”李志强压低了声音,“我一直以为老爷子是病糊涂了说胡话,没当真。”“夜回声?
”李文渊从未听过这个词。他环顾这个生活了十八年的老宅,突然感到陌生起来。
这座祖传的老宅,这个家族,到底藏着什么他不知道的秘密?天亮后,吊唁的亲友陆续到来,
丧事按照既定流程进行。李文渊作为长子,机械地履行着各项礼仪,
内心却一直想着夜里的敲击声和李志强说的“夜回声”。中午时分,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来。李文渊认出这是镇上最年长的老人,
大家都叫他“七公”,据说已经九十多岁,是父亲生前少数还健在的老友之一。七公上完香,
拉着李文渊的手,浑浊的眼睛盯着他:“文渊啊,你爸走前有没有交代你什么特别的事?
”李文渊犹豫了一下,摇摇头:“爸病重时我已经回北京了,没来得及说上话。
”七公点点头,似乎有些失望,又似乎松了口气:“那就好,有些老规矩,不知道比知道好。
”这话里有话,李文渊正想追问,七公已经转身走向其他吊唁者了。接下来的两天,
丧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守夜的第二晚和第三晚,李文渊都坚持要守全夜,
但再没有听到任何异常声响。他开始确信那晚只是疲劳产生的幻觉,
直到出殡前夜的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那晚,李文渊在整理父亲的书房,
寻找合适的遗照用于第二天的追悼会。在一个旧木箱的底部,
他发现了一本皮质封面的笔记本,看上去有些年头了。翻开第一页,李文渊就愣住了。
上面是父亲工整的笔迹,标题写着《李氏族谱补遗与家礼考》。他坐在父亲的书桌前,
一页页翻看。前面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李家祖先的来源和迁徙记录,
以及各种婚丧嫁娶的礼仪规范。直到最后几页,他看到了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记录。
“吾族自明末迁居临江,已十二代。祖上留有训诫,凡李氏直系男子去世,
须土葬于祖坟西北角,棺木不得用铁钉,守夜必由血亲相伴,
谨防‘夜回声’扰亡魂安宁...”李文渊心跳加速,
继续往下读:“...‘夜回声’非凶兆,乃先祖有余言未尽,或有事未了之象。
若守夜闻棺内有声,不可惊慌,不可开棺,当于翌日子时,依礼问丧...”所谓“问丧”,
据笔记记载,是在听到“夜回声”的第二天午夜,由长子或长孙在棺材前焚香祷告,
然后提出三个问题,等待“征兆”。但笔记没有详细说明是什么样的征兆,
也没有记录具体该问什么问题。更让李文渊震惊的是最后一段:“余年少时,闻曾祖去世,
守夜亦有此象。祖父依礼问丧,得先祖指示,避过一场灾祸。然此传统至近代已鲜有人知,
恐将来失传。余记录于此,望后世子孙遇之,不致惊慌无措。”笔记到此为止,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