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桑归记

第二章 前世之仗义出手

发表时间: 2025-09-25
夏府的马车将郑义送到了他租住的小院门口。

那是一处偏僻的巷子,院墙斑驳,院门上还挂着半块褪色的木牌,与夏府的朱门大院简首是云泥之别。

夏季桑让挽月取出一个沉甸甸的锦盒,递到郑义面前:“郑公子,今日若非你出手相救,小女子恐难脱身。

这锦盒里有五百两银子和一枚玉佩,权当谢礼,还望公子收下。”

锦盒打开,里面的银子闪着耀眼的光泽,那枚玉佩更是质地温润的羊脂白玉,一看便知价值不菲。

挽月在一旁补充道:“我家太傅说了,若公子有意,也可入夏府当幕僚,日后前程必定不可***。”

换作旁人,面对这样的厚赠和机遇,怕是早己喜出望外。

可郑义却只是看了一眼锦盒,便摇了摇头,语气诚恳:“姑娘的心意在下心领了,但救命本是分内之事,若因此收受厚礼,反倒玷污了这份初衷。

至于入府当幕僚,在下只想凭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不愿依附旁人。”

他的话不卑不亢,眼神里没有丝毫贪婪,只有一种读书人特有的风骨。

夏季桑微微一怔,她见过太多趋炎附势之人,像郑义这样面对诱惑毫不动心的,还是第一个。

“公子倒是个有骨气的人。”

夏季桑收起锦盒,眼中多了几分欣赏,“既然如此,小女子也不勉强。

只是日后公子若有需要,可凭这枚玉佩到夏府寻我,夏家定当鼎力相助。”

说着,她从发髻上取下一枚小巧的玉簪,递了过去。

这玉簪虽不如之前的玉佩贵重,却胜在精致,也不会让郑义觉得有负担。

郑义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接过玉簪,小心地收进书箱:“多谢姑娘体谅,在下谨记在心。”

看着郑义走进小院的背影,挽月忍不住嘀咕:“姑娘,这郑公子也太不知好歹了吧?

五百两银子够他在京城住上好几年了,他竟然不要。”

夏季桑却笑了笑,目光落在小院紧闭的门上:“他不是不知好歹,是胸有丘壑。

这样的人,可比那些只看重钱财的人有意思多了。”

几日后,夏季桑受邀去城郊的兰亭别院参加诗会。

兰亭别院是京城文人雅士常聚之地,院中有一片茂密的竹林,还有一方清澈的池塘,景致十分雅致。

诗会正进行到一半,有人提议以“竹”为题作诗。

众人纷纷提笔,有的苦思冥想,有的故作沉吟,唯有夏季桑端坐在一旁,手中捧着一杯清茶,静静看着院中的竹林。

忽然,她听见身后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正与人讨论着竹子的品性。

她回头一看,竟是郑义。

今日的郑义换了一件新的青布长衫,虽依旧朴素,却更显精神。

他正与一位老夫子交谈,言语间引经据典,从《诗经》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到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条理清晰,见解独到。

老夫子听得连连点头,抚须赞叹:“郑公子对竹的理解,真是入木三分啊!

老夫佩服,佩服!”

郑义谦逊地笑了笑:“老先生过奖了,晚辈不过是随口妄言罢了。”

夏季桑走上前,笑着开口:“郑公子这可不是随口妄言,方才你说竹有‘劲节’,不正是暗合君子之风吗?”

郑义见是她,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夏姑娘也在此处?

方才不过是晚辈的一点浅见,让姑娘见笑了。”

“公子太过谦虚了。”

夏季桑指着不远处的书桌,“不如公子也提笔作一首诗,让我们见识一下公子的才思?”

郑义没有推辞,走到书桌前,拿起笔略一思索,便挥毫泼墨。

笔走龙蛇间,一首七言绝句便跃然纸上:“破土凌云节节高,寒梢劲节傲霜朝。

莫言孤首无他用,自有清风拂寂寥。”

诗成,众人围拢过来,纷纷赞叹。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竹子的形态,更写出了竹子的品格,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屈不挠的傲气,与郑义的为人倒是十分契合。

夏季桑看着诗纸上苍劲有力的字迹,心中对郑义的欣赏又多了几分。

她忽然觉得,扶持这样一个有才华、有风骨的人,或许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