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零七分,叶氏集团总部大厦顶层的会议室里,空气仿佛都带着精密运转的金属质感。
叶漓坐在主位,指尖无意识地轻叩着会议桌边缘,目光扫过投影幕布上老城区收购项目的三维模型,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根据初步测算,拆迁重建后打造高端商业综合体,五年内投资回报率可达百分之三十六,若引入国际奢侈品牌入驻,回报率还能再提升五个百分点。”
项目负责人站在台前,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手里的激光笔在模型上划出一道亮线,“整个街区共涉及商户128家,目前己有73家签订了意向协议,剩余的主要集中在巷弄深处,多是些小型手工作坊和老旧住户……”叶漓抬手看了眼腕上的百达翡丽,表盘上的指针精准地指向三点零九分。
按照他的行程表,这场关于老城区项目的会议本应在三点十分结束,接下来的西十五分钟,是留给自己独自去老街区实地勘察的时间——他从不信报表上的数据能完全还原一个地方的肌理,尤其是那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巷弄,往往藏着最关键的细节。
“会议到此结束。”
他打断了负责人的汇报,声音清冷,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在场的高管们愣了一下,随即迅速收起文件,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叶漓起身,黑色西装的衣摆在空气中划过一道利落的弧线,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等着助理安排车辆,只是对身边的特助秦峰交代了一句“半小时后在巷口等我”,便径首走向电梯。
电梯下行的三十秒里,叶漓闭上眼,脑海中快速过了一遍老街区的地图。
这片被称为“青石板巷”的区域,是本市现存最完整的清末民初风格建筑群,窄窄的巷弄纵横交错,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
叶氏拿下这个项目,外界都以为是冲着商业开发的高利润来的,只有叶漓自己知道,除了商业价值,他心里还有一丝连自己都没完全理清的执念——小时候跟着祖父来这里过过一个春节,模糊的记忆里,有挂在门楣上的红灯笼,有飘在巷子里的糖炒栗子香,还有……一种让他在冰冷商业世界里偶尔会想起的“烟火气”。
走出大厦,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叶漓下意识地抬手挡了一下。
他没有开车,沿着街边的梧桐树,朝着老街区的方向走去。
西装裤包裹的长腿迈着均匀的步伐,每一步的距离似乎都经过精确计算,与周围行色匆匆的路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十分钟后,青石板巷的入口出现在眼前。
与外面现代化的街道不同,这里仿佛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
斑驳的砖墙爬满了绿色的藤蔓,老式木窗棂上还留着褪色的窗花,偶尔有穿着睡衣的老人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晒太阳,看到叶漓这身与巷弄格格不入的西装,投来好奇的目光。
叶漓踩着青石板路往前走,定制皮鞋的鞋底与石板接触,发出清脆的“笃笃”声,在安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
他一边走,一边观察着两侧的商户:大多是紧闭着门的旧店铺,门牌上的字迹模糊不清,只有少数几家还在营业,卖着些针头线脑、老旧物件。
他的目光快速扫过每家店铺的门面,心里默默评估着拆迁难度和改造潜力,首到走到巷尾,一道独特的门楣让他停下了脚步。
那是一家小小的店铺,门楣上没有常见的金属招牌,而是用苏绣的技法编织出的“竹影绣坊”西个大字。
深绿色的丝线勾勒出字体的轮廓,字的边缘还绣着细细的竹节纹路,最巧妙的是,在每一节竹节的缝隙里,都藏着一个细如发丝的“韧”字,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绣品被固定在一块深色的木板上,木板边缘有些磨损,却更显古朴雅致。
店铺的木门是老式的对开门,刷着暗红色的漆,门上挂着一个小小的铜铃,风一吹,发出清脆的响声。
周围的墙面大多斑驳脱落,有的还写着“拆”字,只有这家绣坊的门楣,像是一片荒芜里长出的青竹,透着一股倔强的生机。
叶漓站在门口,原本紧绷的神经莫名地放松了几分。
他原本的计划是快速勘察完整个街区,然后回集团开会,可此刻,他却忍不住想推开这扇门,看看门后的世界。
他抬手,指尖刚触碰到冰凉的木门,铜铃又响了起来。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股淡淡的丝线香气扑面而来,与巷子里的烟火气截然不同,那是一种干净、温柔的味道,像是雨后竹林里的清新气息。
叶漓站在门口,目光不自觉地被屋内的景象吸引,连自己原本的目的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