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水,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黄龙山梨埚,平静的流淌千年,经湖南平江后进入湘阴县东部(汨罗市归义镇)。
罗水,发源于岳阳县芭蕉坳背里,向西流入汨罗市归义镇,于大丘湾汇入汨水。
合称汨罗江。
汨罗市。
是湖南省辖县级市,由岳阳市代管,地处湖南省东北部,紧靠洞庭湖东畔,汨罗江下游。
地势东南部高,西北部低。
战国时期,就有罗子国置都于此。
早在宋代,就在汨罗设县,县名玉笥。
星换斗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又受尽了一世又一世的凄凉,有的阳春白雪,更多的是下里巴人。
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湖北荆州}被秦军攻破,伟大诗人屈原,深感救国无望,五月初五这一天,在汨罗江注入湖口以上三公里处河伯潭投江殉难。
乡民们听说后,深感震惊,为了保护河中屈原的尸体不被江中的鱼儿吃掉。
沿江旳人们都都划着船,争先恐后在此处纷纷投放粽子喂魚。
屈原被打捞上岸后,结果发现还是被鱼儿吃了半边脸,乡民们便用黄金打造了半边脸补上,安葬在江边汨罗山上的烈女岭。
为了防范黄金脸被盗,乡民们还在约两公里范围内,设置了十二座疑冢。
从此以后,为了纪念屈厡,当地乡民修建了屈子祠,每年的五月初五日,就有了吃粽子、划龙船的习俗。
这就是我国端午节的来由。
因此,汨罗也被称为端午节的源头。
元末明初,那会儿天下乱得像一锅粥,到处战火纷飞,好好的土地没人种,都荒得不成样子,湖南省境内,基本上是十室九空,就跟被洗劫似的,人口急剧下降,首到今天,人们嘴里还唠叨着朱元璋血洗湖南的故事,就像传家宝似的,传了一代又一代。
然而,有道是湖广熟,天下足。
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真可谓是:满目疮痍,百业凋零。
洪武大帝为了保持社会安定,稳固朝政,就必须保证民心所向。
在那个年代,保证民心安定的第一要素,就是让百姓要有饭吃,因此,为了保住湖南洞庭湖区这个天然大粮仓,就必须在这里充实人口。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移民。
因此,洪武大帝决定由江西向湖南移民。
江西吉安太和县、乡民们奔走相告,朝廷决定向湖南移民,而且移民条件十分优厚,凡是愿意移民的乡民,按人头每人发五两银子的路费,到了安置地,还有十两银子的安家费,全家愿意移民的另加20两房屋建设费,到了安置地,荒地随便开,谁开的就属于谁,第一年,朝廷免费提供农作物种子,部分农具,每5个家庭提供耕牛一头、并且三年不赋税。
这个移民政策,十分优厚,很诱人的。
其实,根本没有这么好的移民政策,都是官员奉诏引导乡民迁徒的一套说辞。
除了哄骗、引诱之外,更多的是官府的强制。
据史料记载,移民中多数是难民。
对于乡民们来说,他们经历了元朝的苛捐杂税,元末战争的离乱,如今,移民的条件真可谓是好的不得了。
对于这个年代的人们,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能吃饱饭,有衣穿,再苦再累,只要家庭和睦,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
所以,在官府的引导下,愿意移民的先人们还真的不少,根据史料记载,前前后后有70多万人从江西、浙江、河南这些地儿往湖南涌,就像潮水一样。
这70万人里面江西来的移民就占了大头,占了78%。
真可谓是浩浩荡荡。
江西来的移民里,吉安府的人数最多,吉安府里头,太和县又拔得头筹,在太和县鹅颈堂有个移民中转站,先人们从那里出发,过茶陵到衡阳,一路接着向北走,经过长沙、宁乡、湘阴、益阳、常德这些地方,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滋润着沿途的土地。
洪武大帝搞了江西填湖南之事后,湖南人口将近达到300万,这场移民,就像一场温暖的接力,给湖南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那些移民的故事,也一首在湖南的土地上,被人们津津有味地讲述着,就像一首永远传唱的歌谣。
在这滚滚的移民大潮中,有一位杨姓的先人,他从江西剑滩出发,他走过了茶陵,走过了衡阳,北上长沙,来到了湘阴,在湘阴鸡公滩[位于今汨罗河市镇]停住了脚步。
它带来了家乡的气息,在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在这里努力开荒,辛勤劳作。
娶妻生子,繁衍生息。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杨氏族人在这里生根发芽,并且枝繁叶茂,成了当地的大家望族。
他们在这里建起了杨氏宗祠,奉杨景明为徒始祖,堂号[弘农],沧海桑田,变幻莫测,先民们经历了明朝276年的兴起没落,听说了十六位皇帝的各种传说,真正是兴也勃勃,衰也忽忽。
到了清代,由于族人众多,鸡公滩宗祠不堪管理,于是,经族人们商量,分出一支,在百丈口建立新祠。
从百丈口到杨泗庙的汨罗江岸,有近几千亩的滩头地,杨家族人众多,需要更多的土地种粮,种棉,种菜。
杨家的先人们,和附近的张姓、王姓、喻姓联合,决定围滩造田,自百丈口沿汨罗江岸至归义街杨泗庙。
杨家和张姓、王姓、喻姓的先人们,挑土造堤,将几千亩滩涂地圈入垸内,改成粮田。
吗在垸内,有一条小溪流过,它南起高泉山,扭扭捏捏,弯弯曲曲,一路向北在百丈口注入汨罗江。
这条溪流就叫湖溪。
所以,新垸就叫湖溪垸。
在当地。
汨罗江叫大河。
湖溪叫江。
湖溪垸在当时,还算得上交通便利,先人们行船顺汨罗江而下,到营田入湘江,往南逆流而上,可到湘阴、长沙、湘潭、衡阳。
往北可到岳州,从岳州城陵矶入长江,往西可到宜昌、重庆、西川。
向东顺水而下,可到汉口、安庆、上海。
岳州往西过洞庭湖可到沅江、益阳、常德。
沿汨罗而上,可到平江,再往东就是江西了。
湖溪垸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
垸内土地肥沃平坦,灌溉方便,适合耕种。
湖溪垸杨泗庙沿江向南,便是归义街,它向东南延至郑家里。
归义街有汨罗江水陆码头,就在杨泗庙。
加之它又是湘阴县归义乡治所所在地。
归义街也因此十分繁华热闹。
旅馆、饭馆、茶楼、米铺、肉铺、水产、山货、南杂、日用。
各类店铺,招幡满目,比比皆是。
还有尼姑庙。
加之湖溪院内为保平安,去水患修的南岳宫。
所以,僧、道、尼也不少见。
真所谓游人如织,穿梭不息。
因此,为周边及汨罗江对岸的百姓带来了不少便利,也给有一技之长的匠人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经营之地。
杨家的族人们,在百丈口建起了新的屋场,起名大屋里。
由于垸内都是滩涂地,修建房屋极其困难。
先祖们穷其智慧,现在屋场的西周,取土筑台,等待屋台沉淀稳固后,再画线开基,先祖们先按划线挖沟,然后从汨罗江挑河沙填入,并浇水沉实,抹平沙后,就可以砌砖行墙。
按照当时的条件,一般都是青砖和土砖混用,墙腳用青砖,上面用土砖。
青砖,在当地叫烟砖。
在湖垸的西侧,有一高地,高地上有一水塘,形似魚鳃,所以,这里就叫鱼鳃塘。
胡氏族人在这里有修建屋场,他们擅长烧砖制瓦,周边的乡民们修建房屋使用的青砖青瓦,都来自这里的窑厂。
土砖叫泥砖。
是先民用田泥、木模制作而成的,晒干后便可使用。
各家各户,依照各自的经济条件,决定青砖的使用多少,有的仅仅用于墙基,有的用了三尺高。
条件好的,用了一丈高。
全部使用烟砖的,只有祠堂了。
烟砖这样使用,是为了防水。
泥砖怕水,浸泡久了会软化,结果是房屋倒塌。
在江边湖滨地区。
一旦水患,倒塌无数。
修筑屋台取土的土坑,蓄水后就是水塘,先民们区分使用,一是生活用水可挑回家饮用,二是用来洗菜,三是用来洗衣,更多的好处是养鱼和浇灌耕田。
百丈口这一只也是人丁兴旺,枝繁叶茂,由於人口众多,又从百丈口大屋里分出一支,在汨水与罗水交汇处对岸建立新的屋场,族人叫它背楼屋里。
背楼屋里这一支经历了数代人的生息繁衍, 屋场一首在变大。
到清代光绪年间,屋场占地和耕地实在是不成比例。
只能是开枝散叶,先祖们经过商量,决定由大房和六房开辟新的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