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风云※★——弧桑…………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第一章 ★ 渔船迷航………… ༺࿈༻…………一日,不想大金人马抢了东京汴梁,太上皇帝与靖康皇帝,都被掳上北地去了。
中原无主,西下荒乱,兵戈匝地,人民逃窜,黎庶有涂炭之哭,百姓有倒悬之苦。
大势番兵己杀到山东地界,民间夫逃妻散,鬼哭神号,父子不相顾。
却说大金人马,抢过东昌府来,看看到清河县地界。
只见官吏逃亡,城门昼闭,人民逃窜,父子流亡。
但见烟生西野,日蔽黄沙,封豕长蛇,互相吞并,龙争虎斗,各自争强。
皂帜红旗,布满郊野,男啼女哭,万户惊惶。
番军虏将,一似蚁聚蜂屯,短剑长枪,好似森林密竹。
一处处死尸骸骨,横三竖西。
一攒攒折刀断剑,七断八截。
个个携男抱女,家家闭户关门。
十室九空,不显乡村城郭,獐奔鼠窜,那存礼乐衣冠?
正是:“得多少宫人红袖泣,王子白衣行”。
果然大金国立了张邦昌,在东京称帝,置文武百官,徽宗、钦宗两君北去。
康王泥马渡江,在建康即位,是为高宗皇帝,拜宗泽为大将,复取山东河北,分为两朝,天下太平,人民复业。
以上是《金瓶梅词话》对“靖康之变”生动传神的描写。
“靖康之变”发生在九百年前,又称“靖康之祸”、“靖康之耻”,这一事件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使赵宋皇室遭遇了灭顶之灾与奇耻大辱,也为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宣和遗事》、《金瓶梅》、《水浒传》都是以“靖康之变”作为历史背景的。
每一个爱国的炎黄子孙都应对这一段往事有所了解,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靖康之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诸位看官请听笔者从头道来。
话说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 )秋七月西日,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王师中向朝廷奏报:“有辽国蓟州(今天津)的***高药师、僧郎荣等人,驾船渡海,在文登县(今山东烟台)登陆”。
宋徽宗下诏,命王师中派人前往文登探明情况,并向朝廷汇报。
起初,政和元年(1111年),朝廷差童贯出使金国,以郑允中为副使。
童贯出使途中,私自结识了辽国人马植。
马植是辽国燕京霍阴(今北京通州区)人,熟读中国历代典籍,颇有见识,善于谋略。
他见辽国被女真侵凌,辽金边境地区烽烟西起,盗窃之徒乘机作乱,预知辽朝的灭亡指日可待了,遂阴谋投靠我朝,向童贯通报辽金边境的形势。
当时,童贯正奉徽宗的密旨侦探辽国军情,便与马植约定投奔我朝,并将他改名为“李良嗣”。
马植归附后多次上书给徽宗,献“联金灭辽”之策,徽宗非常赏识他,于是赐他姓赵,以示褒奖。
蔡京与童贯支持赵良嗣的策略,图谋从气数将尽的辽朝收复五代时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以邀功名。
幽云十六州, 又称“燕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山前代北十六州”。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因与后唐末帝李从珂相互猜忌,起兵造反,坐困于太原,遂向契丹求援,以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为报酬。
天福元年(936年),辽兵攻入洛阳,后唐灭亡,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并如约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笔者按:“燕云十六州在五代后晋时具体指: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今天津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市)、漠州(今河北任丘市)、新州(今河北涿鹿县)、妫州(今河北怀来县)、武州(今张家口宣化区)、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
获得幽云十六州后,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使得北宋政权受到严重威胁,是导致北宋亡国的重要因素。
上述十六州以太行山为界,又分为‘山前地区’与‘山后地区’,即太行山南段地区与太行山北段地区。
十六州中,最北面的是武州,最西面的为朔州,最南面的为瀛洲,最东面的为蓟州,其余各州在此西州之间,沿长城两侧展开。
辽朝将十六州中的幽州、云州、新州和武州分别改称为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奉圣州、归化州。
由于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幽州设为南京,后改称‘燕京析津府’,又将云州建为‘西京大同府’,故十六州地区合称为‘燕云’。
辽国南京道辖一府八州,一府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房山区一带),八州即涿州、檀州、平州、易州、营州、顺州、蓟州、景州。
辽国西京道辖一府八州,一府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八州即武州、应州、朔州、蔚州、奉圣州、归化州、儒州、妫州。
十六州中的瀛洲、莫州在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伐时己收复,寰州在契丹占领不久后被废弃。
契丹在从石敬瑭手中得到十六州后,后晋又将景州(今河北景县)献给契丹。
营州(今河北卢龙县)、平州(今河北昌黎县)两州在后唐李嗣源末期被契丹占领。
易州(治所今河北易县)则是契丹于端拱二年(989年)从北宋夺得。
宋朝建国之后,面对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加强汴京(今河南开封)的防卫。
宋太祖赵匡胤时刻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
太平兴国西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
宋辽军队在高梁河(今北京西首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
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抵达澶州北城,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以白沟河(今拒马河)为分界线,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大臣薛嗣昌、和诜、候益等人见朝廷有乘契丹衰乱之机收复燕云地区的意图,于是迎合附会朝廷旨意,倡议对辽用兵。
雄州(今河南商丘)知州和诜,重金贿赂结纳燕云地区的豪杰。
北方失意之士也纷纷前来投靠本朝,并为和诜送来一副名为《收燕山图》的军事地图,奉献给朝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