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奇思妙想系列续十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09-07

作者:暖心的朝阳第1节:雪封的黑土腊月刚过,

东北松嫩平原的“黑土村”还裹着半米厚的雪,村支书老周揣着冻得发硬的玉米种,

蹲在村口的老榆树下叹气。往年这时候,村民早该忙着“顶凌耙地”,可今年倒春寒来得凶,

地里的冻土冻到了一米深,大型农机一进地就陷进雪窟窿,春播眼看要误了农时。“周书记,

要不还是等天暖透?”扛着锄头的王婶路过,围巾上的霜花蹭到棉袄上,“我家那二亩地,

去年秋天没来得及深翻,现在土块硬得能当砖头,播下去的种子怕不是要在土里‘冬眠’。

”老周没接话,望着远处白茫茫的田野——黑土村是有名的“玉米之乡”,

可这两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要么春天冻土层化不开,要么夏天突遇冰雹,

去年全村亩产直接少了两成,好几户年轻人都收拾行李去城里打工了。

第2节:不速之客的“怪机器”就在村民们犯愁时,

村口的土路上来了一队奇怪的车:领头的皮卡后斗里装着个“大圆盘”,

后面跟着几辆带履带的小拖拉机,车身上印着“省智能农机研究院”的字样。

从皮卡上下来个穿冲锋衣的姑娘,扎着高马尾,冻得鼻尖通红,

却笑着冲老周递名片:“周书记您好,我叫陈曦,是来帮咱们村解决春播难题的。

”村民们围过来看热闹,王婶戳了戳那台“大圆盘”,疑惑地问:“姑娘,

这玩意儿是干啥的?能当犁用?”陈曦蹲下身,

拍了拍圆盘上的金属齿:“这是‘冻土破碎圆盘’,下面装了高频振动器,

能把一米深的冻土层震碎,还不破坏黑土的团粒结构。”说着她打开手机,

调出一张三维地图,“我们提前用卫星扫描了全村的地块,标出了冻土层厚度、土壤湿度,

连地下暗沟的位置都摸清楚了。”可老周却皱起了眉:“姑娘,不是我不信你,

这黑土地娇贵,经不起机器瞎折腾。前几年有人来推‘深翻机’,

结果把底下的腐殖质层翻没了,地里的肥力都降了。”旁边的年轻人小杨也附和:“就是,

我在网上看,智能机器都得插电联网,咱村这信号时有时无,真能管用?”陈曦没急着辩解,

只是笑着说:“明天咱们先试种二亩地,成不成,让黑土说话。

”第3节:冻土上的“第一犁”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

陈曦就带着团队来到了小杨家的地块。她先拿出一个巴掌大的设备,往雪地里一插,

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数字:“冻土层厚度85厘米,土壤含水率12%,适合振动破碎。

”接着,那台“冻土破碎圆盘”被装到履带拖拉机上,启动后发出低沉的嗡鸣,

圆盘上的金属齿扎进雪层,冻土瞬间被震成细碎的土块,后面的播种机跟着前进,

精准地把玉米种播进15厘米深的土层里,还同步撒上了缓释肥。老周和村民们围在田埂上,

眼睛都看直了。王婶蹲在刚翻过的地里,抓起一把土,惊讶地说:“这土咋这么松?

比我用锄头刨三天还细!”陈曦解释:“这是‘振动破碎+精准播种’一体化作业,

振动频率是根据黑土的特性调的,既能碎冻土,又不会压实土壤。

而且播种深度、间距都是根据卫星数据算的,每颗种子都能刚好落在‘肥力最足’的位置。

”小杨拿着手机,看着陈曦给他装的“智慧农业APP”,

上面实时显示着播种进度、土壤温度,甚至还有未来十天的天气预报。

“这APP还能提醒我啥时候浇水?”小杨问。陈曦点头:“不仅能提醒,等幼苗长出来,

无人机还会来巡检,AI能识别病虫害,直接给你出防治方案。”老周看着翻起的黑土,

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要是真能成,咱黑土村的地,也算有救了。

”第4节:幼苗的“电子保镖”半个月后,雪化了,小杨家的玉米苗冒出了嫩绿的芽,

可村里其他地块的苗却稀稀拉拉——有些村民没等冻土化透就播种,

种子在土里发了霉;有些播得太深,幼苗没力气顶出土面。老周看着自家地里的“小弱苗”,

又去小杨家的地块瞅了瞅,忍不住羡慕:“你这苗咋长得这么齐?跟用尺子量过似的。

”小杨笑着打开APP:“陈曦姐说,这是‘土壤传感器’的功劳。”原来,

陈曦在小杨的地里埋了十几个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温度、湿度和肥力。前几天夜里降温,

传感器检测到土壤温度低于10℃,立刻给小杨发了提醒,小杨赶紧给地里盖了一层保温膜,

玉米苗没受一点冻。而王婶家没装传感器,好几行苗都被冻得发黄,只能重新补种。

陈曦还带着无人机来村里巡检,无人机低空飞行,镜头扫过玉米苗,

APP上就跳出了“苗情分析报告”:小杨家的苗“生长正常,

需补充少量钾肥”;老周家的苗“部分缺氮,建议追施尿素”。王婶看着无人机,

忍不住感叹:“这机器比咱眼睛还尖,我都没看出苗缺肥,它一眼就看出来了。

”第5节:冰雹天的“紧急救援”六月,正是玉米拔节的关键期,

可天气预报说有强对流天气,可能下冰雹。村民们慌了——去年的冰雹把玉米秆砸断了一半,

今年要是再遭灾,一年的收成就没了。老周召集村民,准备给玉米地搭防雹网,

可村里的防雹网就那么几张,根本不够用。小杨急得给陈曦打电话,

陈曦却让他别慌:“你打开APP,点‘应急防护’,

我已经让县里的‘智慧农业指挥中心’调了‘防雹增雨火箭弹’,

而且无人机已经给你的玉米地喷了‘抗雹剂’。”小杨半信半疑地打开APP,

果然看到“应急方案”里写着:“15:00前完成抗雹剂喷洒,

16:00发射火箭弹驱散雹云。”下午三点,无人机准时来到小杨的地里,

喷洒着白色的抗雹剂。半小时后,远处传来几声闷响,是火箭弹发射了。没过多久,

天阴了下来,下起了小雨,却没见一颗冰雹。村民们都惊呆了,王婶拉着陈曦的手:“姑娘,

你这是咋做到的?连老天爷都能‘管’住?”陈曦笑着说:“不是管老天爷,

是咱们提前预判了天气,用科技‘躲’过了灾害。抗雹剂能在玉米叶上形成一层保护膜,

就算有小冰雹,也砸不坏;火箭弹能把雹云打散,让冰雹变成雨。

”老周看着自家没喷抗雹剂的玉米地,虽然没下冰雹,但被雨水浇得有点蔫,

而小杨家的玉米秆却挺拔有力。他终于服了:“以前总觉得种地靠天,现在才知道,

科技能帮咱‘抢’回老天爷不给的收成。”第6节:黑土的“营养账本”七月,

玉米进入灌浆期,陈曦又带着团队来村里,这次他们带来了“土壤养分速测仪”。

“咱黑土的肥力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但连年种植,养分流失得厉害,

”陈曦一边给村民演示仪器,一边说,“这仪器能快速测出土壤里氮、磷、钾的含量,

还能算出‘缺啥补啥’,既不浪费肥料,又能保护黑土。”小杨拿着速测仪,

在自家地里测了几个点,仪器显示“钾含量偏低”。陈曦给他推荐了“生物钾肥”,

还说:“这钾肥是用秸秆发酵做的,既能补钾,又能增加土壤里的有机质,

让黑土更‘有劲儿’。”老周也跟着测了自家的地,结果显示“磷含量过高”,

陈曦解释:“这是因为去年施的磷肥没被吸收,都留在土里了,今年就不用施磷肥了,

省点钱不说,还能避免土壤板结。”村里的老把式李爷爷,一辈子种地靠“凭感觉”,

这次也凑过来试了试速测仪。

当看到仪器算出的“施肥方案”和他“经验里的用量”差不多时,

李爷爷忍不住说:“这机器还真懂种地!我种了一辈子地,就知道地里缺肥了要补,

可不知道缺多少,现在有了这‘营养账本’,咱施肥也能‘精准到克’了。

”陈曦还帮村里建了“黑土养分数据库”,把每家每户的土壤数据都录了进去,

以后每年播种前,都能根据数据制定“定制化施肥方案”。“咱黑土是‘耕地中的大熊猫’,

得好好保护,”陈曦说,“智能农业不仅要让庄稼长得好,还要让黑土‘活’得久。

”第7节:老把式的“新本事”九月,玉米熟了,黑土村的田野里一片金黄。

小杨家的玉米秆又高又壮,玉米棒长得比拳头还大,他拿着镰刀,

笑得合不拢嘴:“今年这玉米,亩产肯定能超一千斤!”老周也来帮忙收割,

看着自家地里的玉米,虽然不如小杨家的好,

但比去年也强了不少——这多亏了陈曦给的“补肥方案”,

还有后来无人机喷的“抗倒伏药剂”,玉米秆没倒一棵。李爷爷背着筐,在自家地里掰玉米,

嘴里还念叨着:“以前总说‘种地靠经验’,现在才知道,经验加上科技,才是真本事。

”原来,李爷爷跟着陈曦学用了“智慧农业APP”,不仅会看土壤数据,

还会用手机调无人机巡检。“你看这APP,还能告诉我玉米啥时候成熟,啥时候收割最好,

”李爷爷指着手机屏幕,“比我那本‘农谚集’还管用!”王婶家的玉米也丰收了,

她提着一篮煮玉米,非要塞给陈曦:“姑娘,要不是你,我家今年的玉米都得烂在地里。

这智能农业,真是咱农民的‘救星’!”陈曦接过玉米,咬了一口,

甜滋滋的:“这是咱黑土的功劳,也是大家愿意尝试新科技的功劳。

”第8节:从“种得好”到“卖得好”收割完玉米,村民们又犯了愁——往年玉米收下来,

只能等着粮贩子来收,价格压得低,有时候还卖不出去。小杨看着堆在院子里的玉米,

想起陈曦说的“农产品溯源系统”,赶紧给陈曦打了电话。陈曦很快就来了,

还带来了“溯源二维码”。“把这二维码贴在玉米袋上,

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玉米的‘生长日记’:啥时候播种、用了多少肥、有没有打农药,

甚至连收割时的天气都能看到,”陈曦说,“现在城里的人都注重‘绿色安全’,

有了溯源码,咱的玉米就能卖个好价钱。”小杨试着把玉米挂到了“助农电商平台”上,

没想到第一天就卖出去了500斤。

有个上海的客户还给他发消息:“你家的玉米溯源信息很详细,吃着放心,

以后我就认准你家的了。”老周看着小杨手机上的订单,

激动地说:“以前咱种地只想着‘种得好’,现在才知道,还得‘卖得好’。这智能农业,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