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波诡云谲的历史棋局里,袁世凯始终是个绕不开的争议坐标。
他出身河南项城袁寨的地主世家,父亲袁保中是地方乡绅,
叔父袁保庆官至江南盐巡道——这样的家世,既给了他早年优渥的生活,
也埋下了“权力执念”的种子。幼年时的袁世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胚子”,
四书五经背得磕磕绊绊,却对《孙子兵法》和江湖侠义小说格外痴迷,
常带着村里的孩童模仿军队操练,自己扮作“将军”发号施令。谁也没料到,
这个顽劣少年日后会凭借手腕搅动晚清至民国的政局,
更会因一场持续数十年的“饮食放纵”,在57岁盛年猝然落幕。甲午战败后,
清廷急于编练新军,袁世凯凭借在淮军的履历和“知兵”的名声,被派往天津小站主持练兵。
这是他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也是他“饮食特权”的起点。彼时的小站军营,
士兵们顿顿是糙米饭配咸菜,偶尔见点肉星已是奢望,而袁世凯的中军帐里,
却常年飘着肉香。他特意从河南老家请来厨子,
每天的伙食必是“两荤一素一汤”——荤菜不是红烧肘子就是清炖鸡,汤要熬足三个时辰,
连馒头都得是用新磨的白面做的。有次营中副统带徐世昌来议事,
见他正捧着一碗肥腻的鸡汤泡饭,忍不住劝道:“慰亭袁世凯字,军营之中当尚简朴,
这般饮食恐遭人非议。”袁世凯却放下碗筷,拍着肚子笑道:“我带兵靠的是力气和脑子,
不吃饱肉哪有精神管这万把人?再说,我袁家男丁多短寿,父亲活了51,叔父44,
我不多补补,怎么撑到建功立业那天?”这番话,既是他对“短寿恐惧”的坦诚,
也为日后近乎疯狂的饮食执念埋下了伏笔。
府的“饕餮日常”:从食材到烹饪的极致奢侈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
搬进了中南海居仁堂,他的饮食也随之升级为“帝王级”规格。彼时的总统府后厨,
光厨子就有12人,分设“荤案”“素案”“汤案”“点心案”,
还有专门负责采购食材的“采买房”,每天天不亮就要去京城各大市场搜罗新鲜食材,
若遇稀缺物件,甚至要动用火车、马车从外地加急运送。
一清蒸鸭子:鹿茸喂养的“每日必修课”袁世凯对清蒸鸭子的喜爱,
到了“非此不欢”的地步。每年霜降过后,直到次年春分,
这道菜雷打不动地出现在他的午餐桌上,连口味、做法都不许有半点偏差。为了这道菜,
总统府专门在中南海西侧辟出一块菜地,搭建了“养鸭棚”,
里面养的全是从河南老家引进的“固始雄鸭”——这种鸭体型大、肉质紧实,最适合清蒸。
而喂养鸭子的饲料,更是讲究到离谱:每天要拌入人参渣、鹿茸末,
还要加入适量的小米、黄豆,据说这样养出的鸭子“自带滋补之气”。
负责做清蒸鸭子的厨子叫王玉山,是袁世凯从河南项城老家带来的,
做这道菜有一套“祖传秘诀”。每天清晨,王玉山会亲自去养鸭棚挑选鸭子,
必须是羽毛油亮、叫声洪亮的成年雄鸭,重量得在三斤半到四斤之间,多一两少一两都不行。
处理鸭子时,要从腹部开一个三寸长的小口,掏出内脏后,用清水反复冲洗,
再用绍兴黄酒浸泡半个时辰去腥味。接着,
往鸭腹里塞进泡发好的糯米、金华火腿丁、香菇丁、笋片,
还要放两颗整粒的人参和一小片鹿茸,最后倒入两勺老鸡汤,用棉线将开口缝好。之后,
鸭子会被放进一个特制的青花带盖瓷坛里,坛底铺上姜片、葱段和花椒,再加入适量清水,
盖上盖子后,将瓷坛放入大铁锅中,用隔水文火慢蒸——这一蒸就是整整三天。蒸制期间,
王玉山每隔两个时辰就要去查看一次火候,水少了要及时添,火大了要赶紧调,
生怕差一点影响口感。到了第三天中午,瓷坛开盖的瞬间,香气能飘遍整个居仁堂,
鸭肉嫩得用筷子一夹就脱骨,鸭油完全渗透进糯米里,入口满是鲜甜。袁世凯吃这道菜时,
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先吃鸭皮,再吃鸭肝,最后才尝鸭肉。
他用象牙筷子顺着鸭皮轻轻一挑,就能揭下整张油亮的鸭皮,卷成一卷塞进嘴里,
得嘴角流油;鸭肝则要蘸着特制的酱油——这种酱油是用黄豆、花椒、八角熬制三个月而成,
咸中带鲜,他常说“鸭肝补肝,比吃什么补药都管用”。有次五姨太杨氏想尝尝鸭皮,
刚夹起一块,就被袁世凯拦住:“这鸭皮最补,我一天劳累,得靠它养精神,
你想吃下次让厨房单独给你做。”杨氏虽有些委屈,却也不敢违逆——在饮食上,
袁世凯向来是说一不二。
二红烧肉与韭黄肉丝:五姨太的“讨好秘方”在袁世凯的一妻九妾中,
五姨太杨氏最得宠,除了她精明能干、会打理家事,还有个重要原因:她的厨艺,
尤其是红烧肉和韭黄炒肉丝,恰好戳中了袁世凯的“味蕾软肋”。杨氏是天津杨柳青人,
早年在娘家时就跟着母亲学做菜,嫁给袁世凯后,更是把“做菜讨好丈夫”当成了头等大事。
她做红烧肉的方法,堪称“慢工出细活”。首先选肉,必须是猪肋条上的五花肉,
肥瘦比例要刚好是“三层肥两层瘦”,去皮后切成一寸见方的方块,太大了不入味,
太小了容易炖烂。接着,把肉块放进冷水锅里,加姜片、料酒煮开,撇去浮沫后捞出,
用干净的布擦干水分,再均匀地抹上糖色——这糖色要用冰糖在炒锅里熬到深褐色,
火候差一点就会发苦。然后,把抹好糖色的肉块放进热油里炸,
直到肉皮起皱、颜色变成深棕红色,再捞出来沥干油。下一步是蒸制,
杨氏会在砂锅底部铺上姜片、葱段、八角、桂皮,再把肉块皮朝下码整齐,
加入适量的黄酒、酱油和冰糖,倒入没过肉块的老鸡汤,盖上砂锅盖,用小火慢蒸一个时辰。
蒸好后,将砂锅端离火,焖上半个时辰,再把肉块翻过来,皮朝上,继续蒸半个时辰。
这样做出来的红烧肉,肉皮Q弹,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入口即化,
连汤汁都带着浓郁的肉香。袁世凯每次吃杨氏做的红烧肉,都要配着刚出锅的白面馒头,
把肉夹在馒头里,一口下去满是满足感,一顿能吃两三个馒头配四五块肉。
有次袁世凯和段祺瑞议事到深夜,杨氏端来一碗热乎的红烧肉,
袁世凯一边吃一边对段祺瑞说:“芝泉段祺瑞字,你尝尝,
这是慧珍杨氏字做的红烧肉,比你家厨子强多了。”段祺瑞吃了一块,连连称赞,
袁世凯脸上顿时露出得意的神色——对他而言,妻子的厨艺,也是一种“权力面子”。
除了红烧肉,韭黄炒肉丝也是杨氏的拿手菜。这道菜看似普通,却很考验火候。
杨氏选的韭黄,必须是北京郊区温室里种的“头刀韭黄”,颜色金黄,口感脆嫩,
价格比普通蔬菜贵十倍。肉丝则要用猪里脊肉,切成细丝后,
用料酒、淀粉、少许酱油腌制一刻钟。炒制时,先把肉丝在热油里滑炒到变色,
捞出备用;再用锅里的余油炒香姜末和甜面酱,接着倒入肉丝翻炒均匀,
最后下韭黄快速翻炒十几秒,淋上少许香油就出锅。这道菜端上桌时,韭黄还是翠绿中带黄,
肉丝油亮,香气扑鼻。袁世凯冬天最爱吃这道菜,常说“韭黄是暖性的,吃了能驱寒”,
有时候一顿能吃掉小半盘肉丝。有年冬天北京特别冷,袁世凯办公时总觉得手脚冰凉,
杨氏连着三天给他做韭黄炒肉丝,他吃完后觉得浑身暖和,特意赏了杨氏一对赤金手镯,
笑着说:“还是你懂我,比那些只会开药方的医生管用。
”三鲤鱼焙面:一碗“家乡味”的奢侈代价袁世凯虽是河南人,却常年在外为官,
可对家乡的“鲤鱼焙面”始终念念不忘。这道菜本是开封的传统名菜,
做法是将黄河鲤鱼炸后糖醋调味,再铺一层酥脆的面条,可到了袁世凯手里,
硬是被改成了“总统级”的奢侈版本。首先是鲤鱼的选择,
必须是黄河黑岗口河段的活鲤鱼——那里的鲤鱼因常年在激流中生长,肉质细嫩,刺少,
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清甜。为了保证鲤鱼新鲜,总统府采买房专门派人驻守河南,每次采购时,
先用特制的木缸装鱼:缸底铺一层湿水草,然后把活鲤鱼放进去,再往缸里倒入熬好的猪油,
等猪油凉到半凝固状态,刚好能把鲤鱼包裹住,就像给鱼做了个“真空保护层”。之后,
木缸会被装上火车,由专人护送回北京,到居仁堂时,鲤鱼还是活蹦乱跳的,
放进水里就能游。更讲究的是“焙面”。普通的鲤鱼焙面用的是普通面条,可袁家的面条,
是用东北五常的上等白面,加入磨成细粉的鹿茸和人参,
再用鸡蛋清和面——据说这样做出来的面条“既有营养,又够酥脆”。
和面的师傅是从开封“第一楼”请来的老手艺人,揉面要揉够一个时辰,
直到面团光滑有弹性,再醒面两个时辰,然后用“拉面”的手法,
把面团拉成头发丝粗细的面条,每根面条都要均匀一致,不能有断的。
拉好的面条会被下到七成热的菜籽油里炸,师傅要站在油锅旁,用长筷子不停地翻动面条,
直到面条变成金黄色,捞出后放在吸油纸上沥干油,再用剪刀剪成三寸长的段,
整齐地铺在做好的糖醋鲤鱼上。吃的时候,要把面条泡在鱼汤里,面条吸满汤汁后,
酸甜酥脆,口感层次丰富。袁世凯每次吃鲤鱼焙面,都要让杨氏在旁边陪着,
一边吃一边回忆小时候在项城老家的日子:“我小时候跟着叔父在开封住过一阵,
第一次吃鲤鱼焙面就爱上了,那时候哪能想到,现在能天天吃这么好的。”可他没算过,
这一碗“家乡味”的成本有多高——光是鲤鱼的运输费、面条的材料费,
就够普通百姓一家吃三个月。有次财政部总长周学熙来汇报财政状况,提到“国库紧张,
需缩减开支”,袁世凯刚好在吃鲤鱼焙面,指着盘子说:“我吃这碗面花不了几个钱,
国家用钱的地方多,你们把该省的省下来就行。”周学熙看着那碗用鹿茸、人参做的面条,
只能苦笑一声,不敢再多说。
四鸡蛋与铁锅蛋:一天八个的“补身执念”袁世凯对鸡蛋的喜爱,
到了近乎“依赖”的程度。他每天早上必吃一大碗鸡丝汤面,面条是河南潢川的空心面,
煮在熬了四个时辰的老鸡汤里,还要卧两个荷包蛋,另外再吃两个白煮蛋;中午和晚上吃饭,
也各加两个鸡蛋,有时候是炒鸡蛋,有时候是鸡蛋羹,一天下来,鸡蛋摄入量高达八个。
他常对身边人说:“鸡蛋是最补的东西,既能养精神,又好消化,比人参鹿茸实在。
”为了保证鸡蛋的品质,总统府专门在京郊买了一块地,建了“养鸡场”,
里面养的全是从国外引进的“澳洲黑鸡”——这种鸡下的蛋个头大,蛋黄颜色深,
据说“营养比普通鸡蛋高两倍”。养鸡场的鸡饲料也很讲究,要拌入玉米、黄豆、骨粉,
还要加入少许人参渣,每天定时定量喂养,连鸡舍的温度、湿度都有专人把控。
在所有鸡蛋做法里,袁世凯最爱的是河南传统的“铁锅蛋”。做这道菜的厨子叫张富贵,
是河南安阳人,祖上三代都是做铁锅蛋的。他做这道菜,要用一口特制的铸铁小铁锅,
直径只有八寸,厚度却有半寸,据说这样的锅受热均匀,做出来的蛋更嫩滑。每天早上,
张富贵会先把铁锅和锅盖放在炭火上烧,直到锅身发红、锅盖烫手,再把锅从火上拿下来,
用猪油快速擦遍锅底和锅壁——这一步是关键,能防止鸡蛋粘锅。接着,
把八个鸡蛋打进碗里,加入少许盐、料酒、生抽,
再放入泡发好的鱿鱼丁、海参丁、干贝丁、海米、香菇丁,用筷子快速搅拌均匀,
直到蛋液起泡。然后,把蛋液倒进烧红的铁锅里,快速晃动铁锅,让蛋液均匀地铺在锅底,
再把烧得通红的锅盖扣上去——只听“砰”的一声,锅里的蛋液瞬间膨胀,
香气瞬间弥漫开来。等锅盖揭开时,蛋液已经凝固成金黄色的蛋饼,边缘微微焦脆,
中间却嫩滑无比,里面的海鲜丁和香菇丁点缀其间,看着就让人有食欲。袁世凯吃铁锅蛋时,
喜欢用小勺挖着吃,一边吃一边点头:“还是老张做的铁锅蛋地道,比宫里的御厨强多了。
”要是哪天张富贵做得稍微差点意思——比如蛋有点老,或者海鲜丁放少了,
袁世凯就会皱着眉头把碗推开,说“今天这蛋没做好,重做一碗”。张富贵也不敢怠慢,
只能赶紧重新准备,直到袁世凯满意为止。二、疯狂进补:从人参鹿茸到偏方,
一场持续三十年的“健康豪赌”袁世凯的“进补史”,从25岁就开始了。
那年他刚在淮军里当上“营务处帮办”,得知叔父袁保庆因“体虚”去世后,
便开始担心自己也会“英年早逝”。有次他去药店买补药,掌柜的见他年轻,
劝道:“年轻人身体好,不用吃这么多补药,食补比药补强。”可袁世凯却不听,
买了半斤人参和二两鹿茸,从此踏上了“疯狂进补”的道路。一日常进补:人参当零食,
鹿茸泡黄酒成为大总统后,袁世凯的进补更是变本加厉。每天早上起床后,
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洗漱,而是喝一碗“人参汤”——这碗汤要用一根五钱重的野山参,
加入红枣、枸杞,在砂锅里熬足两个时辰,只喝汤,人参则留着下午嚼着吃。
上午十点钟左右,他还要喝一碗“鹿茸汤”,鹿茸要选吉林长白山的“二杠茸”,
切片后用开水冲泡,加少许冰糖调味。有时候他觉得熬汤麻烦,就把人参、鹿茸切成薄片,
装在小锦盒里,放在办公桌上,没事就拿几片放进嘴里嚼着吃,就像普通人吃零食一样。
有次内阁总理赵秉钧来汇报工作,见他嘴里嚼着东西,以为是糖果,